學前教育專業兒童畫教學研究
作者:張 芳
發布時間:2021-03-31 15:28:42 來源:陜西教育(高教)
[摘 要] 美術作為提升幼兒審美素質的課程,也是高職學前教育專業的重要教學內容,兒童畫是美術課程的重要組成部分,對提高學生的美術素養和職業素養有著重要作用。由于學生、教師、教學方法等因素的影響,部分高職院校出現美術教師不具備科學的兒童觀,導致教學模式老化、課程設置與幼兒園美術活動銜接不夠等問題,本文主要針對高職兒童畫教學中的問題,通過調研分析總結解決方案,并在實踐教學中實施推廣,在提高教學質量的同時滿足幼兒教師的職業需求。
[關鍵詞] 學前教育 兒童畫 教學
引 言
學前兒童美術教育活動是培養幼兒觀察能力、創造能力、表現能力的重要方式,也是培養幼兒動手能力、開發右腦的最佳學科,是幼兒教育活動重要的組成部分。培養優質的幼兒教師是高職院校義不容辭的責任。由于學生、教師、教學方法等因素的綜合影響,目前部分高職院校美術教師不具備科學的兒童觀,導致教學模式老化、學前教育專業美術課程設置與幼兒園美術活動銜接不夠等問題,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教師不具備科學的兒童觀 ,課程學前化、職業化的程度不夠
高職學前教育專業的美術教師基本都畢業于美術專業類院校,美術學院更注重美術專業技能的培養,因此,美術教師大多對兒童繪畫的規律、兒童生理心理發展特點、學前兒童各年齡階段美術技能特點把握不足。同時,學前教育專業的學生沒有美術基礎,由于長時間接受美術專業訓練,美術教師難免不自覺地增加技法難度,以成人的繪畫方式來進行兒童畫教學,無法做到有的放矢、學以致用,容易挫傷學前教育專業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不能滿足“學前化”的職業需要。
2.以臨摹為主,缺乏創新
學前教育專業學生大多沒有美術基礎,要提高美術技能必須投入大量時間反復練習,要在每周2學時的有限時間里達到從零基礎迅速跨越到自由創作的程度,難度的確很大。為達到立竿見影的效果,在進行學前教育專業兒童繪畫教學中,教師會給學生提供大量素材,讓學生以臨摹為主進行繪畫學習。長此以往,會使學生逐漸養成懶惰的思維習慣,依賴現成的素材,弱化主觀思考,阻礙了學生主觀思想的表達與創新。作為未來的幼兒教育工作者,還會將這種教學方法帶到幼兒園的美術活動中,對幼兒的創作能力產生負面影響,無法激發幼兒的繪畫創作興趣,導致幼兒的美術創作活動只是簡單模仿,阻礙兒童美術素養的養成。
3.技法,材料單一
兒童繪畫的種類多樣,比如兒童線描畫、拓印畫、刮畫、蠟筆水粉畫、兒童水墨畫等,在進行學前教育專業兒童繪畫教學中雖然這些兒童畫種類已有涉及,但不注重技法材料的拓展和融合,難以刺激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4.課程評價標準單一
這里說的課程評價包括兩個方面:一是高職教師對學生兒童畫作品的評價;二是幼兒教師對學前兒童繪畫作品的評價。高職美術教師在評價學生兒童繪畫時,會不自覺地用專業的眼光要求造型嚴謹準確、構圖完整和諧、色彩搭配合理,這對于零基礎的學前教育專業學生來說是較難達到的,也會不同程度挫傷學生的學習熱情。同樣,幼兒教師往往會用成人的眼光評價兒童的作品,比如“西瓜應該是綠色的,蘋果怎么能是藍色的呢?為什么要隨意涂色?”如果一直用這樣的語言來評價幼兒的繪畫作品,無疑會抹殺掉幼兒最珍貴的想象力和創造力。
教學實踐中普遍存在的問題和改進方法
1.教師建立科學的兒童觀,了解兒童畫規律,因材施教
兒童觀指的是教師對教育對象的兒童本質屬性及特點的看法,是建構幼兒美術教學理論的重要基石。教師是教學活動的組織者,如何通過美術活動使學生得到全面發展,離不開教師的精心設計和策劃。學前兒童美術活動是培養幼兒觀察能力、創造能力、表現能力和審美能力的重要途徑。由于幼兒身心不斷生長變化,幼兒的美術教育活動是一個綜合的教育過程,因此,幼兒美術教師應充分尊重孩子生理和心理的發展特點,尊重孩子的天性,理解幼兒美術與成人美術的不同。
學前教育專業美術教師在進行美術教學之前,首先應具備科學的兒童觀,熟悉兒童美術能力的階段性發展特點,依據幼兒身心發展水平合理安排學前教育專業兒童繪畫教學內容、選擇教學策略、把握授課難度。只有如此,才能讓學生掌握在今后的工作崗位中應如何有效地開展兒童美術教學活動。在美術活動中,教師應重視兒童的獨立性與主動性,積極鼓勵和表揚孩子們的創造性表現,引導兒童從自身需要出發,發表自己獨立的見解和感受。兒童美術活動的評價沒有固定標準,因此幼兒美術活動具有很大的自由發揮空間。
世界各地的美術教育家通過分析大量兒童美術作品,綜合兒童在美術活動中的表現,發現兒童在繪畫活動中因受到不同年齡和生理心理發展的影響具有階段性共同特征。比如涂鴉階段(2歲左右)、象征階段(3歲左右)、圖式階段(4-5歲)、寫實階段(6-7歲),教師應根據不同年齡階段幼兒美術水平發展特點,合理安排教學內容,分階段評價幼兒美術作品。幼兒美術教育是一個綜合復雜的教育過程,也是培養和保護孩子創造性思維能力的重要啟蒙教育,因此建立一支專業的兒童美術教育團隊,顯得尤為重要。兒童美術教育活動不是單一的藝術教育,應與其他領域的活動結合起來。同時,兒童教育學、心理學知識在繪畫活動中同樣有著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可吸納部分教育學、心理學教師協助開展兒童繪畫教學活動。
2.課程內容與幼兒園美術活動銜接
教師在建立科學兒童觀的同時,應積極與幼兒園合作實行“雙向互換”機制,高校定時選派學前教育專業美術教師深入幼兒園聽幼兒教師上課,并親自為幼兒上美術課,切實體會幼兒身心發展的特點與繪畫水平。以此為依據,修訂課程標準,滿足學前教師職業需要。同時,可邀請一線幼兒教師與高職教師共上一節課,幼兒園教師可把實踐案例帶入課堂,讓學生更真切地體會幼兒美術活動情境,兩位教師資源互換、互相補充,最終實現高職院校美術課程與幼兒園實踐需要的完美對接。同時,學前教育專業課程中分別安排有教學見習與實習活動,學生在幼兒園見習期間,可以面對面了解幼兒的需求及特點,也可以發掘自己的興趣,確定自己的重點學習方向。實習期間可以獨立為幼兒開展美術活動,以把握教學的難度和方法策略,為畢業后的幼兒教育工作打好基礎。與此同時,學生也可以作為幼兒園與高職院校的橋梁,將幼兒園實習期間的體會反饋給高職院校,讓教師及時了解幼兒需求,以便不斷優化課程標準、調整更新教學內容,實現課程的“學前化”和“職業化”。
3.利用“開放式”范畫及身邊的“形狀”來彌補造型基礎薄弱問題
為避免學生依賴臨摹素材,教師可利用“開放式”范畫,比如兒童線描畫教學中,可以提供一些實物照片、實物或簡筆畫造型,引導學生自己來概括組織線條。同時,為了彌補學生的造型薄弱問題,教師可以將手工課的一些方法用于兒童畫教學中,比如要畫花瓶里有一些花,學生很難把花瓶畫對稱,可以引導學生將美工紙對折,畫出一半花瓶的模樣,再展開,照著剪貼紙的輪廓描出來即可。花瓶里的花可以用一些蔬菜水果花朵的截面或身邊的材料拓印出來,比如蓮藕、胡蘿卜、瓶蓋、衛生紙等。同時,可以利用身邊現成的“形狀”,比如手掌的輪廓可以用來畫手,畫樹枝;手指可以拓印果實、樹葉。當學生不再為畫不好“形”而發愁時,就可以展開想象來思考如何更好地表現主題思想了,這樣一來學生的創作興趣和能力也將逐漸提高。
4.注重學生創作能力的培養
美國心理學家吉爾福特提出,發散思維是創造力的核心。兒童美術應該是幫助兒童將幼年早期的“彌散”思維引導到“發散”思維上來,保證發散思維與邏輯思維同時形成。因此,在科學邏輯思維占主導地位的大環境中,我們要保護孩子的天性。法國哲學家、教育家盧梭也非常反對不顧兒童的自然生長規律,強行用成人社會的所謂規則來教育和訓練兒童,提倡按照兒童的天性進行教育,主張在兒童自然成長的過程中出現了某種求知的欲望之后,再慎重地提供學習的素材和資料。高職教師要特別注意向學生強調,在日后的工作中一定要做到順應幼兒天性,在幼兒美術教學活動中要注重孩子“發散”思維的培養。
5.注重技法、材料綜合應用
兒童畫的表現形式可以是多種多樣的,繪畫材料上也可以很豐富多彩,比如兒童線描,除了普通的素描紙和黑色針管筆外,還可以畫在盤子上,或者用高光筆畫在黑色卡上。同時,涂色材料也不必局限于油畫棒和水粉,用像丙烯顏料、水彩顏料、色粉、水墨等都可以綜合使用。比如油畫棒和水粉材料組合,利用水油不相容的原理,先用油畫棒畫出前景物象,再用水粉調色疊加在油畫棒上,可以達到只用一種涂色材料畫不出的肌理效果。再比如兒童吹塑紙版畫,吹塑紙質地柔軟很適合幼兒,用普通的鉛筆就很容易在紙面上留下痕跡,用水粉畫顏料上色,然后拓印在黑色卡紙上,色彩濃郁、效果多樣。還有兒童點彩畫,材料可以用水粉、油畫棒、彩色鉛筆等,也可以綜合使用,畫面效果亮麗、顏色單純明凈。此外還可將水墨畫、吹畫、印畫、剪貼畫等技法綜合應用到兒童畫中。
在解決造型問題、掌握兒童畫技法之后,就可以分主題進行兒童繪畫創作了,比如節日、季節、家庭、校園生活等,都可以作為兒童畫創作的主題,在學生進行創作的過程中,教師要注意引導學生突破固有思維模式,嘗試以兒童般天馬行空的思維方式大膽發揮聯想和想象,鼓勵他們綜合應用各種材料技法表現。有了材料技法的鋪墊準備,再將學生的思維逐漸打開,兒童畫創意創新的問題自然迎刃而解。
6.采用多元化評價方式
高職教師在科學兒童觀的指導下,鼓勵學生發揮想象力和創造力,打破常規思維慣性,嘗試用兒童思維和感受來創作。教師可適當依據兒童繪畫的標準來評價學生作品,這樣有利于學生創造能力的發揮,也為他們未來科學地評價幼兒美術作品做好鋪墊。高職教師也要讓學生充分認識到評價的重要性,讓其明白在幼兒美術活動中應以兒童為主體,站在孩子的角度,用童心去感受和認識幼兒的繪畫作品,保護好幼兒天然的創造能力。可采用幼兒互評和自評來了解孩子的真實意圖和心理感受,從多個角度提高幼兒的自我認知。
結 語
兒童畫是學前教育專業重要的教學內容之一,教師在科學兒童觀的指導下,既要適應學齡前兒童的審美認知特點,也要配合學前教育專業學生的美術基礎。選擇適當的教學策略和幼兒喜聞樂見的教學內容,在提高學生美術素養的同時滿足其職業需要。
參考文獻:
[1]柴新昕.高師學前教育專業美術課程多元化改革的探索與實踐研究[J].美術教育,2019(6).
[2]陳旭鳳.關于高職學前教育專業美術課程教學現狀的研究[J].課程教育研究,2018(41).
[3]沈亞威.學前教育兒童畫創編教學的研究[J].美術教育研究,2019(8).
作者單位:咸陽職業技術學院 陜西咸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