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X證書制度下 BIM技術融于土建類專業的教學改革與實踐研究
作者:張 喆 楊 謙
發布時間:2021-03-31 15:15:09 來源:陜西教育(高教)
[摘 要] 建筑信息模型(BIM)作為首批1+X證書制度試點證書之一,對于高職土建類專業教育教學改革意義非凡。高職院校可從產教融合切入,將BIM職業技能等級標準與專業教育教學標準并軌,與專業課程內容相融合,踐行“三教”改革,探索一條基于1+X證書制度下土建類專業與BIM相融合的實施路徑。
[關鍵詞] 1+X證書 土建類專業 BIM 融合路徑
基金項目:2019年度陜西高等教育教學改革研究項目《“1+X”建筑信息模型(BIM)職業技能等級證書制度下土建類專業人才培養模式改革與實踐研究》(項目編號:19GZ003)。
中圖分類號:A
引 言
《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提出,要啟動“學歷證書+若干職業技能等級證書”(簡稱1+X證書)制度試點工作。高職院校作為1+X證書制度試點的主要力量,應加強證書制度實施的背景、內涵、路徑研究與實踐,要以專業(群)為基本單元,對接專業技能等級證書和標準,優化人才培養方案、探索培養培訓模式、打造專兼結合師資隊伍、創新校企合作路徑、拓寬社會服務面向,全面推進學歷證書和職業技能等級證書的有機銜接。同時,還要嚴格控制證書考核評價、培訓引入、學分置換與學生畢業等關鍵環節,確保學歷證書與職業技能等級證書含金量雙提升,進而提高職業教育教學質量和學生就業能力。
建筑信息模型(BIM)作為首批啟動試點的職業技能等級證書之一,對高職院校土建類專業教育教學改革及“雙高”院校專業群建設具有重要意義。
土建類專業人才培養方案與BIM職業技能等級標準融合度低
BIM作為一種新興的建筑設計方法,為土建行業的發展提供了新理念,對土建產業鏈的發展有著創新提升的深遠意義。在職業院校人才儲備與培養過程中,土建類專業人才培養方案與BIM職業技能等級標準內容融合度低,從一定程度上限制了BIM技術技能人才高質量培養。目前,職業院校BIM技術技能人才培養主要是以下幾個實施路徑。
1.成立學生社團協會,以點帶面地提高人才技能培養
建筑信息化(BIM)教學與實訓基地硬件設備要求比較前沿,建設成本高,部分院校前期建設BIM技術工作室,成立學生社團,主要以參加國家、行業協會舉辦的建筑信息化(BIM)技能比賽為主,以賽促學、以賽促教,以點帶面地提升土建類專業學生的建筑信息化技術技能水平。但該模式僅局限于針對少數精英學生的技能訓練,達不到培養土建行業緊缺BIM技術技能人才的目標。
2.單獨開設專業或專業方向,培養行業緊缺的BIM技術崗位人才
為了滿足行業BIM技術技能人才緊缺需求,部分院校開設建筑信息管理、建筑信息化表現等專業或方向。專業課程主要講授土建專業基礎知識與BIM建模、渲染、動畫制作等軟件知識。該模式培養的人才僅面向BIM建模員崗位,主要對接初級的BIM職業技能,工作內容就是將每個專業的設計圖紙進行翻模,或者做一部分設備構件模型庫。因為缺乏土建類專業背景知識與技能,BIM建模員的待遇較低,很多公司按照打雜屬性對待這一類員工,職業路徑單一,專業成長空間有限。
3.增加開設BIM相關課程,構建人才培養體系
在原有人才培養基礎上調整增設BIM概論、BIM建模、BIM施工管理綜合應用等相關課程。該模式僅是按照企業對BIM技術要求的技能而簡單增設課程,忽視了職業人才培養規律,崗位技能要求的BIM職業技能與原有學歷教育專業課程內容的融合不足,相應課程模塊有待進一步開發與深化。例如:部分院校合作企業反饋,該模式下培養的人才達不到進入企業直接上崗的要求,仍然需要開展崗前培訓。
1+X證書制度下土建類專業融合建筑信息化(BIM)的實施路徑
1.明確人才培養目標——BIM職業技能等級標準與專業教育教學標準并軌
高職院校可根據學校專業特色與服務地方區域經濟發展需求,將BIM職業技能等級標準與專業教育教學標準相融合,形成新的專業人才培養標準。既能體現企業崗位對BIM人才的專業技能要求,又符合職業教育人才培養的普適性特點,使專業教學與職業崗位無縫銜接。以校企合作平臺為基礎,通過企業認知、專家講堂、校內外生產性實訓、頂崗實習、工程項目實踐鍛煉等多環節、多渠道地開展基礎學習,以及文化感染、專業教育和技術技能培養,形成從專業公共素養到專業專項能力,再到專業綜合能力的階梯化串聯遞進式“理實一體、學訓結合、雙證融通”人才培養模式,如圖1所示。
圖1 人才培養模式創新圖
2.設計模塊化專業課程——BIM職業技能等級標準與專業課程內容相融合
高職院校應結合專業特色,融合BIM職業技能等級標準,重構模塊化課程體系。以建設工程管理專業為例,可新增BIM概論,將BIM建模、BIM施工管理等BIM職業技能培訓內容融于專業課程,形成“德育模塊”“基礎素質課程模塊”“融合BIM技術的專業基礎課程模塊”及“融合BIM技術的專業能力課程模塊”的1+X專業課程體系。同時,將BIM技術滲入原有課程體系,如將建筑工程制圖、識圖與建筑建模融合為工程識圖與建模,將施工組織設計與BIM技術應用結合為BIM施工組織設計等。將BIM職業技能等級標準與已有課程內容相銜接,可避免課程技能點重復設置,使專業核心課程既能體現普適性,又與X證書標準的要求吻合。
3.緊跟行業發展趨勢,踐行“三教”改革
(1)加強學習,提升教師活力
“三教”改革要從產教融合切入,教學團隊培養可采用校企師資互兼互聘、雙向融通的方式。學校應緊跟土建行業發展趨勢,著重強化教師建筑教學信息化,以及裝配式建筑等新技術、新工藝、新標準的實踐教學能力與應用技術服務能力。例如,嚴格執行“五年一周期,每年至少一個月”的教師全員企業實踐鍛煉輪訓制度,以全面提高教師專業技術水平。
(2)更新內容,開發新形態教材
對于模塊化課程體系,教師可更新教學內容、打破學科體系、完善課程標準,開發工具式、活頁式教材,突出技術技能的應用性與實踐性。例如,融入BIM技術應用的《BIM施工組織設計》《建筑工程制圖與建模》等,如圖2(西安曲江觀山悅項目場布及模型教學資源)所示。同時,還可以結合BIM三維仿真教學系統、VR、AR等數字化教學資源與教學平臺,形成“紙質教材+融媒體平臺”的新形態一體化教材。
圖2 西安曲江觀山悅項目場布及模型教學資源
(3)建設線上線下混合式課程,促進“教法”改革
“教法”改革要以學生為主體,充分利用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資源。在校內課堂使用靈活多樣的教學手段,通過案例分析增加學生的學習興趣,用情景模擬突破課程重難點,以BIM沙盤演練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如圖3所示;實行在線開放課程共享機制,增加學生學習的多元渠道;利用VR、AR虛擬技術進行實訓教學仿真模擬,不斷探索信息化教學手段,有效解決高職院校土建類實訓資源不能真實反映工程實際、工藝流程及工程管理過程,以及理論教學和實踐環節脫節等問題。總之,在真實環境或虛擬仿真環境中都努力實現以學生為主體的“學中做、做中學、做中教”,全面推進課堂改革,提升課堂效率,提高人才培養質量。
圖3 BIM沙盤演練模擬教學
4.加強校企合作,優化產教融合模式
高職院校要以生產性和社會服務性為校企合作重點,大力建設整合校內外實訓資源,應以科研平臺建設為載體,重點打造實訓信息庫、技能培養平臺和行業產業聯盟。例如,成立學生BIM社團,積極參加國家、行業舉辦的建筑信息化技能比賽,以賽促學、以賽促教,培養精英式BIM技能人才;設立BIM技術工作室,遵循企業標準,由教師帶隊,以學生為主體、項目為驅動,以建筑全生命周期BIM專業培訓和技術服務為重點,引領土建類專業實踐教育教學改革,推進土建類專業BIM產教融合實訓基地內涵建設,持續增強支撐地方土建行業信息化產業發展的服務能力。
結 語
在我國產業升級轉型與1+X證書制度試點的背景下,土建類專業BIM技術融合的人才培養改革,是新時代背景下高職院校自身教學模式和學生培養模式的需求,也是信息化背景下建設類企業轉型與用工需要融合后的創新與實踐。為了讓1+X證書制度、“學分銀行”等政策進一步試點落地,學校應加強與社會評價組織、校企合作單位的溝通與交流,持續加大軟硬件投入,加強具有引領示范效應的名師培養,充分開展線上線下混合式教育教學改革,深化產教融合,積極探索1+X證書制度下土建類專業融合建筑信息化的實施路徑,培養更多精BIM技術、通土建類專業的高質量復合應用型人才,以解決行業、企業對BIM技術技能人才的迫切需求。
參考文獻:
[1]李壽冰.高職院校開展1+X證書制度試點工作的思考[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19(10):25-28.
[2]徐鳳,李進.1+X證書制度在職業教育創新發展中的價值及試行路徑研究[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19(27):9-12.
[3]吳昆.1+X證書制度試點背景下的BIM技術人才培養模式研究與實踐[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19(27):13-16.
[4]何克祥.淺析以項目為紐帶的校企合作實踐[J].陜西教育(高教版),2019(4):57-60.
[5]唐以志.1+X證書制度:新時代職業教育制度設計的創新[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19(16):5-11.
作者單位:陜西工業職業技術學院 陜西咸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