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持戒尺 眼中有光
作者:安 瑛
發布時間:2021-03-31 11:24:25 來源:陜西教育報刊社
過去,由于程序性規定得不嚴密、不規范,學校出現了有的教師對學生“不愿管、不敢管”,或者過度懲戒甚至體罰學生的現象,有的家長對教師批評教育學生也不理解,造成家校矛盾,“校鬧”或對老師“秋后算賬”等現象嚴重影響了教師教書育人的使命與擔當。
教育部印發《中小學教育懲戒規則(試行)》(以下簡稱為《規則》),在全社會引起了很大的反響,尤其在教師隊伍中產生了不小的震動。《規則》明確了教師在教書育人過程中,具有批評和抵制有害于學生健康成長現象的義務,對教師教育懲戒權通過出臺細則來進行規范和明確,堪稱一線教師依法執教的“尚方寶劍”,為教師依法執教、保障教師合法權益提供了法律保障。這對教育來說無疑是件好事。廣大一線教師都是歡迎的。但教師如何用好“規則”,則需要進行有效引導。
《規則》指出,教育懲戒是“學校、教師基于教育目的,對違規違紀學生進行管理、訓導或者以規定方式予以矯治,促使學生引以為戒、認識和改正錯誤的教育行為”。首先明確了教育懲戒的屬性,就是在教育過程中發生的,學校、教師行使教育權的一種具體方式,而不是單獨賦予學校、教師一種權力。其次,明確了實施的對象和方式,是對違規違紀學生的管理、訓導和矯治。第三,強調了行為的目的性,要使學生認識和改正錯誤,不能為了懲戒而懲戒。
“規則”出臺前,一些地方流行“把老師當學生管,把學生當祖宗敬,把家長當神供”,“家長越位、老師讓位、學生退位”的現象成為常態,一線教師始終處于社會弱勢地位。當師生矛盾突發時,教師儼然“漢堡包”中的“夾心菜”:學校及教育行政部門不能成為保護教師依法執教合法權益的“娘家人”,一線教師被推到了風口浪尖上,任憑他們獨自承擔來自家長的責難、社會媒體的霸凌。不管有無過錯,先“鬧”過再說,“校鬧”不休,教育尊嚴掃地,“管學生就是跟自己過不去”成為了許多教師的自嘲,更有甚者,因“校鬧”讓一些教師“破產”。因此,要讓教師走出不敢管、不愿管的泥潭,必須從法律上支持并保障教育懲戒權。讓“規則”落地生根,則是當下最為迫切的工作。
因此,筆者認為,要想使“規則”落地,使得學生在受教育的過程中,既有動之以情、曉之以理的春風化雨式的教育溫情,也要有違反校規校紀之后承受適度責罰的“嚴愛”。要讓必需的懲戒成為學生經受挫折、承擔犯錯后果并付出應有代價而健康成長的基石。
首先,學校和教育行政主管部門應該成為教師的“娘家人”,成為保護教師合法權益的“守護神”。也只有這樣,教師才能夠有足夠的精神儲備,在教育教學管理中,張弛有度、合法、有效地行使教育懲戒權,凈化教育環境。
四年前,某校開學招聘了一位應屆師范生李老師,擔任兩個班的數學課,李老師剛出校門就上了講臺,面對長期不完成作業,上課不專心聽講,擾亂課堂紀律的小搗蛋們,束手無策,一怒之下就用手掌打了班里“屢教不改”的6個小朋友的手心。事發之后,老師意識到了自己的錯誤,主動去辦公室找家長道歉,但家長不依不饒,堅決要求換掉任課教師。學校的處理結果是讓這位教師在全校大會上反復做檢查,在課堂上反復給學生道歉,扣除當月工資,且要求教師買禮物,再挨家挨戶登門道歉,最后還被停職反省。在這件事情的處理中,學校始終沒能站在公正的角度,對教師、家長、學生進行批評、教育,對家長唯唯諾諾,對學生嬌慣縱容,直接將涉事教師推到了風口浪尖上,讓年輕的教師獨自面對家長、學生的責難。在家長、學校強大的壓力之下,年輕老師萌生了輕生的念頭,幸虧家人發現及時,才沒能釀成大禍。不得已,李老師選擇了辭職。試想,如果當初這位老師入職時,學校就對她進行了系統嚴格的崗前培訓,結果會不會好很多?如果學校沒有讓涉事教師直接面對家長,彼此的心里是否還會存有一些應有的包容?教育者的尊嚴會不會得到一點點尊重?年輕教師的職業信仰或許不會被學校的冷漠和家長的越位扼殺在搖籃里。
這件事情的處理方式所帶來的不良后果是:這個班的家長比以前更加不尊重教師,任何一位家長可以隨隨便便對教師的教育教學指手畫腳;學生更是肆無忌憚,囂張跋扈;凡是給這個班上課的教師個個畏首畏尾,如履薄冰。四年下來,校園霸凌現象成為這個班的常態,學生不按時完成作業也是正常現象,無論是學習成績還是班風班貌都令人擔憂。日常教學中,這樣的案例不勝枚舉,由此可見,“依法”治校、“依法”執教的積極意義不言而喻,但在具體的懲戒落實過程中,每一位普通的一線教師,究竟需要了解、掌握哪些基本的法律法規知識,練就哪些處理學生問題的“功夫”,這都是需要進行學習和專題培訓的。
其次,完善學校心理咨詢室,培訓專業心理咨詢師,從專業的角度呵護孩子身心健康成長。學生之所以違反校紀校規,與父母受教育程度、原生家庭的環境氛圍都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在分析潛質學生成因時,應從科學的視角去分析,將先天缺陷與后天養成相結合,了解孩子的性格特點,因勢利導,因材施教,培養學生的陽光心態,積極樂觀地面對困難和挫折,勇敢面對成長中發生的必然事件。這就要求一線教師需要不斷學習,積極進取,學點心理學知識,能夠防患于未然,將矛盾化解在事件發生之前。如果每個教師都能夠成為手持戒尺,心中有愛,眼中有光,胸中有情的教師,那么每一次愛的懲戒都將是滋養生命活力的源泉。
第三,搭建家校共育平臺,創建家長學校,充分發揮家長的養育作用。其實,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家長與教師應該是同盟軍,因為,他們的目標是一致的,都希望孩子能夠身心健康、快樂成長。參加工作30多年來,我一直認為家校共育是學校教育的最好形態。每學期兩次的家長會,根據本班學生及家長的具體情況,依據近期出現的問題,設計主題式家長會。通過家長會、親子活動等豐富多樣的形式,將自己的教育教學理念傳遞給家長,并得到家長的認可,將家校關系建立在相互信賴、相互理解、相互尊敬的基礎上,讓家長將孩子托付于老師,成為一種相互敬仰的生命之托。也只有這樣,溫暖、有度的懲戒才能落地有聲。否則,跪著教書的教師,何以能夠教出堅強直立的學生?戴著鐐銬舞蹈,怎能彰顯太陽底下最崇高職業的尊嚴?
最后,“規則”落地,教師能夠有尊嚴地行使教育懲戒權,培養出有責任擔當,能抗壓受挫,有頑強毅力的良好公民。依法懲治校鬧,尚需社會支持,還校園一片清靜,還教師尊嚴。當然,在我們教師的團隊中不可否認有一些教師法律意識淡泊,依法執教意識不強,在教育教學管理過程中方法簡單粗暴,會出現這樣或者那樣的問題,但這都不是主流。我們廣大教師都是有著仁愛之心和扎實學識的,他們有著教育人的初心和擔當。他們中的許多人都是學校工作的中堅力量,是教育教學工作的行家里手。在自媒體發達的今天,斷章取義扭曲了教育環境,一旦出現懲戒失誤,教師就會成為眾矢之的,沒有人去關注事情的起因、經過,只是對所謂“結果”大肆渲染,新聞媒體的輿論一邊倒,自媒體的快速傳播,家長圍攻教師,堵校門,提出種種不合理要求,嚴重擾亂學校正常的教學秩序,將學校推向了風口浪尖,將教師推到了一個無法轉身的墻角。凡此種種,當事教師為了息事寧人,保住飯碗,不敢管、不能管,也不愿管。佛系教書、無糾錯教育便成了一些教師無奈的選擇。而這恰恰是眼下畸形教育形成的主要原因。因此,依法懲治校鬧,保護教師依法執教的合法權益不受侵害,是關乎民族興亡、社會進步之大計。
百年大計,教育為本;教育大計,教師為本。依法執教,是每位教師的權利、責任和義務,用好《規則》這個“尚方寶劍”,需要躬耕教壇的教師們殫精竭慮、不辭辛勞地無私奉獻,更需要社會的支持、家長的理解、學校和教育行政部門的護佑,切莫讓“規則”成為鏡中花、水中月,成為一線教師依法懲戒的“溫柔陷阱”。
作者單位:陜西寶雞文理學院附屬學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