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雖邇,不行不至;事雖小,不為不成。

                                    ——《荀子·修身》

宋瑞宏,正高級教師,特級教師,陜西省名師工作室主持人,陜西省德育先進個人,陜西省中小學教材審定專家,陜西省中小學幼兒園教師培訓專家,陜西理工學院碩士研究生指導教師,漢中市教育系統先進黨員、市優秀教師、學科帶頭人,2019年獲漢中市有突出貢獻拔尖人才稱號,現任職于漢中市教研室。

教師就是愛的傳遞者

從踏上講臺的那天起,我就立志做一名“學生喜歡的老師”,用平凡而崇高的師德之光,照亮一片清純的天地。我認為老師就是一個愛的傳遞者,把愛的陽光無私灑向摯愛的事業、灑向莘莘學子,并希望學生再把這些愛奉獻給祖國和人民。

1988年7月5日,我被分配到國企性質的陜西省漢江工具廠,由于當時的工廠子校急缺思政課教師,學校就直接安排我擔任高三教學工作。那時我壓力很大,廠礦子校家長對學校的影響是很大的,稍有不慎,可能連講臺都很難站住。為了能站住講臺、站穩講臺、站好講臺,為了能贏得學校、家長、學生的認可,我可是下了一番功夫。我認真地備好每一節課,從導語、重難點、情景設計,到知識遷移、拓展訓練,不放過任何一個環節,甚至在宿舍里對著墻壁把教案一句句背下來,然后再去上課,就這樣我帶了15屆高三政治課。

在這十多年教學生涯中,一個都不能少是我的堅守。記得有一年班上的一個學生因家庭經濟困難、學習自信心不足等原因,兩天沒有來上學,也沒有請假,我叫上和他同村的學生一起騎車去家訪,了解情況,給家長做工作,鼓勵他要自強自立,完成高中學業。學生第二天來上學了,我心里很高興。后來該生考上了大學,現在發展很好。還有一個學生剛到高一就迷戀上了游戲,經常跑到游戲廳幾天不來上課。我和家長在廠區、鎮上連續找了好幾天,最后在漢中一個廣場的地下室找到他。在我的耐心勸說下,他終于回歸課堂,順利完成學業。多年之后,那些學生們在我的腦海中,依然那么清晰親切!現在,每當我收到他們的祝福短信或問候電話,總有一種莫名的感動。

回想在教學一線的歲月,那是我人生中最美好的日子,我把最美好的年華奉獻給了漢江工具廠子校的學生們。上班,下班;備課,上課;刻蠟板、印試卷、監考、閱卷,批改作業;晚上給高三的學生“加餐”,每天晚上和他們鏖戰到十一點多回家,也沒有想過向學校提出給多少加班費的問題,就想著這一屆我的班級能多考上幾個學生。

每當成績發布我比學生還高興,慶祝會上和學生們一起唱班歌,那種歡樂一生難忘。就這樣帶完一屆學生,再接新一屆的學生,新的面孔成為熟悉的面孔。相聚,分別,一屆又一屆……對于每一屆學生我都會和他們成為朋友,帶他們軍訓、春游、野炊、釣魚、下河摸螃蟹,調節他們緊張的學習生活,放在當下的教育環境中,很少有老師敢這樣做,然而當時年輕的我就是這樣和學生一起努力打拼,一起享受快樂。

記得有一年高考剛考完政治,有學生一出考場就來抱住我喊“宋老師萬歲!”有學生說:“宋老師,我今年考不上,明年繼續跟你學!”那種心情和氛圍讓我幸福感動。當時,內心深處,我暗下決心:我這輩子就干好教育這一件事。大事我也干不來,自己就是一個很平凡的人,就踏踏實實地做好教書這件平凡而幸福的事情。

古希臘哲學家蘇格拉底曾說過“認識你自己”,能夠正確認識自己很重要。干教育我感覺很幸福!我終于找到了自己合適的位置,自己的人生方向,知道自己是誰,應該做什么,知道為誰上課,上什么樣的課,做什么樣的老師,那就是上學生滿意的課,做學生喜歡的老師。

為學生配制豐富的“思政大餐”

中學的思想政治課是開展學生德育工作的重要陣地,也是培養學生良好的思想品德,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的主要渠道。青少年是祖國的未來,歷史的接力棒終將傳遞到年輕人手中。在人生的“拔節孕穗”期,青年人的心智尚未完全成熟,甄別力還不夠,自制力還不強。倘若沒有良師益友的精心引導,容易誤入歧途、栽了跟頭,甚至成為“長著中國臉,不是中國心,沒有中國情,缺少中國味”的人。

如果說校園是教育青少年的主要場所,那么思政課則是立德樹人的重要平臺,肩負著“給學生的心靈埋下真善美的種子,引導學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的重大使命。我認為,作為一名思政課教師,我們既要自己真信、真懂、真用,也要深諳青年人的所思所想,直面青年人的現實困惑,像一個轉化器一般,將宏大道理春風化雨般地傳授給未來一代。要在如何把課講得“有理有據”“有虛有實”“有棱有角“”有情有意”“有滋有味”“有己有人”等方面下功夫,做到“配方”先進“、工藝”精湛、“包裝”時尚,給學生提供色香味形俱佳的精神大餐,讓孩子們“愿意吃、喜歡吃、有營養”。

我在教學實踐和教研實踐中,無論是課堂教學還是培訓講座,采用多種方式,激發學生和學員的學習興趣,調動學生的學習主動性,積極參與到教學互動中來。

講好思政課就要結合現實生活,闡明政治原理。理論聯系實際是思政課教學不變的法則,思政課的內容本身與現實生活就是有著緊密聯系的,如何打通理論邏輯和現實邏輯是我們思政課老師的任務。如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就是我們黨在長期的革命和建設實踐中探索出的理論總結。如何能夠在課堂教學中入腦入心地闡述清楚這個問題,需要教師不僅要深入研讀所要講授的理論,而且要掌握大量的實際生活材料,并能運用所學理論知識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給學生恰當地解答心中的疑惑。所以,教師在課堂上要多講案例,讓學生在對身有所感的社會現實的分析中理解所學的理論,加強課堂交流,引導學生積極思考。

其實,思政課的課堂是很容易活躍的,因為它的內容與現實生活聯系最密切,容易引發學生的興致。只要我們教師不去人為地與學生劃一條界限,摒棄“灌輸”的教學理念,與學生平等交流,學生就會積極參與到政治課堂中來。

在課堂教學時,有時根本不需要殫精竭慮地試圖變換很多花樣,一個最簡單最實用的方法就是提問。古人云“學起于思,思源于疑”,疑問是思維的火種。“提問”這個做法雖然原始,但卻是有效的。發明千千萬,起點是一問。認真設計好問題可以促使學生積極思考,教師通過提問設疑、釋疑、解疑,可極大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重要的他者”指明前進的方向

在我的專業成長過程中,有多位“重要的他者”,李東生老師即是其中之一。李東生老師是漢中市第三中學的高中思政課老師,他是我人生路上遇到的一位溫厚的師長。在與李老師的交往中,我深深敬佩于他扎實深厚的教學功底、科學嚴謹的學術研究、親和寬厚的人格魅力,他不僅是我尊敬的長者,更是我的榜樣,也是我的引路人。每年一度的高三復習備考會上我都會聆聽他的報告,邀請他來學校聽我的課,他會毫無保留地指出我教學中存在的問題,我也會及時進行修改。那時沒有賽教的機會,更沒有三級三類骨干體系這種平臺,全憑自己對專業成長的執著追求。

記得我剛畢業那年,由于學校急缺思政老師,我就被頂到了高三的位置上,一干就是十多年,這期間得到李老師的悉心指導,我也從李老師身上學到了很多東西。當年高考成績名列全市前茅,我在全區研討會上作專題發言,這奠定了我在學科領域專業發展的基礎。

我遇到的第二個恩師是江蘇省姜堰中學的陳凱老師,他和李東生老師是好友,認識他是在安徽黃山的高考研討會上。聽完他的報告,由于李老師的原因我得以和陳凱老師、北京師范大學的李敬德老師在一起交流對話。在交流學習中,我不斷地吸取營養,豐富自己。每年的高三復習,陳凱老師都會給我郵寄他編寫的《一年時政》讀本和教育教學心得,現在的很多經驗都得益于當年的積累。

一直以來,教科研是我專業發展中一個明顯的短板,對于如何提高教科研能力,陳凱老師來信指出:要在教學實踐中發現問題,在行動中解決問題,不斷積累總結,同時要善于抓住教學中的“小問題”,要學會用研究的眼光將教學經驗上升到教學反思和教學研究,這樣才能更快地提升自己。這些指點的話語使我茅塞頓開,在教科研的大道上奮起直追,闊步前進。

踏著教研的層層階梯攀登

過去的日子,不是流過去的水;過去的歲月,也不是轉了一個彎的季節。我工作的第二個站點,就是現在的單位——漢中市教研室,也是開啟我個人成長轉型期的地方。一線教師和教研員是完全不同的兩個角色,一線教師面對的是一茬接一茬的學生,而教研員面對的是廣大的基層老師。因此,要做好教研員我首先得進行角色轉化,給自己一個準確的定位。為盡快適應新的崗位,我向身邊的年長優秀的教研員、有經驗的教育同行學習,學習如何做好教研工作。

經過思考,我把自己工作的重心放在基層,放在課堂。因為課堂是我得以“生長的世界”,唯有扎根課堂、耕耘課堂、關注課堂,我們才會逐漸積累起自己深厚的教育教學功底,才能使理論邏輯和現實邏輯統一,從而實現厚積薄發,才能在實踐中形成自己的特色,形成自己的教育教學主張。十多年來,我走遍了漢中市每一個縣區的山山水水,溝溝坎坎,到過的學校既有規模大的師范學校,也有規模比較小的教學點。我先后和很多學校建立幫扶關系,南鄭草堰中學、陜飛二中、留壩中學、佛坪中學等,作示范課、講座培訓、交流研討多達200場次,這些教研活動受到基層學校老師們的歡迎和好評。

既然是教研員,而且是市級教研員,不但要有豐富的實踐經驗,更需要扎實的學識和深厚的理論功底,這是做好教研工作的前提。對我而言,十七年的一線教學經歷是我的優勢,但我的短板是理論研究不夠,因此,我克服各種困難讀書學習,潛心研究,學習前沿理念,研究新課改中理論和實踐的差異。

對課改中的一些熱點問題,我會進行冷思考,不人云亦云,如“不懂英語也能教出好學生”“讓老師把課堂還給學生”,等等,這樣的模式,那樣的課堂,令人眼花繚亂,但理論和實踐如何結合?如何做好對一線教師的服務引領?為了更好地解答這些困惑,我就從最熟悉的中高考入手。開好高三政治學科研討會,了解掌握全市本學科的隊伍狀況;后來參加了全省的中考命題工作,我把命題的整套程序引入到全市的高三質量檢測中。從命題、考試、質量分析,到組織參與,使得流程規范、工作高效、結果準確,最終得到全市高中學校的認可。可是,這種做法讓當時的我承擔了不少的壓力。第一次模擬,有學校質疑,這種劃線依據是否科學?這種評價是否合適?在質疑聲中,迎來第二次模擬考試,如何來做,確實有點擔心。二模分析連續熬了幾個晚上,對這套分析辦法又認真地做了沙盤推演。高考成績出來,證明了我組織的這種評價分析的科學性和指導性。幾年過去,這一套命題程序和評價方法也基本成熟了,對全市的高三政治復習指導作用也是很明顯的,贏得了大家的贊許。2019年高考的二、三本合并,新的高考評價體系出臺,現有的評價方法也應該適時調整,但工作無論怎樣變化,我自己的教育初心不變,就是堅持做好每一件事。

如果說教和學是我們行動的雙腿,那么研究和反思就是我們飛翔的翅膀,優秀的教師一定是在自我反思中成長的。而要提升反思的質量和思考的力度,一定要有研究的意識、研究的視角和研究的方法。科研薄弱是很多一線老師的短板,我也不例外,如何補齊短板,突破自己的成長瓶頸,不僅需要我們有清醒的認識,更需要有切實的行動。

在2012年全省召開的課題帶動戰略會議上,我作為全省思政學科5人組的成員進入到全省課題研究專家人員序列,心里有點惶恐,幸而遇到省教科院的段威研究員、陜西師范大學附屬中學的李鴻校長、西安高新一中的李育民老師,他們都是我學習的榜樣,于是我跟著他們學如何做課題,怎樣做好課題。

經過從理論到實踐不懈的探索,全市的課題研究工作,也從無到有,從沒有制度到有《漢中市課題管理辦法》,再到現在的“實施意見”,形成了一整套行之有效的課題管理經驗。同時,創造性地建立適合漢中市分片區現場課題結題模式,取得令人滿意的效果。

十多年的教研工作,我從中找到了快樂和自信,也對自己有了重新的認識,知道自己是誰,應該在什么位置。人最難的是正確認識自我,能夠把自己放在一個合適的位置上,做好自己該做的事情,才能真正回歸自我,獲得生命的自由。我清楚,我是為教研而生。

現在的我成為陜西省高中思政課名師工作室主持人,我要領著一群志同道合的人去做有意義的事情。在我的學科領域里,每年能有省市教學能手、學科帶頭人出現,這樣的優秀教師應該越多越好。我也希望在未來的日子里我們的團隊能再培養出特級教師,而不僅僅是我自己。

我們人生是有限的,要讓自己的人生活出精彩,活出味道,就一定要樹立一種樂觀的、向上的觀念。我今天能有一點小小的成就,我想和我心中那一份執著分不開,和我身邊的領導、朋友、親人的幫助和理解分不開。我深深地愛著這份工作,做一名教育工作者我無怨無悔。

回望身后走過的路,那一串串深深淺淺的腳印,使我深深懂得:在這個瞬息萬變的世界里,個人取得的一點點成績是微不足道的,一切榮譽和成績都是短暫的,只有思想、道德和精神才是永恒持久的。教育不脫軌,教學不離道,前面還有更多的挑戰在等著我,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

責任編輯:楊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