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進學生科學素養培育的四種策略
作者:趙成權
發布時間:2021-03-26 11:08:10 來源:陜西教育報刊社
小學科學課程標準指出,小學科學課程是以培養學生科學素養為宗旨的啟蒙課程。這句話充分體現了學生科學素養培育的重要性。
一、介紹課外科學知識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想讓學生更加系統、全面地了解科學知識,就不能只從課本出發,應向學生介紹科學的相關歷史,拉近學生與科學的關系,培養學生的科學探索精神。
例如,講授《動物卵生》一課時,由于學生對胎生這種繁殖方式比較熟悉,他們都知道自己是媽媽生的,但本節課要向學生介紹卵生這種繁殖方式,學生接受新知識時就會存在一些困難。此時,教師可以提前為學生拓展一些課外科學知識,為本節課的教學作鋪墊。如,可以告訴學生,卵生和胎生雖然是動物的主要生殖方式,但還有卵胎生這種生殖方式。卵胎生是指受精卵在母體內發育成新的個體之后,產出母體的生殖方式。在自然界中,卵胎生的動物種類和數量很多,如田螺、錐齒鯊、水蛇、眼鏡蛇等。教師在介紹這些科學知識時,不妨利用多媒體為學生播放一些圖片,以增加他們的認知量。通過課外拓展,學生就會對科學課程產生濃厚的興趣,他們聽講的狀態就會更好。
二、強調探究要素
探究是科學課程教學的有效輔助手段。小學科學課程實驗名目繁多,目的不盡相同。對于一個特定的實驗,教師要從其中一個特定的探究要素出發,培養學生某一方面的能力,讓教學變得更有針對性。
例如,講授《生活中的靜電現象》一課時,教師可以通過生活中常見的靜電現象讓學生了解物體帶電的方式;通過具體的實驗引出“電荷”“正負電荷”“同種電荷”“異種電荷”等概念,幫助學生了解電流產生的過程和原因。在實驗中,學生能夠根據自己已有的知識,通過觀察推理得出實驗結論。例如,教師提前為學生準備一把塑料梳子和幾個碎紙屑。第一次,讓學生將梳子直接靠近紙屑;第二次,讓學生先用梳子梳自己干燥的頭發,再靠近紙屑。學生仔細觀察實驗現象后就會發現:在第一次實驗中,梳子吸不住紙屑;在第二次實驗中,梳子可以吸住紙屑。這時,教師要為學生預留一定的思考時間,讓他們探究原因。有些學生在課本上尋找答案,有些學生通過討論尋找答案。最終,他們發現梳子因為摩擦產生了靜電,所以能把紙屑吸起來。
三、拓展課外應用
科學課程主要強調的是實踐應用,要求學生要利用課本上所學的知識解釋一些常見的生活現象,解決一些常見的生活問題。因此,教師要將科學與生活結合起來,將教學和實踐有機融合在一起。
例如,講授《油菜花開了》一課時,教師應引導學生了解油菜花的組成部分,以及油菜花各部分的特征。油菜花和常見的鳳仙花一樣,是由根、莖、葉、花、果實和種子構成的。仔細觀察后,我們就會發現油菜花是由萼片、花瓣、雄蕊和雌蕊四個部分構成的。教師可以在課堂上為學生具體介紹這四個部分的特點,課后為學生布置一個實踐任務:“油菜花在生活中比較常見,大家可以找出一朵油菜花,把油菜花的萼片、花瓣、雄蕊、雌蕊4個部分找出來,分別制作成標本,下次上課時帶來互相傳看。”學生在課堂上看到的是油菜花的圖片,與實物有一些細微的差別。通過實踐,不僅能夠考查學生運用知識的能力,還能夠考查學生的觀察能力。
四、改變評價方式
評價是對學生學習狀況的反饋,評價相當于一個積極的信號,可以暗示學生“我能行”“我很棒”,能夠給予學生充分的信心和勇氣,使其在科學學習這條路上越走越遠。
在科學教學過程中,教師應當改變傳統的“泛化式”“簡單式”評價方式,采取“多元化”“有針對性”的評價方式。評價學生時,可以順帶對本節課的知識進行一個總結。例如,講授《食物中的營養》這節課后,教師可以這樣評價小明和小紅同學的表現:“小明同學在課堂上的表現特別棒,他向我們分享了他一日三餐的食物。我們可以看到,小明同學的生活非常有規律,他每天都會攝入一定的蛋白質、糖類、脂肪、維生素、礦物質和水,這些都是人體所必需的營養成分,我們要學習小明同學這種科學、合理的飲食方式。小紅同學的探索能力非常強,在區別食物中脂肪和淀粉的實驗中,她的操作非常規范,實驗現象很明顯,有效地減小了誤差,幫助我們得出了正確的結論。”在這個評價中,教師既突出了小明和小紅的特點,又對本節課的知識進行了梳理。
小學科學課程改革的首要任務就是全面培養學生的科學素養,這是培養學生學科探究能力的關鍵性因素,對學生掌握科學的學習方法有很大幫助。
作者單位 江蘇省徐州市銅山區柳新實驗小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