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核心素養(yǎng)的小學數學教學改革探討
作者:徐 婷
發(fā)布時間:2021-03-26 11:06:54
小學是學生學習生涯中系統接受數學知識的初始階段,是培養(yǎng)學生良好學習習慣、正確數學思維能力的重要階段,這一時期的教學質量對學生今后的學習將產生深刻影響。在過去的數學教學中,教師過分強調理論知識或者是題目的講述,而忽略了對學生思維能力、學習方式的培養(yǎng),這種教學方式無法滿足教育改革的要求。為適應教學理念的變化,我們要求教師在數學教學中除了培養(yǎng)學生的數學能力以外,還要注重學生數學核心素養(yǎng)的培育。因此,當代數學教師要積極創(chuàng)新教學方式,采用多樣化的教學模式,不斷探索,努力培育學生的數學核心素養(yǎng)。
一、把握課堂導入,展現數學思想
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對于一節(jié)優(yōu)秀的數學課來說,開展高質量的課堂導入是十分必要的。優(yōu)秀的課堂導入不僅能夠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還能讓學生快速融入課堂,充分掌握新知識。對于小學數學教師而言,我們要充分把握課堂導入環(huán)節(jié),利用數學模型、情境創(chuàng)設、設置疑問等手段引導學生進入課堂,帶領學生學習相關數學知識。
在講授小學數學二年級上冊“觀察物體”一課時,教師要做好課前準備:大象玩具模型和涂有不同顏色的長方體盒子,以及三張抽象的杯子圖片。教學開始后,教師可以拿出大象模型詢問不同位置的學生分別看到了什么,學生的答案有以下三種:一扇門上掛著一條尾巴,一堵墻上有一只耳朵,以及一頭有著呼扇呼扇大耳朵和長長的鼻子的大象。此時教師就可以問學生為什么面對同樣的物體,這三位同學看到的畫面完全不一樣呢?教師鼓勵學生與同桌進行討論,通過討論得出:因為這三位同學他們所處的位置不一樣,觀察的角度就不同,最后看到的都不是完整的大象。教師總結:如果要徹底了解這個物體的樣子,就必須對這個物體進行全面觀察,從不同角度觀察物體產生的結果會有所差異。通過這種有趣的課堂導入形式,能夠使學生感受到數學學習的樂趣。
二、營造教學情境,體現數學意義
教師需要認識到數學教學的目的是讓學生能夠在生活中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小學數學相較于其他階段的學習來說,生活性更加明顯。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為學生提供生活化的實際案例,拉近學生與數學知識之間的距離,讓學生快速地融入到教學活動中。
在講授小學五年級“小數教法和加法”一課時,教師可以為學生營造一個購物情境,讓學生進行分配角色,扮演顧客和售貨員,顧客想要買一個本子和一支鋼筆,本子的售價為3.5元,鋼筆的價格打完折后為20.8元,顧客詢問售貨員一共需要多少錢,此時售貨員就可以利用小數加減法的知識給出答案。在生活化的情境教學中,學生能夠主動對數學知識進行探索,運用已學知識解決具體問題,這樣不僅提高了學生的數學應用能力,還增強了學生的數學應用思想,對學生后期學習數學有很大幫助。
三、開展教學實踐,激發(fā)學習熱情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積極開展教學實踐,讓學生從身邊的事物中發(fā)現數學、感知數學,積極開展教學實踐能夠充分提升學生的動手實踐能力,讓學生在教學中充分展示自我。因為小學生年齡較小,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很難照顧到每位學生,所以為了提高實踐的教學效果,教師在開展數學實踐活動時,還可以鼓勵學生以小組形式參與活動,將學生劃分為不同小組,由組長帶領組內學生開展實踐,這樣不僅能夠提高教學效率,還可以培養(yǎng)學生間的團結協作能力。
就三年級“軸對稱”教學來看,為了讓學生明確軸對稱圖形的定義并正確判斷某個圖形是否為軸對稱圖形,教師可以組織班上學生以小組的形式開展“尋找校園生活中的軸對稱圖形”活動,在組長的帶領下,所有學生開始認真尋找校園中的軸對稱圖形。在搜索過程中,學生會發(fā)現學校大門、校園廣播、鐘表等都屬于軸對稱圖形,組內有專人負責記錄搜集到的成果,另外再派一名代表到課堂上分享搜集到的成果。通過這樣的教學實踐活動,學生可以進一步把握軸對稱圖形的概念,體會數學教學的實踐性。
為了在小學數學中實現培養(yǎng)學生核心素養(yǎng)的教學目標,教師要充分把握課堂導入環(huán)節(jié),為學生創(chuàng)造生動的教學情境,組織學生以小組形式參與實踐活動,通過這些手段有效提升我們的教學質量,培養(yǎng)學生的數學核心素養(yǎng)。
作者單位 江蘇省鹽城市濱??h陳濤鎮(zhèn)中心小學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