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優質教育惠及每個孩子
作者:王燕 康喬娜
發布時間:2021-03-26 09:45:00 來源:西安日報
辦好一所學校,就能成就更多孩子,造福更多家庭。3月25日,西安市教育局召開本市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創建、“名校+”工程現場觀摩暨基礎教育提升三年行動計劃月度調度會。來自市教育局、各區縣教育局、西咸新區教育衛體局、各開發區教育部門的主要負責同志,分5組參加現場觀摩,分別考察了17個區縣、開發區教育局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創建和“名校+”工程開展情況。
高新一中實驗中學
全方位打造家門口一流學校
走進西安高新一中實驗中學,恢弘的建筑讓觀摩嘉賓眼前一亮。學子們展示了鋼琴、樂隊、合唱、機器人和實驗探究等各類特色教學成果,精彩紛呈。
作為2020年高新區50所新建投用的學校之一,該校建筑分布采用院落式布局,2800平方米的圖書館、理化實驗室、計算機教室、舞蹈教室、音樂教室、美術教室以及各類特色部室一應俱全。據學校相關負責人介紹,學校在設計中還充分考慮了科技創新、人工智能領域發展、審美情趣培養、體能發展等方面的教育需求,配套多間創客教室、8泳道標準游泳館、音樂廳等,全方位打造家門口一流學校。
記者看到,教室十分寬敞,從碩大的窗戶上投進明媚的陽光。教室內溫度宜人,中央空調和新風系統成為標準配置,每個學生都有一個獨立柜門的小儲物柜,可以放置書本和學習用具。
在教育教學管理上,該校與西安高新一中實現資源統一配置、人員統一調配、教學統一管理、課程統一設置、教研統一安排、考試統一進行、評價統一標準等七個“統一”。學校對課堂教學方式進行積極探索,改革教學方式,體現現代化信息技術手段實現高效精準教學和先學后教的現代化課堂理念,將現代信息技術與課堂教學深度融合,精準了解學情,對知識切片化推送,讓課堂更具針對性和實效性。
西安市第三中學分校
“名校+”工程讓學生享優質教育
從2015年在校生僅有300余人,到2017年增加到600余人,再到如今達到近千人,越來越多的群眾選擇讓孩子上家門口的新優質學校——西安市第三中學分校。
環境優美,布局緊湊,瑯瑯的讀書聲從教室里傳來,青春的朝氣在校園里洋溢……學生們聽課時專注的眼神和運動時動感的身姿讓觀摩嘉賓不由駐足。
據學校相關負責人介紹,市三中分校原為市九十中學。在碑林區教育局的大力支持下,2018年市三中“名校+”教育聯合體成立,“+校”市三中分校在市三中的引領帶動下快速成長。學校投入近2000萬元進行提升改造,全面改善辦學條件,優化育人環境,分校硬件設施得到了很大提升。
與此同時,將市三中優良的基因通過“名校+”傳承到分校,在教科研方面,老師分學科在統一時間參加教科研活動,統一時間組織同課異構,組織課堂教學觀摩。無論是教學效果的檢測、評價,還是班主任的培訓等,兩校均實現了一致。市三中將先進的教學理念、精細化的管理經驗在分校推廣普及,重塑分校的面貌。如今,市三中分校的校園面貌煥然一新,教育教學質量、中考成績、生源數量都有了根本性突破,生源紛紛回流。家長們發自內心地感慨:學校的變化是翻天覆地的!教育優質均衡給了孩子們精彩的現在和美好的未來!
太華路小學
特色創客教育 點燃學生創新之火
放飛夢想的航模、會跳舞的機器人、開啟思維殿堂的3D打印技術……在新城區太華路小學,觀摩嘉賓紛紛為學校的特色創客教育點贊。
在該校的創客空間,學生們可以學到航模、機器人、少兒編程等多種特色課程,點燃了孩子們的創新之火。在智慧音樂創客教室,還能通過智慧鋼琴,上一堂生動的音樂課,陶冶情操,培養音樂感知力和鑒賞力。“我們每星期都盼著來創客空間上課的這一天。”學生柏昱辰說。
據學校相關負責人介紹,太華路小學原是一所城中村學校,學校環境和基礎設施較差。2015年,改擴建后的新校投入使用,成為西安市二環內面積最大、設施較好的公辦小學。從學校聯盟到集團化辦學,再到“一長多校”深度融合……新城區教育局實施“名校+”工程,通過“民辦+公辦”的模式,太華路小學成為民辦“名校”西安新知小學教育集團的一員。
太華路小學成建制移植了西安新知小學的管理理念、文化與教學管理模式,共享校本課程、特色教學和校園文化,共同開展教研活動等。如今,太華路小學的辦學水平和家長認可度連年提升,區域內優質學位供給不斷擴大,逐漸成為群眾家門口的新優質學校。
西安市第八十九中學分校
投用僅半年 新校變身“名校”
在寬敞明亮的教室里,課桌椅漂亮實用、儲物柜每人一個,所有材料均為環保用材;智慧黑板、中央空調、新風系統、錄播設備一應俱全……觀摩嘉賓看到,如此“大手筆”的布置,只是2020年9月投入使用的西安市第八十九中學分校的一間普通教室。
一直以來,公辦優質教育資源匱乏是太華路地區公共服務配套的短板之一。市八十九中學分校位于新城區紗廠東街南邊,是我市高標準、高品質建設的重點項目。這所嶄新的學校,為太華路地區帶來了優質教育資源,已成為附近家長和學生向往的名校。
“師資力量是學生和家長最看重的教育因素。”該校相關負責人介紹道,新城區積極推行“名校+”工程,分校由市八十九中學教育集團“委托管理”,與省級示范高中八十九中深度融合,統一配置資源、統一調配人員、統一教育教學管理、統一課程設置、統一教育科研、統一評價反饋,打造了一支師德高尚、專業過硬的教師隊伍。
2020年秋季,市八十九中學分校高質量、一次性完成了300名招生指標。“我們的老師非常優秀,學校先進的多媒體設備也讓我們的學習更加有趣。”學生李星熒說,她最喜歡學校的新部室,那里不但給師生營造了濃厚的學習氛圍,還帶來了全新的學習體驗。
遠東實驗小學
“+校”變“佳校” 迸發新活力
建筑古色古香,教學設施智能先進,師生們充滿陽光與活力,是觀摩嘉賓對蓮湖區遠東實驗小學最為深刻的印象。
學生們在風雨操場展示了活潑動感的啦啦操、韻律十足的吟誦課。電子班牌、智慧圖書館、智慧課堂、書法教室、科創實驗室、人工智能教室等,讓觀摩嘉賓近距離感受到該校“高配”的教學條件和孩子們“超燃”的創新能力。
據學校相關負責人介紹,2018年9月,作為蓮湖區教育局促進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的重點項目,遠東實驗小學以嶄新的面貌、優雅的環境迎來了第一批717名學生。學校從硬件設施到師資配備,上級都給予了重點支持。自建校以來,學校大力推動智慧校園建設,實現了智慧教學應用覆蓋全體教師,智慧學習應用覆蓋全體學生,智慧班級覆蓋整個學校,榮膺“西安市首批中小學智慧校園示范校”。
為了讓學校的軟硬件“比翼齊飛”,老牌“名校”遠東一小與遠東實驗小學建立了“名校+”教育聯合體。兩校通過教育教學同步的方式,實現了教師業務能力提升,教育質量很快就得到了區域百姓的認可。如今,兩年多的時間過去了,遠東實驗小學的學生人數已經從當初的717人增至1559人,實現了翻番,當地學生紛紛回流,“名校+”工程讓老百姓感受到了“政策紅利”。
航天城第一小學
開展特色社團活動 打造魅力科幻校園
“你看,火箭發射了!”3月25日,西安航天城第一小學未來工程師俱樂部中傳來了響亮的歡呼聲。在這里,同學們可以通過科學實驗發射“水火箭”,通過VR教育學習安全逃生,通過編程和硬件的結合應用到機器人身上……在這里,校園生活充滿了“科技感”。
采訪中,該校科學老師晁悅告訴記者,學校的科學綜合社團創意工作坊,每周一、周三都會有一小時的課程,培養同學們對科學的熱愛。除了科學社團外,該校皮影社團也頗具特色,每周邀請非遺傳承人駐校對學生進行指導。
為更好地發揮“名校+”教育聯合體的名校資源優勢和品牌效應,推進教育優質均衡發展,2020年6月12日,西安航天城第一小學與北里王小學組建市級“名校+”教育聯合體。記者在航天一小看到,該校數學教研組的老師正在對北里王小學的一堂數學課進行線上指導、課后集體教研,一學期這樣的線上指導各個學科都會進行多次。
“目前轄區共有19個‘名校+’教育聯合體,其中市級4個,跨區域的有6個,航天一中、航天二小通過兼并融合的方式,有效地幫助‘+校’,提升了教育教學質量,獲得了群眾的廣泛好評。”航天基地教育局局長金枝表示,今年航天基地將進一步探索“一長多校”“集團化辦學”等模式,努力實現全區教育質量的優質均衡發展,切實提高辦學水平,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
曲江第六小學
教師柔性流動 創建有品質教育品牌
“江南可采蓮,蓮葉何田田……”3月25日,在曲江第六小學童心劇場,一場特色課程正在進行。老師讓孩子們通過朗誦表演,加深對《江南》這首漢代民歌的理解,這樣的趣味學習在校園內已是司空見慣。
“讓教育回歸生活,回歸人,做有根的教育。”走進曲江六小的校園,這句標語在黃色的墻壁上十分醒目。在曲江二小教育集團總校長閻利娟看來,就是要實行“扎根”工程、“聚心”工程,促進文化傳承,增強集團的精神引領和凝聚力。
西安市曲江第二小學教育集團成立于2020年7月,由西安市曲江第二小學、曲江第六小學、曲江第七小學、曲江第十二小學4所學校組成,集團采取“一長多校”的“名校+”暨“復合型集團化”的辦學模式,積極創建有品質的教育品牌。
集團通過多元互動,堅持“引人與引智結合,引智至上”的原則,通過輸送提拔、承擔重任,長期交流、臨時支援、項目合作、學科互助、跨校區帶徒、定期輪崗,實現教師的柔性流動,促使優質教師資源的價值充分最大化。
集團名師工作室強輻射、教師個人工作室強引領、“成長合伙人”結伴行……各校之間不同層面互動,共同開展日常教學管理、教研活動以及校內研討課、公開課、示范課等教學活動,通過合伙互助、優勢互補,實現教師共同成長。
未央區方新小學
縮小校際間辦學差距 推進教育均衡發展
3月25日上午,由西安市教育局組織開展的“西安市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創建暨‘名校+’工程現場觀摩會”走進未央區方新小學。
傳統扎染、五彩臉譜、繽紛繪畫、精美手工……在學生藝術作品展區里,分別展示了聯合體五所學校學生的各類藝術作品,成為校園內一道亮麗的風景線。校本研修成果展廳內,墨香溫婉、個性綻放、異彩紛呈,分別展示著方新小學“名校+”各學校教育教學管理及校本研修成果。
自西安市2018年實施“名校+”工程以來,方新小學“名校+”教育聯合體以“融合 融通 融洽”為指導思想,充分發揮名校資源和品牌效應,通過科學規劃、示范引領、扎實推進、智慧共建等途徑,使五所學校在校園文化、德育、教學、培訓、評價、智慧校園建設等方面深度整合,不斷縮小校際間辦學差距,深入推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
近年來,未央區教育局在區委、區政府的領導下,積極貫徹落實市教育局關于“名校+”工程的工作要求,積極推進,統籌安排,科學組建了36個“名校+”教育聯合體。先后開展了“名校+”校長論壇、“名課堂+”、“名校+”校本研修、“名校+”思政大練兵等優質活動,不斷助推內涵發展,加強教師隊伍建設,促進資源均衡配置,加快推進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努力辦好“家門口的每所學校”。
灞橋區東城一中
“名師工作室”下沉“+校” 讓優勢資源互補
身著蒙古族服飾的男聲合唱嘹亮昂揚、課間太極拳讓孩子們靜心養息……走進灞橋區東城一中,這里豐富的課程體系,體現了將素質教育進行到底的決心。
伴隨著2018年8月14日《西安市名校+工程行動計劃》的出臺,東城一中先后與西安市第五十六中學、宇航中學、高橋中學組成東城一中“名校+”教育聯合體,開展了聯合考試、跨校教研、師生交流等一系列活動,特別是帶動五十六中校區走“兼并融合”模式的發展方向,通過一系列活動,加強了教育教學交流,實現了優勢資源的互補,縮小了城鄉辦學差距,推動基礎教育優質均衡發展。
兩年來,東城一中組織16位教師到五十六中校區交流任教,組織6位骨干教師到五十六中校區送教,每年開展教師結對幫扶活動,共同組建“名師+”團隊,通過東城一中“名師工作室”下沉五十六中校區等活動,帶動五十六中校區教師業務快速提升。
目前全區“名校+”工程實現了全覆蓋,名校與“+校”之間實現了“六統籌”和“六同步”。“六統籌”即:統籌組建“名校+”、統籌改善辦學條件、統籌配備管理團隊、統籌配置教師隊伍、統籌開展教育教學、統籌施行質量監測。“六同步”指教學計劃同步、課程安排同步、備課教研同步、教學進度同步、教育活動同步和教師培訓同步。
高新區第三初級中學
多彩課程助推“高新俠”全面發展
3月25日,西安市“名校+”工程現場觀摩第3組一行38人走進西安高新區第三初級中學,參觀了學校思維碰撞、巖彩壁畫、未來校園、牛仔花園等特色展區,以及下沉花園、風雨操場、游泳館、圖書館等實地活動區域,并在報告廳觀看了師生表演。
“‘敬業奉獻,愛生如子’,扶你直上九萬里”“家校攜手,親密無間,助你拼搏少年時!”“不負親恩與師愛,不負青春不負己!”《三初的故事》講述了西安高新一中分校家長、學子及教師選擇這所學校的心路歷程,深切動人的獨白打動了在場所有觀眾。
學校豐富多彩的社團活動,為學生們創造了全面發展的土壤,參觀團被“高新俠”們的博學與才藝所折服。
在圖書館,校園小作家陳一聞向大家介紹了自己撰寫的書籍,并表示在學校文化氛圍的熏陶下,他將繼續創作更多優秀的作品。市教育局副局長王綱接過陳一聞的贈書,勉勵他繼續努力,同時對西安高新一中分校“博雅”特色課程體系表示肯定。
據悉,西安高新區第三初級中學,隸屬西安高新一中“名校+”教育集團,由西安高新一中實施統一管理,通過“教學教研+、教師培訓+、學生活動+、校本課程+”等多維度的資源共享,實現管理對接,師資共建。學校精心打造了以課程為基礎的特色活動、精品校本課程及選修課程,探索“4+1”特色課程,構建起涉及健康、人文、語言、藝術、科技等領域的博雅教育課程體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