爺爺家的墻畫
作者:王興偉
發布時間:2021-03-25 16:11:19 來源:教師報
爺爺家的老屋是三間仿蘇紅脊瓦土墻房,東屋是爺爺奶奶的臥室,西屋是姑姑的臥室,中屋一間是堂屋。
爺爺家堂屋西界墻上貼著一幅畫,是天安門廣場的全景俯瞰圖。大概是上世紀八十年代末期的一個春節,爺爺離休的單位領導前來慰問爺爺,這幅畫便是禮品之一。曾記得,爺爺當年讓我打開畫,一看是天安門廣場,趕緊讓我把畫張貼到墻上。
爺爺站在天安門廣場前,看了又看,手在畫上摸了又摸,自言自語道:“啥時候,我能去一趟天安門廣場,瞻仰一下毛主席就好了!唉!老了,老了,算了!”看著爺爺失望的眼神,我接過話說:“爺爺,等我大學畢業,帶你去北京看天安門!”爺爺頓時雙眼明亮,嘿嘿一笑,說:“好呀!”
對于爺爺那代人而言,參觀天安門廣場,瞻仰毛主席就是他
們心中揮之不去的夢想。
爺爺上世紀四十年代參加革命,當時主要在豫西、豫南的深山區“剿匪”,后來還跟隨部隊前往廣西柳州進行“剿匪”斗爭。爺爺生前常給我說,建國前后,土匪猖狂,不時騷擾老百姓,攻擊新政府,有的家庭一年的口糧全被土匪搶掠走。每次接到任務,他都非常興奮。他說,不把土匪“剿掉”,哪有老百姓的幸福生活!每次“剿匪”結束,老百姓都會送水、送糧,并發自內心地說:“感謝共產黨!”爺爺還說,部隊有三大紀律八項注意,是不會收老百姓一米一糧的。每次他給我講這些戰斗故事時,最后都會十分莊重地說:“只有共產黨才能讓百姓過上好日子,只有毛主席才是人民的大救星。”
爺爺晚年中風,說話不夠利索,有時還含混不清,但這句話,爺爺每次說起來總是那么順暢、清晰!“剿匪”斗爭結束后,爺爺轉業到縣里的“農村信用社”,干起了農村金融工作。爺爺說,當時很不舍得離開部隊,可是仗打完了,不回來怎么給新中國作貢獻?于是就服從組織決定回來了。爺爺說,不管在哪里,都是給新中國作貢獻,都要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爺爺的這番話,在我幼小的心里埋下了一顆愛黨愛國的懵懂種子。
在我高二那年,爺爺不幸離世,“參觀天安門廣場,瞻仰毛主席”這個愿望永遠無法實現了。
2014年,我第一次到北京,一大早便來到了天安門廣場,看著冉冉升起的國旗,我熱淚盈眶。升旗儀式結束后,我迎著朝陽,面向老家的方向,心中默念:“爺爺,我在天安門廣場,您看到了嗎?”
爺爺去世后,在整理爺爺的遺物時,我們從他一直鎖著的抽屜里,翻出了五枚軍功章、一本軍官證、一大摞榮譽證書,還有六大本蓋著“獎”字的藍膠皮筆記本。在筆記本里,全是爺爺一筆一畫寫下的日記。我隨手翻到1980年10月份的日記。那篇日記的具體內容已記不清了,大意是爺爺拒絕了“不面向社會招員工,只招干部子弟”的提議……
爺爺日記中是這么寫的,工作中也是這么做的。
爺爺并沒有給我的父輩們安排任何工作,謀取任何利益。于我而言,爺爺不但是英雄,更是我的政治啟蒙老師,我對黨對國家的熱愛,均源自爺爺作為一名老共產黨員、老革命者最樸實的赤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