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學是重要的基礎性學科,小學階段是數學學習的黃金期,也是良好數學學習習慣的建立期,因此數學教師要從多方面引導學生學好數學,同時培養學生良好的數學學習習慣,為今后的學習打好扎實的基礎。筆者結合實際談自己的五點策略,希望與各位同仁交流探討。

一、主動聯系生活,在生活中感知數學、應用數學

數學是一門應用型學科,要讓學生從開始學習數字時,就樹立“生活中處處有數學”的意識。在一年級學習數字的時候,筆者在課堂上讓學生完成一道用數字介紹自己家庭的口述題,內容自選。有的學生介紹家里有幾個人,多少歲,幾個男的,幾個女的;有的介紹自己家里有幾張桌子,幾把椅子,多少本書,住在幾樓幾戶;還有的在介紹的時候,突然發現家人身份證號用的都是數字,并問我是不是這些數字有特定的含義。學生用自己的語言和數學信息介紹著自己的家庭,并有新的發現,讓我很驚喜,也讓他們切身感受到數學與生活的密切關系。

隨著學生升入中高年級,筆者會結合國家的一些大工程來介紹其中的數學信息。如,在學習完四年級上冊線段相關內容后,筆者向學生介紹了港珠澳大橋。經過6年的前期準備、9年的艱苦建設,港珠澳大橋于2018年10月23日正式開通。自此,繞行一圈僅需30分鐘,極大地促進了中國香港、中國澳門和中國內地的文化、經濟交流。學生們在為國家大工程感到自豪的同時,也體會到學好數學、建設好國家的重要性。經過長時間類似的引導后,學生在日常的學習和生活中,也會主動發現和觀察生活中的數學信息,逐步養成良好的數學學習習慣。

二、樹立學習數學也需要閱讀的意識

談到閱讀,我們普遍認為是和語文學科有關系,其實學好數學也是需要有廣闊的知識面的。閱讀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學習數學也是需要閱讀的。這需要教師自己先閱讀,在廣泛閱讀的基礎上為學生推薦優秀的數學讀物。我們數學組向學生推薦的數學讀物有《走進奇妙的幾何世界》《三車同到之謎》《故事堆里長出數學啦》等。學生在閱讀中對數學知識加深了理解,也拓展了相關的知識,提升了數學學習興趣。

三、養成動手操作的好習慣

數學的應用性體現在能解決實際生活問題,而一些復雜的問題在處理的時候,需要用數學符號或者語言做相關的圖形或者模型給出解決方案,因此需要在小學階段就培養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對繪圖、剪拼、搭建等操作能力要加強訓練。人教版、北師大版等版本的數學課本上都有“動手做一做”的學習環節,比如七巧板的拼接、華容道的變化、圖形的剪接等,在動手的過程中抽象的數學信息就具體化了,學生也就更容易理解了。筆者在課堂上經常讓學生動手畫一畫,或者剪一剪、拼一拼,也會在相關的章節復習鞏固中布置一些手工實踐類的數學作業,幫助學生形成動手操作學好數學的好習慣。

四、注重每日積累,收集整理錯題

數學學習是一個長期系統的學習過程,在日常的學習中要注重積累,學會收集錯題、難題,這一習慣是一代又一代數學教育工作者傳授給學生的“法寶”。筆者認為先要提高計算能力,如果說學習語文最基本的是要識字,那么學習數學最基本的就是計算,每日做好口算能力的訓練,日積月累定然會使數學水平提高。低年級的學生家長可以每天讓孩子做5分鐘的口算,剛開始5分鐘內只能做10道或20道,長期堅持下去,孩子口算、心算速度會越來越快,正確率也會越來越高。而在錯題、難題的收集上,一開始就需要教師手把手的引導,用規范的方式指導學生做好記錄,寫出改錯的過程,或者記錄好解題的思路,并引導學生定期查閱翻看,復習鞏固。學生學會做詳細的錯題、難題集,并掌握使用的方法,那就等于握住了打開數學學習大門的鑰匙。

五、在小組合作中進行思維拓展

“你有一個蘋果,我也有一個蘋果,我們相互交換還是各自有一個蘋果。但你有一個想法,我也有一個想法,我們相互交換就意味著彼此有了兩種想法。”這句話生動地體現了學習中相互交流的重要性,而在數學學習中小組合作便是最便捷高效的交流方式。筆者在數學教學中,對一些有多種解法的問題,會要求學生在小組內交流,記錄不同的解法,并以小組為單位在班級內交流。這樣開放式的分享交流,極大地拓展了學生的思維空間,也激發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促使他們開動腦筋不斷思考。小組合作是學生學習的好幫手,提高了學生數學語言的表達能力,也提升了學習自信心,同時在小組合作中養成了交流分享的好習慣。

以上幾點是筆者在實踐中總結的一些有效經驗。筆者認為,只要教師用心,就能在教育教學實踐中幫助、引導學生形成良好的數學學習習慣,使學生掌握學習方法,為今后的學習和生活打好堅實的基礎。

作者單位 陜西省神木市第六小學

責任編輯:張 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