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新入職的同事問我:“對一篇文章怎么分課時授課?劃分課時的依據又是什么?”這些問題看似簡單,其實就是如何恰當確定教學內容的問題。于是,我讓這位新同事從記憶最深處入手,把她入職面試試講的內容陳述一下,她非常簡潔地陳述了思路,從課堂導入到朗讀課文、處理生字詞、處理特殊句式與文言現象,最后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傊?,20分鐘的時間她把《桃花源記》這篇經典課文大到結構主題,小到字詞知識全都處理完了。如果這是沒有學生的模擬師生互動課堂倒也說得過去,如果有學生真實參與,這些內容可能就非20分鐘的課堂可以容納。而入職試講恰好采用的是沒有學生的模擬課堂,所以該同事順利完成了試講。

其實,不光是新入職教師有這種如何劃分課時的困惑,就是一些執教多年的老教師對這個問題也不是很清楚。筆者多次擔任校區級青年教師賽課評委,領略過青年教師的青春風采,他們熱情洋溢,思維活躍,但也有一些共性的問題——對上課內容把握不夠準確,內容安排要么過多、要么過少。

有一位教師在校級展示課上執教朱自清的《背影》,這篇影響了幾代人的經典自問世以來就一直被選入中學語文課本,其中可講的內容、可挖掘的點非常豐富,可這位教師僅用40分鐘就從頭到尾滔滔不絕地講完了這篇課文。小到字詞的正音,大到情感的把握,40分鐘就全部搞定,整個授課內容全用幻燈片呈現,黑板上不寫一個字。很顯然,這位教師對這節課的處理缺乏設計感,充其量只是對教材內容的直接照搬,缺少課程意識。

還有一位教師參加區級青年教師賽教,抽到的課題是《核舟記》,按比賽要求是在20分鐘內完成教學的微型課。微型課對教師的教材取舍能力和課堂設計意識是個相當大的挑戰。這位教師在完成導入環節后,先介紹作者魏學洢,然后安排學生誦讀課文,學生一人一段站起來讀,全文讀下來時間不短,等通讀一遍后,十多分鐘也就過去了,再處理字詞,課堂還沒展開,時間就到了。所以,這節課同樣缺乏對內容的篩選和取舍,至少可以說教師在賽前對授課內容不是很明確。

以上這兩節課當然只是課堂教學中出現的比較極端的例子,但暴露出的問題卻不容忽視——那就是課堂教學內容應該如何確定,師生應該以什么樣的方式進行學習。

教學內容與教學方法是語文教學的兩個關鍵問題,也就是教什么和怎么教的問題,這是困擾很多一線教師的重要問題。長久以來,很多教師往往在“怎么教”上費很大力氣,用盡各種技術手段想方設法使自己的課堂活躍起來,而忽略了對“教什么”這個問題的深入研究,從而導致課堂上出現本末倒置的現象。其實,“教什么”是“怎么教”的前提和基礎,是進行有效課堂教學的核心。只有把“教什么”的問題確定了,“怎么教”的教學方法才會有所著落。從這個角度來講,確定“教什么”比“怎么教”更為重要、更為關鍵。因為如果一節課的教學內容都沒有確定好,再好的教學方法,都是徒勞無功的。上海師范大學王榮生教授針對這個問題就曾說過:“語文教學如果沒有適切的教學內容,無論樹什么大旗,玩什么花招,都無濟于事?!边@句樸實無華的話,道出了課堂教學的本質。那么拿到一篇課文,我們到底應該怎樣確定教學內容呢?

在多年的教學實踐中,通過課堂觀課,通過對人教版教材和《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的學習,通過對學生的了解,我認為《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教材的編排意圖、課后習題、文本的自身價值和具體學情的結合,是確定教學內容的依據。

一、語文課程標準

從2019年開始,高考取消考綱,這意味著“唯綱是從”的時代已成為過去,這也使得廣大一線教師產生困惑:教學的依據和教學的方向在哪里呢?

2014年,教育部啟動普通高中課程修訂工作,本次修訂深入總結21世紀以來我國普通高中課程改革的寶貴經驗,充分借鑒國際課程改革的優秀成果,努力將普通高中課程方案和課程標準修訂成既符合我國實際情況,又具有國際視野的綱領性教學文件,構建具有中國特色的普通高中課程體系。

2017年,教育部又重新修訂了《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2020年又對此進行了修訂,使之成為高中語文教師進行教學活動的“最高綱領”性文件。

因此,在取消了考綱之后,《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就成了語文教學的依據,尤其是它凝聚的語文學科核心素養之語言的建構與運用、思維的發展與提升、審美鑒賞與創造、文化傳承與理解為我們確定教學內容提供了方向,因此我們在確定教學內容時,可以圍繞核心素養的這四個方面來進行。如《沁園春·長沙》的教學,就可以把誦讀放在首位,在各種形式的誦讀中,讓學生理解壯景和豪情的關系,并與古代文人悲秋的詩詞進行比較,理解同樣的對象在不同人眼中的不同色彩,深刻領悟王國維所說的“一切景語皆情語”的深刻內涵,同時也可以將誦讀中感悟到的意象應用于學生的詩歌創作中,讓學生通過意象的恰當使用表達自己的心境。

二、教材的編寫意圖

普通高中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的編排在每一個單元之前都有說明,而單元說明正是體現編排意圖的地方,所以在教學中,我們可以圍繞單元說明安排教學內容。

還是以《沁園春·長沙》為例,在本單元的說明中有這樣一段話:“讀詩可以陶冶性情,可以學習用精練的語言和新穎的意象來表情達意。鑒賞詩歌應在反復誦讀的基礎上,著重分析意象,同時品味語言,發揮想象,感受充溢于作品的真情。詩歌與青年有天然的聯系,少年少女喜歡用詩的語言來表達豐富的情感。有興趣的話,不妨動動筆,學習寫寫新詩?!睋耍覀兛梢园才胚@首詩的一個學習內容為分析意象,品味語言并學以致用,學寫小詩,體會用意象表達情感,讓語言更凝練、更含蓄。

三、結合課后習題

課后習題是對文章內容的提煉和深化拓展,每篇課文后面除了朗讀、背誦等基本的教學要求以外,還有三四個具有一定思考價值的練習題。其中,有理解課文的,也有密切聯系學生生活的,還有語言實踐的,用好這些題目對提高語文教學實效性有積極的促進作用。

在必修二《赤壁賦》的課后習題中,有“背誦課文,試分析在夜游赤壁的過程中,主客的情感發生了哪些變化;結合三、四段說說作者借江上清風、山間明月抒發了什么情感,闡發了怎樣的哲理”這道題,實質就是對教學內容的具體要求,在誦讀課文中尋找作者情感變化的關鍵詞,同時還要理解賦文中主客之間的關系,理解作者借用清風、明月等意象的深刻用意。

在2015年參加省級能手競賽時,面對原生態的備課方式,緊張之余我就想到課后習題的教學價值,于是我從課后習題入手,以主問題教學法來組織教學,讓學生在誦讀中篩選表達感情變化的信息,并分析變化的原因和蘊含的深刻哲理,引領學生走進蘇軾的心靈世界,最終贏得了評委老師的認可,在比賽中獲勝。

四、挖掘文本價值

入選中學課本的文章基本都是文質兼美、歷久彌新的經典之作,有文本自身存在的價值,正如黃厚江老師所說“文言文的價值從文字到文章到文學到文化”。如《赤壁賦》的教學,我們可以從文字疏通入手,挖掘隱藏在文字背后的深層文化意蘊,儒釋道思想對古代知識分子的影響讓蘇軾走向達觀,成就了他自身的同時也為中國文化做出了重要貢獻,成了古代失意文人的精神坐標,也為今天的讀書人構建了精神家園。

其實,不僅文言文教學是這樣,現代文又何嘗不是呢?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之所以歷久彌新,與文本的自身價值密不可分。這篇文章從文字的層面來解讀顯得優美純凈,從文學到文化解讀是知識分子在俗世中尋找靈魂的片刻寧靜,同時表達自己高潔的情懷,每個讀者在文中都可以找到自己心靈的棲息地。這樣的文本價值就是值得挖掘的,是授課者在確定教學內容時無法繞過的關注點。

五、關注具體學情

所有的課堂都最終指向學生的成長,超越學生的能力或未達到學生“最近發展區”的內容多少都有點兒不討好的嫌疑,超越學生容易視語文為畏途,未達到則容易讓學生輕視語文。因此,具體教學內容的設定,一定要考慮到學生的具體學情,考慮到這個年齡段學生的心理特點和學生的知識結構,這樣的課堂才是學生想要的課堂。

所以,我們在進行教學設計時,一定要多角度綜合考慮,確定恰當的教學內容,如果忽略了這一點,不管教學方法如何得當,都會犯本末倒置的錯誤,最終讓課堂流于空泛和膚淺。方法固然重要,倘若不能很好地和內容結合,就不會取得相得益彰的效果。

作者單位 陜西省西安市車輛中學

責任編輯:張 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