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有效教學思想的引導下,控制和效率成了課堂教學的主旋律,課堂被一個又一個活動塞得滿滿的,在整體劃一的“齊步走”中,有一些孩子在疲憊的追趕中逐漸越落越后。作為一名教師,我在困惑中開始沉思,有沒有另外一種課堂,它的有效性是指向每一個孩子的發展可能的?偶然的一次機遇,我在《小學教學設計》雜志上看到了著名特級教師賈志敏老師執教《鎮靜的女人》一課的教學片斷:他讓一位學生用“姆”組詞,可這位學生卻出人意料地說:“姆,姆親。”頓時,全班學生哄然大笑,這位學生滿臉通紅,不知所措。這時,賈老師卻很鎮靜,他用信任的眼神和鼓勵的口吻說:“你還沒說完,請繼續往下說!”片刻之后,這位學生說:“姆,母親的母加上女字旁,就是保姆的姆。”話音剛落,課堂上響起了熱烈的掌聲,一片贊許中這位學生面帶微笑坐下了。

這個教學片斷給了我們一個深刻的啟示:當學生出錯的時候,我們不要忙于批評、指責或者放棄,要學會耐心等待,給學生一個完善自我、改正錯誤的機會,這樣學生收獲的不再是失敗的經歷和灰暗的心情,而是老師的信任和成功的喜悅,這就是等待的魅力!賈老師的這一做法和我市“學講方式”中教師行為的“慢一步”理念不謀而合,“慢一步”突出了以學生為中心,把主體地位交還給學生的思想。課堂上,教師的行為“慢一步”,可以給我們帶來意想不到的收獲。

慢一步,等待學生的自信增長

慢一步是一種教育理念,教育不僅僅是知識傳授的過程,更是生命成長的過程,慢下來才能站在兒童的立場上讓他們在自己的發展節奏中悄然花開。蘇教版語文第一冊練習二中有這樣一個問題:“說一說你的小手還可以為自己或別人做哪些事情?”這是個探究性的問題,我引導學生聯系自己的生活體驗來回答。孩子們爭先恐后地講述著,有的小朋友還一口氣說了好幾件事情,個個臉上洋溢著自豪的神情。但是,我發現最近一直在進步的魏子俊同學坐在那一言不發,是沒有了勇氣,還是沒有答案呢?“學講方式”告訴我們:在組織課堂教學的過程中,不要在教室中盲目走動,要注意發現有問題的學生,要“停一步”,在需要幫助和指導的學生課桌旁駐足觀察,發現問題及時“一對一”進行引導。于是,我走到魏子俊身邊,問:“你的小手會干什么呀?怎么不舉手回答問題呢?”他傷心嘀咕道:“我想到的,都被別人搶先說過了。”原來,他沒舉手發言,是因為他的思維總比別人慢一步,又不想重復別人說過的話。看著他因為沒有機會回答問題,我有些不忍,為了鼓勵他,我決定給他創造一個機會,讓他展示自己,重拾自信。我說:“孩子,你看老師的講桌有些亂,你能幫我整理一下嗎?”他聽了立刻走到講桌前,把桌上的物品一樣一樣地整理好,擺放整齊。我笑著問:“孩子,你現在能不能告訴大家,你的小手會干什么了?”他突然眼睛一亮,對著同學們大聲說:“我的小手會幫老師整理講桌。”自信洋溢在他的臉上,此刻的他笑得就像一朵盛開的花。

每一朵花都有盛開的理由,只要我們懂得尊重孩子、理解孩子、相信孩子,適時地放慢自己的腳步,為孩子搭建展示的平臺,他們的自信之花就一定能美麗綻放。

慢一步,等待學生的思維茁長

慢一步是一種教育智慧,教育的本質是育人,是要把人的潛能盡最大可能發掘出來。因此,教育要點燃學生求知的欲望,打開學生思考的“門窗”。 2011年《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強調,語文課程要讓學生發展思維能力。好的語文課堂重要的評價標準就是有思維的長度,有價值思維的厚度,有深度思維的力度。我認為,最好的思維狀態就是能給學生一些智力挑戰,讓他們“跳一跳”能摘到桃子。

在練習中還有一首小詩,詩的內容是這樣的:“爸爸是一棵大樹,媽媽是一棵大樹。我是一只快樂的小鳥,在兩棵大樹間飛來飛去。”這首詩富有童趣,我帶著學生一邊做動作一邊背誦,很快他們就能有聲有色地背誦下來了。我見他們興致那么高,便想引導他們試著仿寫幾句。其實我心里很明白,對于剛入學的一年級新生來說,連說出一句完整的話都很困難,現在讓他們作詩,是不是有點異想天開了呢?但是看到他們朗讀時興奮的神情,我便忍不住想試一試。于是,我說:“孩子們,爸爸媽媽除了像一棵大樹,在你眼里他們還像什么?你們能不能仿照上面的樣式,也來寫一首這樣的小詩?”孩子們你看看我,我看看你,有點茫然。我也有些沉不住氣了,畢竟難度太大了,就想把自己的下水文展示給他們看。但又想起布萊希特說的:“思想是人類最大的樂趣之一。”人因思考而偉大,人因思考而快樂,人因思考而成長。于是我望著小手似舉非舉的李墨儇,用鼓勵的口吻說道:“李墨儇,你一定能編出一首很不錯的小詩!”他站起來,不慌不忙地走到講臺前,大聲說:“爸爸是一片海,媽媽是一片海。我是一條小魚,在海里游來游去。”我大吃一驚,沒想到這孩子的思維那么活躍敏捷,真是出口成章啊!我激動地摸了摸他的頭,同學們不約而同地為他鼓掌。我讓他當小老師,把自己創作的詩帶著同學們讀一遍,他就更加興奮了。有了小老師的示范,學生的思維一下子被激活了。接著張欣茹小朋友也舉起了手說:“爸爸是一朵花,媽媽是一朵花。我是一只快樂的小蜜蜂,在兩朵花之間飛來飛去。”又是一陣熱烈的掌聲。胡增碩小朋友也突發靈感說:“爸爸是一朵花,媽媽是一朵花。我是一只漂亮的蝴蝶,在兩朵花之間跳舞。”一個火花點燃著另一個火花,幾十個火花碰撞在一起,便成就了絢爛多彩的詩性課堂。我很慶幸自己此時的慢一步,給他們留出想的時間,悟的機會,學生的思維才得以成長,得以綻放。

慢一步,等待學生的智慧滋長

2011年《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語文課程應為提高學生道德品質和科學文化素養,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增強民族創造力和凝聚力發揮積極的作用。未來最具競爭力的民族一定是具有創新精神的民族,激發和培養出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創造力,是教師一項艱巨而又重要的任務,我們要努力落實在平常的每一次課堂教學中。例如,我們在學習《人有兩個寶》這一課時,其中“創造”一詞的理解是一個難點,我給學生講了愛迪生發明電燈的故事和魯班發明創造鋸子的故事來幫助學生理解,學生們聽得津津有味,都夸他們了不起。一個孩子說:“多虧了愛迪生發明了電燈,要不然我們晚上可怎么吃飯、看書、做作業啊!”另一個孩子滿心佩服地說:“魯班真聰明,能模仿草葉子上的小齒,創造出鋸子來。”我說:“電燈、鋸子都是原來沒有的東西,是兩位大發明家用他們靈巧的雙手和聰明的大腦創造出來的,大自然的好多事物都是我們的老師呢!”孩子們目不轉睛地聽我講著,我感覺他們應該能夠理解了,便滿心期待地問:“現在誰能解釋一下創造是什么意思嗎?”話音剛落,大嗓門李家梁就打小報告說:“老師,姚鵬飛在折紙。”因為是一年級,我對孩子的課堂聽講習慣特別重視,一聽到這樣的小報告,我的火氣一下上去了,我快步走到姚鵬飛的跟前,在我伸手想把他折的東西扯過來之際,看到他正一臉無辜地看著我。那眼神讓我想到了蘇霍姆林斯基的一個十分精彩的比喻:要像對待地上的露珠一樣,小心翼翼地保護學生幼小的心靈。一個個幼小的孩子走進學校猶如一顆顆小露珠,多么需要我們的關愛、引導和贊賞啊!于是,我壓住火氣,心平氣和地問:“孩子,你在干什么呢?”他小心翼翼地說:“老師,我能用一張紙創造出一只會跳的青蛙。”我恍然大悟:原來他不是在玩,而是在發明創造啊!我連忙鼓勵他說:“做完它,讓我們看看你是不是一個小發明家。”其他孩子也立刻安靜了下來,和我一起耐心地等著小青蛙的誕生。不一會,一只活靈活現的小青蛙出現在我們眼前。他往青蛙身上使勁吹了一口氣,小青蛙還蹦跳了幾下,我情不自禁地為他豎起大拇指,其他孩子也跟著鼓起掌來。許振興小朋友看到后,不服氣地說:“老師,他能用紙創造出小青蛙,我能用積木創造一座大城堡。”“我能用積木創造出小汽車。”“我能用積木創造出機器人。”“我能用橡皮泥創造玩具。”“我能用橡皮泥創造一個正方形的蘋果。”孩子七嘴八舌地說了好多自己平時的小創作。我說:“原來我們班有那么多愛動腦、愛動手的小發明家啊!”孩子們都高興地笑了。

慢一步是一種教育態度,基礎教育是為孩子人生奠基,精神打底的事業,慢下來才能發現兒童成長的秘密,慢下來“同中求異”才能激發出學生的創造力,培養學生的創新智慧。

教育學生就像牽著一只蝸牛在散步,在解決學生學習中的問題時,教師不要忙于指出問題、給出答案,要“慢一步”挑明,耐心地等一等,相信學生,把學習的自主權還給學生,留出充足的時間讓他們自己去探究、思考、交流、展示,學生一定會在“慢一步”中悄然成長,美麗綻放,向我們展示出生命最初、最美好的那一面。

作者單位 江蘇省徐州市銅山區張集鎮魏集實驗小學




責任編輯:張 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