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科思政是在立足于學科教學、不改變學科教學屬性的前提下,在學科教學的全過程中實現思政教育理念、目的、手段、任務、目標和效果的一種思政教育。如何落實這種以學科內容為載體的思政教育,需要各學科執教者探索和把握適合本學科屬性的思政教育的目標、內容、原則和策略。

1.學科思政的目標

學科思政的目標既要符合教育對象的發展目標,又要實現學科教學的效果目標。教育對象的發展目標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在學科教學中堅持知識傳授與價值引領相結合,運用可以培養學生理想信念、價值取向、政治信仰、社會責任的教學題材和內容,全面提高學生緣事析理、審辨思維、明辨是非的能力,使學生在學科知識的增長和學科能力的提升過程中形成政治品格和道德素養,成為全面發展的人。

學科效果目標就是特定學段的學生通過某一學科的學習,在發展品德、智力、體質等方面所期望達到的效果和所期望達到的程度。它是學科教學中編選教材內容、確定教學目標和選擇教學方法的基礎和依據。從以“核心素養”為指向的新課改理念下的學科思政意義上來說,學科教學的效果目標一定要突出育人功能和思品教育的指向,以教學內容為載體實現包括學科思政目標在內的學科教學目標和教學效果。

2.學科思政的內容

學科思政的內容在哪里?就在學科教學的內容之中。有人可能會問:“數理化也有思政嗎?”可以肯定地說:“有。”任何一門學科都有思政,都有世界觀和方法論,都可以在本學科內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并運用哲學方法論,引導學生發掘和學習正確做人、正確做事的思政素材和德育元素。

(1)師德風范

教師首先要明道、信道,堅定社會主義信念,堅守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者只有努力使自己成為先進文化的傳播者、中國共產黨治國理政的堅定支持者,才能更好地承擔起學生健康成長的指導者和領路人的責任。教師要以德立身,以德立學,以德施教,為學生點亮理想的心燈,為學生照亮前行的道路。

(2)政治導向

教師應堅持堅定正確的政治方向,堅持教書與育人相統一,堅持言傳與身教相統一,堅持潛心問道與關心社會相統一,堅持學術自由和學術規范相統一,堅守“學術研究無禁區,課堂講授有紀律”的政治規矩,不在課堂上傳授違反憲法、違反公德、違反共產黨執政思想的言論和內容,讓課堂成為弘揚主旋律、傳播正能量的主陣地。

(3)專業倫理

“專業倫理”是教育從業人員掌握并遵守的人與人之間的道德準則和職業規范。教師要根據不同學科的特點,在傳授學科知識、培養學科能力的過程中,將學科倫理操守和學科德育融為一體,給予學生正確的價值取向導引,以提升學生的思想道德素養和情感認同素養。

(4)學習倫理

“學習倫理”是人們在學習活動中建立起的人倫關系和處理這些關系應遵守的法則。學生應有良好的學習倫理,尊師重學、志存高遠、腳踏實地、遵守紀律,在學習的過程中體悟人性,完善修養,培養平衡平和的心態、理性理智的認知心理,讓勤奮、刻苦、執著和堅守在德智體美勞共生共榮中成為青春飛揚的動力。

(5)核心價值

教師要在學科教學中,結合學科特點,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基本內涵和主要內容有意、有序、有機、有效地納入整個課程教學的設計、安排和實施之中,做到學科教學與社會主義價值觀教育共融共進,引導學生做社會主義價值觀的堅定信仰者、積極傳播者和模范踐行者。

3.學科思政原則

學科思政作為一種教學理念,既有傳統價值又有現實意義。教育的第一責任是“傳道、受業、解惑”,傳什么道事關“為誰培養人”的問題,解什么惑事關“培養什么人”的問題,如何解惑事關“怎么培養人”的問題。所以,學科思政不是隨意為之,而是有原則的。

(1)實事求是原則

堅持學科屬性,在學科教學中發掘思政的內容和元素,不牽強附會,不隨意嫁接,也不是將思政課的內容糅進學科教學內容之中,而是在實施學科教學的過程中科學地建構、設計和實施屬于學科教學意義的思政教育。語文課要在語言建構與運用的過程中,在培養科學思維、發展形象思維的過程中實事求是地傳承中華民族自強不息、堅韌不拔、舍生取義、家國情懷等一系列優秀的傳統文化和民族品質。數學課要在數學分析和數學運算中培養抽象思維和邏輯推理能力的同時,實事求是地培養重證明、重邏輯、重推理的科學態度。物理和化學課要在建構科學觀念、培養科學思維的過程中培養實驗探究、重實驗過程和實驗結果的學科精神,等等。

(2)創新思維原則

創新思維的原則,就是創新學科思政的內容,更新學科思政的形式。英語課要在閱讀理解、語言運用的過程中修煉文化品格,在語言活動中創新性建構思維品質和學習能力。數理化生未必能創造性地發明什么定理,但可以通過建模分析、實驗探究、證據推理與模型認知培養創新意識和科學精神。歷史、政治學科可以通過政治格局、歷史演變等探究方案的創新性設計,培養學生獨立思考基礎上的創新思維。所有學科都應該嘗試運用一題多解的方法,即給一個問題讓學生用不同的方法來解答,對同一個現象讓學生用不同的方式去描述,遇到同一個困難讓學生用不同的方案去克服。

(3)突出重點原則

突出重點的原則就是要依據基礎學科屬性確定不同學科的思政教育重點。數學,不論是邏輯數學還是建模數學,也不論是數學運算還是數學分析,最大的共同特征就是“嚴謹”。“嚴謹”首先表現為“精確性”,但邏輯意義的精確和語言意義的精確又存在一定的差別,這其中的哲學思維和哲學觀念就可以作為數學思政的重點。當然,數學文化、數學簡史都是數學思政的內容和重點。物理作為研究物質運動一般規律和物質基本結構的學科,既研究大至宇宙,又研究小至基本粒子的一切物質最基本的運動形式和規律。根據學科的教學內容,物理思政可以在物理學科的學習中進行“認識論”哲學教育;或進行“有”與“無”、“虛”與“實”的辯證法教育;或可以從物理學的理論學習和實驗探究發現自然奧秘的過程中進行唯物主義世界觀的教育;還可以通過對宏觀的廣袤宇宙或微觀的粒子、量子世界認知,進行和諧統一性的哲學教育;還可以通過認知物理學科的屬性和特征進行簡潔之美、對稱之美、精巧之美等審美思維教育。

(4)注重實效原則

注重實效原則就是要重視思想品質的養成,喚醒生命發展的自覺。通過學科教學,或者在學科學習的過程中讓學生正確地認知自我,正確地認知他人,正確地認知社會,正確地處理人際關系,正確地定位生命發展的方向,樹立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在學科學習中既培養關鍵能力又塑造核心素養,既拓展見識又養成專注定力。總之,凡是在習得關鍵能力的過程中養成關鍵品質的策略、方法和措施,都是有價值的重實效的思政原則。

4.學科思政要求

(1)灌輸與滲透相結合

在學科教學中以馬克思主義哲學、政治經濟學和科學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或者說將馬克思主義哲學、社會主義理論“灌輸”性融入到學科教學的內容之中,使思政教育的思想、觀點、方法論與學科教學的內容水乳交融、互為營養、意義增值、價值提升,這便是達到了灌輸與滲透相結合的要求。

(2)理論與實踐相結合

源自于實踐并經過實踐檢驗過的理論一旦誕生,就會對實踐產生強大的反作用,就會對實踐產生一定的指導作用和價值。就學科思政來說,馬克思主義的學說作為科學是經過實踐檢驗的理論,這個理論如何“滲透”到學科教學之中,還得與教學實踐相結合,在結合中促進學生關鍵智能和重要品質的成長和進步。

(3)歷史與現實相結合

借鑒歷史的經驗教訓,能夠更好地為我們的現實生活服務。在學科思政的理念下,應該將學科史,如數學史、物理史、化學史以及相應的學科文化,與學科內容相結合進行教學,尤其要將學科的起源、學科的前沿與學科內容相結合,在學科教學中體現學科文化,在學科體系的學習中熟悉學科歷史,使學科內容、學科知識和學科文化緊密結合,發掘出本學科的思政教育的因子和內容。

(4)顯性與隱性相結合

學科思政在很大程度上都是隱性的,是寓于學科內容和教學過程之中的。在學科教學中潛移默化地如春雨滋潤萬物一樣實現思政的教育效果,絕不可強塞油水分離的思政元素,絕不可橫向跨界生搬硬套地嫁接和轉基因式地在學科教學中摻雜反學科屬性的思政。

5.學科思政的教學思路

(1)在多元探究中培養“理性思維”

筆者在執教小說《邊城》時,曾在教學最后一個環節設計了一個探究性思考題:翠翠與儺送的愛情悲劇原因是什么?如何避免?

學生對此有很多理解和解釋,如“環境說”“門第說”“功利說”“迷信說”等觀點。除了這些說法以外,我從手足之情和兄弟面對愛情的心理,引導學生探究儺送和天保的內心世界,并提出這樣的一個問題:有人說這場悲劇是“親情善良惹的禍”,你同意嗎?

學生在我的啟發下,經過討論竟然生成了以下極富創意的見解:“天保為了成全兄弟與翠翠的愛情,出遠門壓船闖灘卻發生了意外,這意外又成了儺送的心病,總覺得對不起哥哥,如果他大膽地追求與翠翠的愛情仿佛永遠對不起哥哥似的,于是選擇了愛情的冰凍。”我立即追問:“如何避免這樣的悲劇?”學生齊聲回答:“理性,理性思考就能避免。”

(2)運用“辯證分析”,培養深度思維

筆者在執教《先秦諸子散文選讀·莊子選讀·尊生》一課的時候,曾引導學生思考:如何看待古公亶父的“遷都止戰”行為?

學生在討論了一番之后也得不出相互認可的答案,便問老師如何理解。我說了這么一段話:“渴望幸福生活,人類自古而然。但當一個民族的財富積累到一定程度的時候,總會有強盜惦記,總會有人想掠奪你的財富。面對掠奪者,是以戰狼的態度待之,還是以古圣先賢的態度退之?我疑惑了。”有學生說:“老師真的不明白嗎?”我又啟發說:“我或惑于史學家司馬遷的認知,或惑于圣人的思維。但是,難道司馬遷不如我聰明嗎?抑或太王古公不如我聰明呢?”我停了停,走向靠近黑板的窗戶,推開一扇窗,望了一眼窗外的暮春之景,自言自語地說:“夏天還沒有到來,但世界因一場突如其來的疫情可能會提前到了秋天。”“老師,我明白了!”剛才還疑問“老師真的不明白嗎”的那位學生恍然大悟地說。

(3)學會“審辨思維”,避免教條認知

《先秦諸子散文選讀》第六單元《墨子·兼愛》中有這么一段話:“夫愛人者,人必從而愛之;利人者,人必從而利之;惡人者,人必從而惡之;害人者,人必從而害之。此何難之有?特上弗以為政、士不以為行故也。”

在教每一屆學生這一課時,我都會提出這樣一個具有審辨意義的問題:文中四個“必”的意思是什么?表明了上一分句與本分句之間是什么邏輯關系?你同意這樣的判斷嗎?為什么?

筆者在聽取了學生的討論之后,強調指出:“墨子的這段話,我們一定要審辨性理解、識記和運用。第一,你愛另一個人,那個人就一定愛你嗎?不一定。第二,你利于人,別人就一定利于你嗎?不一定。在一般的人與人之間,這真的不一定。一個人愛一個人,被愛者不一定就愛愛人者;一個利于人的人不一定就能得到人之利。”

當學生似乎已經認可了我的觀點之后,我又換了一個角度啟發:“如此說來,墨翟是不是過于迂腐,而不諳人心世道?”我啟發學生從作者的立場和寫作意圖的角度來深度思考。學生最終發現墨翟“四必”判斷的指向是勸說君王若能真心實意地愛護百姓、為百姓利益著想,百姓就一定會敬愛自己的君王,百姓就一定會千方百計地為君王之利而利。

在學生們認可和接受了這樣的觀點和思維之后,我繼續問學生:“愛的傳遞和恨的傳遞有什么規律?”經過師生共同討論之后,有一個學生說:“愛的傳遞是遞減的,恨的傳遞是遞增的。”這是多么深刻而富有審辨性的思維啊!

(4)把“審美教育”落實在學科教育之中

每一門學科都有自身的美學價值,數學美的主要形式是秩序、勻稱和確定性;物理美的主要形式是簡單美、奇異美、對稱美、統一美和真理美;語文美的主要形式是哲理美、形象美、情感美和節奏美;化學美的主要形式則是平衡美、守恒美、性質美……教育的責任之一就是在學科教學中開發和鑒賞學科之美,使學生在學科學習中獲得美的享受,陶冶美的情操,培育美的心靈,養成美的舉止,識記美的語言,創造美的文章,塑造美的靈魂。

學科思政是一種新觀念,目的就是在學科教學中發掘和融入思政教育的理念、內容和策略,通過人格教育、理想教育、信仰教育、品德教育、心態教育和生命自覺與自律的教育,培養具備關鍵品質和關鍵能力的“全面發展的人”。

作者單位 西安交通大學附屬中學雁塔校區

責任編輯:張 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