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實施路徑 解碼憲法教育
作者:劉 雋
發布時間:2021-03-24 16:09:37 來源:陜西教育報刊社
當前,憲法教育在實踐的過程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學生的憲法意識不斷增強,憲法信仰不斷加深,但憲法教育亦存在不少亟待解決的“堵點”問題,憲法教育呼喚新思維、新方法、新途徑的引領。如何才能讓學生對憲法的認知走出文本意義的“根本法”,實現憲法教育的 “進腦入心”呢?
一、固本守正,唯新唯實
任何一種教育一旦脫離了生活這個主陣地,都將變成無源之水、無本之木,憲法教育同樣不例外。筆者認為憲法本身是具有鮮活的生命力的,在憲法教育實施的過程中必須秉持規范和實踐雙管齊下的原則來施教。要想真正讓憲法教育別有一番 “滋味”,教師應在尊重憲法、尊重教材的前提下各顯其能。教學中必須把關注學生作為出發點,從青少年的生活范圍、興趣愛好點入手,尋找憲法教育的切入點,賦予憲法教育“生活的煙火氣”。其次,在教學方法的選擇上要做到將教法上求“新”與效果上求“實”結合起來。
具體而言,憲法教育在教學方法的選擇上可隨課、框、目等具體教學內容的變化而擇優從之,不囿于某種固定的教學方法或模式,要用多元、靈活的教學方法帶給學生不一樣的體驗。根據八年級學生的身心發育特點,宜綜合采用故事教學、情境模擬、角色扮演、案例研討、法治辯論、價值辨析等多種教學方法,同時在教學中還要充分利用好信息技術手段,將多種法治教育資源有機整合起來,切實助力提升學生的法治思維能力,培養學生學習的興趣。
例如,在講授“行使權利有界限”這一內容時,教師采用了案例教學法,選取了公民馬某在疫情中拒不配合疫情防控的相關規定,辱罵工作人員,擾亂公共秩序,被公安機關依法拘留的真實案例。教師層層設疑:材料中的馬某有沒有人身自由?如果有,那他的行為為何會受到公安機關的制裁?引導學生在認知沖突中積極探究,以案學法,了解憲法五十一條中對公民行使自由和權利的相關規定,進而由法辨案,進一步明晰案例中公民的錯誤之處,加深學生對公民行使自由和權利不得損害國家的、社會的利益和其他公民的合法自由和權利的認識。
又如,在講授“公民的人身自由”這一內容時,教師則選用了角色扮演的教學方法,由學生演繹“小秦的一天”。通過形象、生動地再現小秦一天中的種種“倒霉經歷”,加深了學生對公民的人身自由不受侵犯、通信自由和通信秘密受法律保護等知識理性、正確的認識。這種還原現實的案例及劇情化、參與式的教學方式最大限度地激發了學生的好奇心與求知欲,提升了學生學習憲法知識的獲得感。
二、融合資源,協同借力
開展憲法教育不僅僅是學校的事,更是全社會共同的責任。對于青少年學生而言,接觸社會的機會還是相對較少,為了使學生真正理解憲法的價值和作用,憲法教育應該創新教育路徑,堅持教育主體的多元化。主體的多元化意味著憲法教育不應局限在思政課教師范圍內,還要利用好國家機關工作人員和社會力量、校外專業人員來實施,建立起全社會關注憲法實施的立體教育網絡。憲法教育可以根據具體教學內容的需求創新形式,采取“引進來”與“走出去”相結合的開放式授課途徑。例如,可由司法局、律師事務所、人民法院、人民檢察院的法務工作者在校外專門場所對學生開展憲法主題教育活動,也可以在專門時機邀請專業人員走進校園互動交流。這種校地資源相結合的模式,有利于更好地整合各種優質社會資源,激活資源活力,助力憲法教育在青少年腦海中扎根。
例如,在每年三月份“兩會”召開前后,可邀請省、市人大代表或政協委員進校園“現身說法”,面對面給學生分享他們當選代表的選舉過程,暢談作為一名代表的權利和責任,“解密”代表如何做“提案”或“議案”等這些對學生而言既陌生又好奇的話題,同時還可以通過沙龍式漫談的方式讓代表們就學生感興趣的相關話題回答提問。這樣的“面對面”能極大地消除人大代表對學生而言的神秘感,同時加深學生對人民代表大會制度這一根本政治制度優越性的認識,從而進一步堅定制度自信。
又如,在講授國家司法機關時,可組織學生參觀人民法院、人民檢察院等專門場所,還可以創造條件組織學生觀摩真實的法院庭審,深切感受法律的尊嚴與權威,使學生在實踐中受到教育。或由法官、檢察官面向校園定期對學生開展線上或線下的《憲法課堂》。通過他們的視角,學生更加了解真實的司法機關,更易懂得司法機關的主要職權,進而使他們在思想上受洗禮的同時更深切地理解我國憲法是通過規范國家權力運行以保障公民權利這一核心價值追求的認識。
三、聚焦育人,實踐躬行
《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綱》中明確指出各級教育部門要積極組織學生參加法治社會實踐活動。堅持憲法至上,就要體現在行動上踐行憲法精神。為了避免憲法教育脫離社會生活,可采取校內校外相結合的方式拓寬憲法教育的實踐育人途徑。
校內要充分利用好國家憲法日、國防教育日、國家安全教育日等特殊節日開展形式多樣、豐富多彩的主題教育活動,引導學生在自主參與的過程中體驗感悟,進一步樹立憲法信仰,提升法治素養。同時,還可以廣泛開展班級模擬法庭、法律辯論賽、專題演講、憲法晨讀、模擬憲法宣誓等活動,探索活動育人的新思路。在實施這些活動過程中,一方面要注重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另一方面又要了解學生的真實訴求,從他們喜歡、期待的方式入手,使憲法真正走出文本,拉近其與學生的距離,使實踐活動的內容真正引起學生的共情與共鳴。
校外法治實踐活動要以青少年法治教育實踐基地為依托,同時充分利用好各種社會資源。例如,要加強與社區的合作,定期開展面向社區的法治服務活動,如利用憲法宣傳周在社區開展公益宣傳活動。還可以組織學生在司法機關、相關政府部門等機構進行實地參觀、實踐,讓學生在真實的法治實踐情景中進行學習,受到啟發。還可以利用網絡資源,如微信公眾號、官方網站、官方微博等平臺組織學生參與憲法的宣傳等活動,使學生將憲法原則真正轉化為自覺行動和行為準則,并能運用憲法的相關知識去解決現實生活中的相關問題,自覺同妨礙憲法實施的行為作斗爭,這樣的憲法教育一定能收到別樣的實效。
正如南京航空航天大學教授徐川所言:“唯有在內容上固本守正、方法上張弛有度、選材上貼合實際、形式上因地制宜,才能動人心弦、發人深省。”總之,要想把憲法教育真正“講”到學生的“心坎”上,必須以新思維謀求新發展,以新思路催生新方法,以新方法解決新問題,真正彰顯憲法教育的溫度與親和力,使學生學有所思、學有所悟、學有所得,真正將憲法意識、憲法信仰厚植于青少年的腦海與內心。這樣的憲法教育才會開出最美的花朵。
作者單位 西安市航天城第一中學
憲法教育是青少年法治教育首要且核心的部分。當前,憲法教育在具體的教學實踐中存在著不少困境。從實施的角度來看,主要表現在路徑過于單一、憲法教育形式化、課堂教學效率低、教育者缺乏扎實的憲法教育理論修養等問題。本文以憲法教育的實施路徑為突破口,旨在使憲法教育效益最大化。
《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綱》中明確指出,開展青少年法治教育,要以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主線,以憲法教育為核心,以權利義務教育為本位,全面提高青少年的法治觀念和法律意識,使尊法學法守法用法成為青少年的共同追求和自覺行動。對青少年進行憲法教育是憲法得以實施,憲法精神得以弘揚的重要保障,也是培養合格公民,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加快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基礎性工程。
初中道德與法治憲法專冊以憲法精神為主線,以增強學生的公民意識和國家意識為主旨,緊緊圍繞著公民基本權利和義務這一核心內容展開教學,同時學習我國的基本制度、國家機構、重要法治理念與原則等內容,幫助學生強化國家認同,樹立制度自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