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職藝術實踐型在線開放課程建設探究
——以手工課程為例
作者:葉秋美
發布時間:2021-03-12 16:24:01 來源:陜西教育(高教)
[摘 要]高職藝術實踐型課程運用音視頻線上平臺進行教授,較為契合此類課程的實踐性特點。為此,以手工在線開放課程為案例要緊緊圍繞滿足學生學習、興趣愛好、技能提升等功能進行課程設計,重點聚焦基礎理論講解、藝術技能示范和重難點觀摩等核心實踐型內容,以通識性、典型性、模塊化、拓展性的形式進行建設。通過資源腳本設計,音頻、視頻、字幕的拍攝制作,以及課程發布與評價等建設環節的探究,提出類似課程的一般性建設路徑。
[關鍵詞]藝術 實踐型 在線 課程 手工
基金項目:2019年度陜西高等教育教學改革研究項目《高職藝術實踐型在線開放課程建設研究——以手工課程為例》(項目編號:19GY056)。
在線開放課程至今已走過10多年的發展歷程。在今年新冠肺炎疫情影響下,為了滿足學生停課不停學的需求大力建設線上教育開放課程顯得尤為緊迫重要。特別是高職藝術實踐型課程運用音視頻線上平臺進行教授,較為契合此類課程實踐性特點。為此,結合學院建設的手工在線開放課程巧手·匠心——手作課堂,進一步探討高職藝術實踐型在線開放課程建設的若干問題,為應對當下高職學生線上學習具有較強的現實意義。
課程總體定位
高職藝術實踐型課程是指面向高職學生藝術類課程中偏重實踐訓練的課程,如書法、繪畫、手工、彈唱、舞蹈創編、化妝、插花、茶藝等,主要具有實踐性、模仿性和創新性特點。這類專業技能課程需要通過教師的示范引領并反復學習掌握基本技能。由于課堂教學時間、示范展示空間有限,一個基本技能展示需要近距離觀摩重復若干次,才能讓所有學生都可以研習一遍。這樣的線下實體教學不僅教師投入的工作量巨大,對于基礎差、理解力弱的學生現場教授效果甚微。課后由于沒有任何有形的教學活動記錄載體,學習者也無法結合自身不足有針對性地演練學習。正是因為課堂教學時間、空間有限,現場教學模式無法滿足學習者課后反復觀摩練習的需求,有必要將線下教學展示活動通過現代傳媒技術加工制作為線上課程開放給所有有需求的學生進行學習。
為此,高職藝術實踐型在線開放課程的建設要緊緊圍繞學生需求,從滿足學生學習、興趣愛好、技能提升等功能進行課程設計,重點聚焦基礎理論講解、藝術技能示范和重難點觀摩等核心實踐型內容,課程宜以通識性、典型性、模塊化、拓展性的形式進行建設。既要能夠滿足不同學習基礎的學生,也能夠契合不同學習進度、風格的學習者,還能夠著眼未來進行內容拓展。同時要分類區分課程素材,讓教師從常規重復示范中解脫出來,將更多的精力放在運用線上課程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上。
課程建設內容
要緊緊圍繞符合學習者實際需求和藝術實踐型課程要求選取課程教學素材,課程教學體系要集認知、自學、教學、實踐加考核于一體。與線下課程相比,選取的素材內容要更為精簡、凝練,具備典型性、融合性、啟發性和延伸性。
1.典型性
每一門課程都是一個龐大的體系,首先要將內容抽絲剝繭,理出一個知識框架,選取其中適合學習對象的知識點。每個知識點都能概括該藝術技能所具有的普遍意義和某些特征、本質或趨向。
2.融合性
藝術實踐型課程除少量的基礎理論講解外,需要大量的實踐案例。精煉的線上課程要求每一個案例盡可能多地融合相關的技能方法。
3.啟發性
高職藝術實踐型課程可以創設許多實踐應用的情景,來調動學習者的學習主動性。案例示范少而精,設置合適的問題情境,使學習者處于積極思維的狀態,所選的內容要圍繞著能讓學習者從課程中受到啟發,從而舉一反三。
4.延伸性
既包含了教學設計者對教學內容的不斷拓展,也包含學習者通過自主探索、合作探究拓展延伸知識架構,提升藝術技能。一方面,藝術類課程內容要緊隨時代變化不能與社會脫節,這就要求課程內容要不斷完善補充。另一方面,課程內容的設置要恰當留白,給予學習者足夠的空間,促進其自主或合作探究,通過拓展延伸的實踐活動進一步挖掘自身的藝術創新能力。
以手工課程為案例,手工種類繁雜、技法眾多,根據前期的調研、分析與認識,筆者從不同種類中選取學生感興趣并對職業成長有用的多個種類,確定了課程框架。教學素材按手工材料劃分成7個模塊,每個模塊選取多個典型的系列手工教學案例。這些案例分為基礎、進階及應用等多個層次。系列課程中選用的案例從技法上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如紙藝花一般制作方法為層疊法、卷曲法和逐瓣粘貼法,自然就確定了以康乃馨為代表的層疊法、以向日葵為代表的卷曲法、以玫瑰花為代表的逐瓣粘貼法3個課程。學員在學習完這3節課后,可以推而廣之,探索其他紙藝花的做法。其他幾個系列課程也都是選取了幾種典型的技法由易到難,依次開展的。例如“黏土畫——神奇旅行”中盡可能多地把黏土半立體制作技法融合于一幅作品中,這樣就較為精煉地呈現了教學內容。黏土造型課程設置課后任務,將黏土制作延伸至黏土動畫領域,鼓勵學習者用黏土作品編導、拍攝動畫作品,既提高了黏土造型創作能力,又拓展了故事創編、拍攝編輯等相關藝術技能。
課程建設路徑
1.團隊分工
藝術實踐型在線開放課程的建設涉及藝術專業內容和拍攝、編輯、制作以及計算機輔助相關專業知識,所以在團隊建立之初就要考慮到人員的專業配備對課程建設的支撐。整個團隊分為教學組與技術組。教學組主要由課程專業教師和助教構成,負責前期的課程知識架構搭建,課程開發中的資源設計、內容準備,教學過程中討論答疑、評價,最后根據運行情況進行內容修訂、數據收集分析等工作。技術組由專業的視頻拍攝、編輯制作人員組成,主要負責視頻拍攝、后期編輯制作、課件美化和技術支持等工作。兩組之間要充分溝通、密切配合、相互協作,才能完成課程的開發。
2.資源設計
高職藝術實踐型在線開放課程的教學內容主要是藝術技能,主要拍攝藝術專業教師的示范講解的視頻,通過不同的景別、角度、長度等鏡頭語言來突出教學重難點,讓學員從畫面的變化中去感受教師透過鏡頭所要表達的知識、技能。這就需要教學組成員做好視頻的分鏡頭腳本。教師需要將該知識點的內容整理成精煉的講稿,提煉出關鍵詞作為標題字,根據講授的重難點預設出視頻畫面效果。與技術組成員反復溝通,使其了解自己的教學意圖,以便在合適的時機采用不同的拍攝手法來完整呈現教師的教學設計。除視頻微課外,還可以整合多媒體課件多種學習資源,通過相關圖片、動畫、文本等資源,豐富藝術實踐型課程的內涵,使學生多維度自主學習、拓寬思維,更好地實現藝術加工與創作。
3.拍攝制作
藝術實踐型在線課程的拍攝形式不同于其他課程教學,除少量的理論部分可采用錄屏、虛擬演播等形式外,大部分為創設情境式教學,可以選擇與教學內容相關的室外或室內場景進行拍攝。比如錄制剪紙教學示范,在實訓室中布置剪紙作品作為背景,在黏土教學示范中則營造一個黏土作品的場景。使用高清攝像機雙機位拍攝,根據資源設計中撰寫的腳本,專業教師展示每一個技能模塊,技術人員進行分鏡頭拍攝。一般理論講解宜用中、近景,局部示范宜用特寫。“手工制作”課程的拍攝要求特殊,盡可能地以最接近第一視角的角度呈現主要示范過程,讓觀看者能夠明白清晰地看到實操過程,便于學習和模仿。這就需要主機位于操作者手部上方進行拍攝,其間穿插輔助機位以第三視角拍攝的內容作為補充,讓畫面更加豐富,增強可視性。拍攝人員要事先與教師溝通好活動的范圍,以免拍攝中出現拍攝主體超出鏡頭之外的情況。
藝術實踐類課程的視頻時長,會因知識點的難易程度而定,但一般應控制在5~15分鐘左右,過長會顯得拖沓冗長,過短有些內容又不足以完整呈現。所以在將實踐視頻完整拍攝后,更重要的工作就是后期剪輯中要突出重點,剪切不必要的過程,對可快速播放的過程需要適當地調速,這樣既能完整呈現教學過程又具極佳的觀感。所以后期剪輯仍需要專業教師的高度參與。
音頻的錄制有兩種方式,一種是現場同步錄音,優點是效果比較自然,情緒表達與畫面效果匹配度高,缺點是對教師現場表現要求較高,語音和動作都不能出錯,一旦哪里出錯就要重新錄制,成片后想要再編輯難度較大。另一種為后期配音,優點是無論拍攝時還是成片后的再編輯相對自由度較高,某一環節出現問題僅更正該環節即可,缺點是錄制結束,后期制作時需要大量剪輯工作,將語音與相應的視頻畫面相對應。本課程采取了分段使用兩種錄音方式,片頭片尾教師出鏡時因為時長較短、語言與視頻匹配度要求高,所以采用現場同步錄音;中間實操部分,因為不需要教師出鏡則采用后期錄音的方式,這樣就揚長避短有機地使用了兩種方式。視頻中一般還配有背景音樂,應選取符合教學內容的音樂風格。字幕是幫助學習者更好理解教學內容所必要的信息提示,字幕文件一般為SRT、SMI、SSA等格式,應單獨制作上傳作為視頻的外掛字幕,要注意音畫同步。
課程發布與評價
在線開放課程制作完成后,以在中國大學MOOC發布為例,通過前期的注冊與教師認證,取得了建課資格后開始在平臺搭建好的框架內填充內容。首先設置課程的介紹頁,重點推介本課程的基本概況、主題、特色和亮點,借此吸引學習者選擇這門課程。通常以文字和短視頻兩種方式來介紹課程。在文字介紹中,要說明該課程受眾對象和學科特點。不論是學前教育專業學生還是社會人士,通過本課程的學習不僅可以感受傳統藝術的魅力、掌握手工制作的基本方法和技能,還能培養創新能力、工匠精神和審美素養。運用短視頻推介,可以讓學習者對課程了解更加具象,將課程的目標、內容及特點用動態化的藝術方式在短短的幾分鐘內展現出來。其次教學單位內容發布,著重將前期拍攝的課程視頻、課件、PPT、測試文稿分別上傳。發布后的資源在工具條上呈現,單擊相應的按鈕就會在不同資源間相互切換,學生可以根據個人需求自由選擇。接著是發布測驗與作業,可以詳細設置每一單元對應的測試題。在試題設置中分別進行知識點、題型、難度、分值和評分標準等內容的設定。最后是討論區的管理,學生可以發起主題討論,將學習中的疑惑、學習體會發布于此,對其他同學的發言進行點評。教師可以引導學生討論方向、管控討論氛圍,也可以設立相應的討論子板塊。通過平臺監測可以獲取選課人數、視頻文檔瀏覽人數、隨堂測驗討論參與人數、單元測試作業及考試等詳細數據。借此分析學生對課程內容、教學設計、教學方法、教學效果等意見,從而有針對性地進行教學診改。
綜上,高職藝術實踐型在線開放課程建設要以多樣化的教學方式充分利用在線課程的網絡環境,讓學習者自發地交流、研討、建立連接,實現個性化、模塊化的學習,盡可能契合不同學習受眾,實現線下與線上教學的有機結合。
參考文獻:
[1]董世魁,馬俊偉,劉世梁,戰金艷.大學課程慕課制作與運行[J].中國大學教學,2019(11):24-28+87.
[2]陳曦蓉.基于CBI教學理念的混合式教學模式探析——以“商務英語”課程教學為例[J].中國電化教育,2019(12):129-134.
[3]任鎖平.工作場所學習視角下的高職院校在線課程建設困境與出路[J].教育與職業,2019(15):97-101.
[4]何世松,賈穎蓮.“互聯網+”背景下高職院校課程開發:理論、要素與路徑[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17(32):62-65+69.
[5]張俊娥,王東,郭保林.后MOOC時代開放大學探究式網絡課程建設策略研究[J].成人教育,2019(12):31-35.
作者單位:漢中職業技術學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