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古箏教學中傳統曲目的傳承分析
作者:宋倩雯
發布時間:2021-03-12 16:19:22 來源:陜西教育(高教)
[摘 要]古箏作為我國獨特的民族彈撥樂器,不僅歷史悠久,還具備深厚豐富的傳統文化,一直都是我國民族樂器的瑰寶,雅俗共賞。在人們生活水平不斷提升的當下,古箏教學已逐步成為人們對藝術追求與發展的重要構成。在古箏教學中,傳統曲目的保護與傳承開始備受關注。本文主要對高校古箏教學中的傳統曲目傳承與發揚進行詳細分析,以期為提升古箏教學質量提供參考。
[關鍵詞]高校 古箏教學 傳統曲目 傳承
基金項目:咸陽師范學院青年骨干教師項目(項目編號:XSYGG201713);咸陽師范學院專項科研基金項目《關中地方民樂“影像化”轉化研究》(項目編號:XSYK17038)。
引 言
當前,傳統文化持續沉淀、發展,不斷吸收新時代內涵,更多人開始注重并學習傳統樂器。作為傳統樂器之一,古箏在高校教學工作中實現了廣泛普及與不斷傳承和發揚的良好局面。古箏傳統曲目的傳承可均衡高校古箏教學的工作矛盾,推動古箏藝術發展,因此,在古箏教學中傳承傳統曲目勢在必行。在古箏傳統曲目教學過程中,需以辯證唯物主義觀開展工作,不斷創新、發展優秀曲目,以進一步傳承與發揚古箏文化。
高校古箏教學中傳統曲目的傳承現狀分析
1.對于學生的傳統曲目認知缺乏正確引導
多數高校古箏教學主張以現代曲目為主,而對傳統曲目涉獵相對較少,即使學習傳統曲目也只側重基本功練習,直接忽略了學生對傳統文化的深入體會與了解,導致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只追求高難度技巧,嚴重忽視了樂曲的深層內涵與韻味。教師在教授傳統曲目時,對于學生了解與認知傳統曲目的引導相對不足,再加上外界因素的錯誤指引,導致傳統曲目傳承備受阻礙。例如,在《中國傳統古箏曲集萃》中,《秦桑曲》與《姜女淚》兩首古箏曲都被歸類于陜西音樂流派曲目,而在中國香港舉辦的“第二屆國際古箏比賽”章程中,將《秦桑曲》《姜女淚》與《道情》同時劃分為傳統曲目,完全混淆了傳統曲目與傳統風格的音樂概念,二者千差萬別,這將嚴重影響后續學者的學習,甚至還會直接引發文化損害。這就要求在高校古箏教學過程中,教師必須充分發揮責任意識,明確古箏準確的歷史形式,以便于學生以科學正確的態度傳承古箏文化。
2.音樂語言表現的民族性創作相對匱乏
作為古箏作品創新的重要載體,高校需有效發揮教學作用,大力推動古箏傳統曲目的傳承,傳統曲目會給學生提供明確的審美導向。古箏是我國傳統民族樂器,其音樂創作從節拍、調式、旋律、音階等多角度,全面呈現了獨特化、鮮明化的民族特色。傳統古箏獨奏作品大都具有民族特征與風格的音樂語匯,既重視旋律發展,又在不斷發展中構成了多旋律的進行方式與發展原則,其中,最為顯著的原則就是變奏與衍化。然而,縱觀現今的古箏藝術作品,大多數都在一定程度上被西方音樂發展形式與創作理念所影響,使得作品呈現時,表現出了顯著的異化發展形勢,這就直接背棄了我國民族音樂傳統文化。這些作品的旋律發展動機太過明顯,且固定模式化,無法展現出鮮明的民族風格。在此形勢下,高校在古箏樂曲創作教學中,應督促學生深入了解我國民族音樂的特色語言,使其可以創作極具民族風格與特征的古箏樂曲作品。
3.缺少對于傳統曲目學習的良好態度與責任意識
高校古箏教學的主要目標在于培養優秀的專業古箏人才,在古箏教學過程中,大部分高校都選擇了一對一的教學模式,在該教學環境下,教師十分重視培養學生的演奏技巧,督促其不斷提高演奏水平。傳授傳統古箏曲目時,部分高校教師甚至出現了過于注重演奏技巧訓練,而忽略了古箏理論知識講授的不良現象,導致古箏與其他課程直接失聯。這樣會淡化傳統曲目中深藏的、具備歷史性的民族文化,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學生審美力與創造力的發展。要解決這些問題,急需高校古箏教師以強大的責任心與態度,給予學生正向引導,幫助學生從真正意義上了解我國優秀的傳統民族文化。
古箏傳統曲目分析
1.具備悠久歷史的古箏曲目
我國歷史悠久、文化豐富,在唐宋明清時期,受記譜途徑落后的限制,客觀上阻礙了古箏傳統曲目的流傳。但是通過藝術家的不斷努力,找到了一些彌足珍貴的傳統古箏曲目,并在傳承過程中添加了當地民族風格與特色,從而逐步形成了具有民族性的古箏藝術,其中依舊保留著古代古箏音樂的原始狀態,例如《春鶯囀》與《泛龍舟》等。
2.基于音樂素材整合、編制古箏曲目
在歷史長河中,古箏藝術一直在創造性地進步、發展,并逐漸與傳統民間音樂、戲曲等相結合,構成了獨特的古箏藝術。明清時期,受戲曲藝術與說唱音樂的影響,古箏轉變為一種伴奏樂器。但是隨著古箏藝術的持續發展,創作者在民歌、戲曲、說唱中吸收了大量的新鮮血液,采納了豐富的音樂元素,形成了獨特的古箏樂曲。我國浙江、陜西、山東、河南等區域出現了大量的傳統古箏曲目,這就在很大程度上為古箏藝術的發揚提供了有力幫助。在河南民族音樂中,古箏演奏是依賴于說唱音樂,作為伴奏樂器而存在的,但是通過演奏者的加工與處理,其逐漸與說唱音樂相分離,發展為獨立的古箏樂曲,如《高山流水》等。在陜西傳統古箏曲目中,創作者以陜西地方戲曲秦腔與西安鼓樂等民族樂為載體進行古箏曲目的整理與編制。
3.由其他樂器類型轉移而來的古箏曲目
在我國民族音樂發展過程中,各式各樣的樂器都有所融合與交匯,逐步推動了我國民族音樂的良性發展。在我國古箏傳統曲目中,有很多是通過其他類型樂器轉變而來的,例如《廣陵散》是基于古琴曲所改編,《海青拿鶴》則是基于琵琶曲而改編的。這些轉變而來的古箏曲目,不僅保持了曲目既有的精神面貌,還結合了古箏獨特的音樂表現風格,充分發揮了古箏的特長,有力地推動了古箏藝術的創新發展。
高校古箏教學中傳統曲目的傳承分析
1.整合儲存傳統曲目相關資料
在高校古箏教學過程中,傳承傳統曲目的關鍵是搜集、整合優秀的既有曲目,明確音樂資源保護與傳承的內容、目標,結合具體曲目進行深入探究,并形成有效保護傳承的策略。高校可通過教學實踐實現傳統曲目的保護與傳承,進而深化傳統音樂的發展,促進古箏教學與古箏音樂藝術實現長遠穩定的發展。傳統古箏曲目會被賦予濃郁、豐富的地方特色文化元素,因此,在進行古箏傳統曲目保護與傳承時,不應太過局限,應凸顯傳承工作的多元化,基于曲目的原有風格,采取針對性、個性化的傳承措施,以保證傳統曲目的多元性與豐富性。在古箏教學過程中,教師應積極引導學生自主學習、整理傳統曲目的相關資料,以調動學生保護古箏傳統曲目的自覺性與主動性,從而為傳統曲目的傳承奠定堅實基礎。
2.強化對傳統曲目的深層認知
在現代化教育形勢下,高校古箏教育應有機結合時代特色,創新、優化教學觀念與方式方法。為讓高校學生順利傳承與發揚古箏傳統文化,教師在教授傳統曲目的時候,必須精心選取適合學生學習的傳統曲目,如《踏雪尋梅》《出水蓮》等。近幾年,我國傳統藝術實現了快速發展,與民族藝術、地方戲曲相融合,構成了很多全新的古箏曲目,如《高山流水》與《蘇武思鄉》等,為傳統曲目增加了新血液與新活力。在高校古箏教學過程中,需在確保傳統曲目既有特色的基礎上進行創新,以實現學生對于傳統古箏文化的傳承。
3.加強傳統曲目的傳承與創新
在科教興國政策的引導下,高校開始高度注重學生的素質文化教育,古箏專業的開設與發展也獲得了強有力的支持。隨著經濟迅速發展,對傳統文化的創新不斷加強,通過多年努力,目前已生成了部分具備一定文學價值的傳統古箏曲目,例如《姜女淚》。就傳統文化傳承而言,它合理地利用了陜西眉戶音樂的聲腔與曲牌,保留了地方的特色文化;就音樂性表現而言,它繼承了地域傳統音樂中刻畫悲傷情緒情感的獨特模式,即苦音表現手法。另外,還有《幻想曲》《秋望》等古箏曲目,不論是表演技巧還是音樂體裁,都表現了豐富的創新精神,是古箏傳統文化現代化發展的重要體現。
4.保持對傳統曲目傳承的端正態度
在高校學習古箏的學生中,除專業學生之外,還有很多非本專業學生,他們學習古箏的主要原因是興趣愛好,但是因其缺乏對于古箏演奏與技巧等方面的全面認知,使得其在實際學習過程中耐心不足,無法長期堅持。對此,在高校古箏教學過程中,教師需重視學生的學習主體地位,充分掌握學生學習過程中的實際需要與真實想法,以具有獨特性的古箏傳統曲目影響、吸引學生,調動其學習主動性與積極性。在高校古箏課程教學中,師生均需意識到自身在古箏藝術與文化傳承中的關鍵作用,在古箏的歷史傳承與發展中汲取精華,去其糟粕,認真總結前輩的研究成果,在批判中成長,在成長中學習,熟練掌握古箏的藝術特征與情緒情感的表達方式。
5.注重對于傳統曲目的民族性延續
作為我國傳統民族樂器,古箏具備豐富、濃郁的民族色彩,在持續發展中,蘊藏著濃厚的文化底蘊。然而,當前外來文化對于我國傳統文化傳承所造成的影響比較大,使得古箏教學中的傳統曲目傳承也受到阻礙。高校教師為學生選擇傳統曲目的時候,可在我國豐富的古典民間曲目中,有計劃地選擇適合學生學情的優秀音樂元素,同時,要鼓勵學生不斷創新,促使古箏傳統文化傳承工作與時俱進,在確保其民族特性的同時,推動古箏文化的健康、穩定發展。
6.在傳統曲目傳承中引進科研機構
在我國古箏音樂藝術影響力不斷擴展的趨勢下,古箏藝術形成舞臺化的形勢愈發明顯,要想在古箏教學中傳承與發揚傳統曲目,需適當引進相關科研機構,對傳統曲目進行研究,將其作為傳統曲目保護與傳承的理論支持。科研機構的系統研究可為傳統曲目教學提供指導,明確古箏教學過程中傳承傳統曲目的內容與形式,從而為創新傳統曲目傳承提供有力保障。
結 語
綜上所述,在社會發展過程中,古箏滲透到了人們的日常生產生活中,并得以長期保存,擁有了悠久的歷史。當前,古箏藝術應以全新的面貌迎接挑戰,在保持既有演奏技巧的同時,選擇性地吸收、汲取現代曲目的元素,以豐富古箏藝術的表現力,促使古箏在民族音樂中占據有利地位,實現傳統曲目的傳承與發揚。隨著多元化文化的發展,古箏開始備受高校學生青睞,部分高校也根據自身需要設置了古箏專業,以培養優秀的古箏專業人才。但是在目前的古箏教學過程中,對于傳統曲目的傳承與發揚依舊存在一些亟待解決的問題,這就需要高校在現代化教育理念下,在保留古箏民族性的同時,創新傳統曲目,推動古箏文化傳承教育工作的順利開展。
參考文獻:
[1]郭琛.高校古箏教學中傳統曲目的傳承研究[J].文化創新比較研究,2018,2(35):62-63.
[2]孫爾年.高校古箏教學中對傳統曲目的傳承探究[J].北方音樂,2019,39(24):219-220.
[3]陶莎.淺談古箏教學中傳統曲目的保護與傳承[J].新教育時代電子雜志(教師版),2017(16):154.
[4]汪海燕.論古箏教學中傳統曲目的保護與傳承[J].大眾文藝,2014(18):225.
[5]范冉.淺談兒童古箏教學中的文化引導與培養——以《將軍令》為例[J].樂器,2019(5):50-52.
作者單位:咸陽師范學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