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高職院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是對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為有效發揮思想政治理論課的主渠道作用,本文分析了新時代高職院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教學現狀,尋找其中存在的不足,再結合近年教學實際,探索改革傳統課堂教學模式的途徑,研究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新模式,提出“課堂互動教學+輪流專題講學+實踐體驗探學+網絡平臺助學”四個方面相結合的高職思想政治理論課“四位一體”教學模式,以期提高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實效性。

[關鍵詞]四位一體 思想政治理論課 教學模式 高職 新時代

引 言

新時代,為有效發揮思想政治理論課的主渠道作用,促進高校人才培養工作的提升,提高大學生思想政治素質,各高校都在不斷思考如何提升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的實效性。本文結合近年教學實際,對新時代高職院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教學模式進行初步探索,改革傳統的課堂教學模式,提出教學新模式。

高職院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教學現狀與不足

作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陣地和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論課承擔著提升大學生思想政治素質和道德水平、培養社會主義事業接班人的要任,在培養“四有”人才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但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中仍有一些不盡如人意的地方,尤其是部分學生學習基礎較差的高職院校,其教學實效性并不是十分理想,在教學過程中存在著許多不足。

1.教學缺乏靈活性,學生學習興趣不高

當前,社會已進入新時代,互聯網對經濟發展和教育教學產生了深刻的影響。從教育對象來說,網上的各種雜亂信息,一方面會使具有質疑精神的大學生對主流思想充滿困惑;另一方面,使大學生的社會責任感缺失,缺乏理論探究的動力,導致思想政治教育應接不暇。從教學模式來說,作為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陣地,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缺乏靈活應變的機制,追求新鮮趣味的大學生覺得思政學習缺乏趣味性和實用性。在一成不變的教育理念、缺乏動力的考核方式中,教師無論變換何種教學方法,都難以改變學生的理念、認知,難以有效調動其學習積極性。

2.理論與實際相脫節,素質教育難以實現

長期以來,高職院校較注重專業課教學和實踐動手能力的培養,但對于基礎課、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教學欠缺一定程度的重視,對思政課教師也缺乏相應的激勵機制。然而,新時代對高職院校的教學提出了新要求,思政課教師面臨著更加巨大的教學壓力和任務,可激勵機制的欠缺使得他們習慣于按部就班地完成教學任務,在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創新上缺乏主動性。很多教師在課堂上只講授理論知識,沒有針對性,只是空泛而談,往往與實際脫鉤;課堂中也很少調動學生的主動性,難以啟發學生的思維。部分教師嫌麻煩不安排實踐教學環節,或者實踐教學只是流于形式,導致學生的理論學習和社會實際相脫節。在這樣的教學過程中,學生感覺思想政治理論課高深難懂、枯燥乏味,缺乏學習興趣,甚至產生了厭學現象,教學效果被大大降低。

針對以上問題,在教育制度深化改革的背景下,高職院校應加強思想政治理論課建設,大膽創新,根據課程改革要求改變教學模式,在傳統、單一的課堂教學基礎上采用多元化的教學模式,努力提升教學效果。

“四位一體”教學模式的實踐探索

在客觀條件下,要改善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效果,增強其實效性,就必須抓主要矛盾,深化教學改革,探索新的教學模式。本文針對榆林職業技術學院(以下簡稱“學院”)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實際,從提升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教學實效性出發,對現有教學模式進行探析,從“課堂互動教學+輪流專題講學+實踐體驗探學+網絡平臺助學”四個方面進行探索,構建了“四位一體”的高職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模式,以改善學生不愛聽不愛學、教學脫離實際的現狀,增強了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的實效性、針對性、感染力。

1.加強課堂互動教學

新時代高職院校教學要與時俱進,以“工學結合”為人才培養模式,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也不例外,需進一步完善教學體系、創新教學模式。在課堂教學過程中,要擺脫教師單純講授的方式,通過多種活動開展師生互動,形成以學生為主體的互動式課堂教學模式。

學院鼓勵思政課教師大膽實踐,積極創新,探索新的教學方法,組織全體教師在集體研討的基礎上深化教學內容,強化師生互動,進行雙向教學。教師在第一堂課上將本學期的互動式教學計劃向學生公布,讓學生提前自主做好準備工作。隨后,教師結合社會熱點,運用啟發式、參與式、案例式、角色互換式等教學方法,通過問答討論、演講辯論、模擬法庭、課堂講故事等教學形式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在教學過程中,教師還注重自我教育,引導學生積極交流,根據課程專題內容和計劃設計交流活動主題,為學生的思想交流、理論學習、人生導引搭建有效平臺。在教師的前期指導下,學生走上講臺,結合政治理論知識闡述當前大學生在思想、品德、理想、信念、素質、能力等方面存在的問題,以及自己在學習生活中對一些實際問題的看法。主題活動法、學生講授法等教學方法,可讓學生提高學習興趣,主動參與教學,增進師生之間交流,使教學效果明顯得到改善。在互動交流中,師生關系更為和諧、密切,形成了以教師為引導、學生為主導的模式,推動了高職院校思政課程的順利開展。

2.輪流專題講學

作為高職院校,人才培養的主旨是為社會培養技術應用型專門人才。根據高職人才培養特點,思想政治理論課在遵循教材邏輯框架的基礎上,需結合學生實際需求對教材內容進行整合,形成切合實際的課程標準、教學計劃,突出高職特色,使教學內容更具有針對性。在教學過程中,學校可針對學生學情、教材體系、師資專長等,實施輪流專題講學。

學院在思想政治理論課課堂教學方面實行循環式專題教學,采取教師輪流和學生循環相結合的專題講座形式。專業教學團隊根據團隊成員的專業特長和研究方向,從教學內容中各選取1~2個專題,精心組織備課,輪流登臺講授。全體學生循環聽課,在潛移默化中引導學生的思想觀念,實現了教學內容和在校學生“兩個全覆蓋”。同時,每位任課教師都根據自己的研究專長,集中精力地在所選擇專題領域進行研究,不斷整合教學內容,進行課堂設計,使自己成為本專題的“專家”,實現了教學相長的目的。“多人一課”的授課模式是指不同教師在班級循環授課,使學生可以在同一個學期領略不同教師的講課風采,也讓他們體驗到了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新鮮性和樂趣。

3.實踐體驗探學

隨著社會的快速發展,新時代高職生具有強烈的跳躍性思維、感性思維,這就需要教師因勢利導,通過各種形式和載體強化實踐教學,讓學生動起來,不僅要讓學生愉快地接受思想政治教育,達到“愿學”,還要讓理論在實踐體驗中化抽象為具體,使學生“學懂”。為此,根據現有高職學生的特點,學院構建了“實踐體驗探學”的體驗式實踐教學體系,讓學生在實踐活動中去感悟、思考,以提高其各方面的能力。

每學期,學院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計劃都包含實踐教學,并明確了教學內容,落實了學時。為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學院積極探索多樣的實踐教學形式,并開展相關德育實踐,如利用主題活動、游戲體驗、影視感悟、社會調查、參觀考察、知識競賽、演講辯論、主題班會等形式讓學生動起來。在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中,學院還開展了志愿服務、心理咨詢、文化講座等活動,以體現思想政治理論課的人文關懷,提升教學效果。學院堅持開門辦思政課,深耕校外第二課堂,積極與紅色革命教育基地進行聯系,由近及遠地輻射周邊地區,如在榆林市展覽館、民俗博物館、補浪河女子民兵治沙連基地、米脂楊家溝革命紀念館等地掛牌建立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基地和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完善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機制,進一步弘揚和培育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第二課堂為學院提供了富有特色的教育教學資源,例如,在補浪河女子民兵治沙連教育基地中,學生能深刻體會愛國主義的意義,學習先進人物艱辛拼搏的風采,感受陜北兒女以血肉之軀譜寫中國革命史的輝煌篇章,增強愛國情感,堅定理想信念。通過以上途徑,學院把思想政治理論課的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緊密結合起來,讓學生在實踐中深化理論認知,變感性認識為理性認識,加深對國情和社會的了解,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實踐證明,學生對社會實踐的參與熱情較高,認同度也高,教學效果得到了極大的改善和提升。

4.網絡平臺助學

新時代,新特征,人類已經迎來了互聯網時代,在這個大背景下成長的學生帶有明顯的媒介特征,他們能夠利用網絡獲取各種資訊,對互聯網過分依賴。網絡信息雖然豐富,但良莠不齊,會使得心智尚不成熟的高職生難以有效辨別。這對思想政治教育而言,是一個嚴峻的挑戰。然而,因部分教師對新興網絡教學手段運用不足,未能及時建立教育教學引導新平臺和服務學生的新通道,對學生思想追求、價值觀念、法律意識、道德情操、生活方式和身心健康等方面進行及時、正確、靈活的引導不夠,以致于嚴重影響了教學效果。因此,教師在創設新教學模式時,應有效發揮網絡平臺的作用,開展網絡平臺助學。

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藍墨云、雨課堂、智慧樹、學習通等各種網絡教學平臺應運而生,教師可根據教學需要選擇。網絡平臺也能助力于思政教學,例如,平臺教學案例、視頻、資料可以為教師提供輔助教學,為師生互動搭建更廣泛、便捷的橋梁,充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平臺互動與課堂教學互為補充,能打造開放性的教學模式,拓寬教育渠道,實現課堂教學和線上學習相結合,構建教師課堂教學與學生網絡自主學習相結合的混合教學模式,使師生在線交流、研討不受時空限制,溝通渠道更通暢。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向學生推薦“陜西大學生在線”“小紅專”網絡思政微課堂等項目平臺,引導其利用網絡拓展知識面;讓他們關注社會最新熱點,在網上追蹤時事進展;激勵學生參與網絡問政,將所學理論知識應用到實踐中,并通過微信、微博、QQ及郵箱等渠道與學生進行互動,幫助他們解決社會、心理及思想上的困惑,進一步推進素質教育的實施,使線上教育成為課堂教學體系的延伸。

實施“四位一體”教學模式的保障措施

1.加強思政課師資隊伍建設

在“四位一體”教學模式中,教師需要不斷探索新方法、新途徑,整合教學內容,創新教學手段,更新教學載體,構建切合實際的教學體系。在“四位一體”教學模式的創立和實施中,起主導作用的是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因此,學院要切實加強師資隊伍建設。思政課教師除了要具備扎實的思想政治理論功底外,還要具備豐富的實踐實訓操作經驗及創新意識,在授課過程中能轉變教育理念,精煉講授,與學生互動互學,實現“教學做合一”。學院要出臺激勵機制,調動思政課教師教學改革的積極性;積極組織思政課教師參加各種業務培訓,鼓勵教師加強理論學習,引導教師關注時事發展和理論創新。同時,學院還應堅持把“走出去”和“請進來”相結合,注重社會實踐,挖掘校外資源,不斷促進師資隊伍建設,為更好地實施“四位一體”教學模式提供智力支持。

2.加強軟硬件資源建設

“四位一體”教學模式既包含了體現教師主導作用的課堂互動教學、輪流專題講學,還包含了體現學生主體作用的實踐體驗探學、網絡平臺助學,凸顯了“教學做合一”的理念。這一模式不僅有課內教師的理論講授及實踐活動,還有課外的平臺互動、論壇演講、實踐體驗、基地參觀等活動。因此,光靠教師的力量實施好這一教學模式是遠遠不夠的,還需要優質的教育教學平臺。在開展上述實踐活動的過程中,學院要不斷完善思想政治教育平臺,加強多媒體和校園網絡建設,完善教學設施,同時,還要建立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基地。另外,學院還要整合院內教育教學資源,讓各部門共同努力、相互協作,特別是與學生聯系比較密切的學生處、團委、教務處等部門,要與積極與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配合,建立長效的合作機制。現在,網絡資源魚龍混雜,在教學資源建設上,教師要認真篩選,對其進行鑒別、整合,使其形成適合教學的優質資源。教學資源的整合和教學設施的進一步完善為實施“四位一體”教學模式提供了必不可少的軟硬件支持。

結 語

本文提出的“課堂互動教學+輪流專題講學+實踐體驗探學+網絡平臺助學”四個方面相結合的思想政治理論課“四位一體”教學模式,旨在改革傳統課堂教學模式過于單一的不足。通過多種方式、多種平臺相交叉教學,可使思想政治理論課用學生喜聞樂見的形式和話語呈現,能在潛移默化中引導學生的思想觀念。課堂上,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以多種形式積極互動,使其主體參與作用得到充分重視和發揮;在教學內容建設上,學院注重發揮教師的專業特長和研究方向,進行專題式選擇備課,教學相長,以培養各領域的專家;在教學形式上,學院積極創新實踐教學方式,建立了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基地,開展符合學生實際需求的實踐體驗探學;在教學手段上,學院借助網絡打造開放性的教學模式,引進網絡教學平臺,實現課堂教學和線上學習相結合。“四位一體”教學模式能真正地使教師樂教、學生樂學,增強教學的實效性,真正發揮思想政治理論課的主渠道作用。而要想更好地構建這一教學模式,還需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再接再厲,不斷進行嘗試和探索。

參考文獻:

[1]孫長明.談高職院校思政課“三維一體”教學模式[J].遼寧高職學報,2017(1):46-47.

[2]郭月楠.高職院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模式創新研究[J].祖國,2018(4).

[3]劉曉莉,唐自慧,張德榮,吳景琴.高職院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四位一體”教學模式的實踐探索——以成都工業職業技術學院為例[J].教育現代化,2018(11):47-50.

作者單位:榆林職業技術學院

責任編輯:楊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