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下來三百六十五天,回家的心情如同湖里的青蓮,只要到了季節就會發芽,就會長葉,就會開花結蓮蓬。

清明、十月一、春節三次回家,都要到母親的墳上磕頭,磕頭的時候就會見到長在母親墳旁像衛士一樣的小柳樹。

小柳樹四歲了,母親離開我們也四年了,柳樹長得有房子那么高,手臂那么粗,垂下的柳條密密麻麻,像是梳過一樣整整齊齊的。哥哥每次去,都會挑一桶水澆在樹根處,好像柳樹能把哥哥的心事帶給母親。看到哥哥直板的身子有點微駝,絲絲白發,暗紅的臉,虔誠地跪在母親墳前,我淚奔了。這人世間的輪回,都牽掛著濃濃的親情。

忽然間,想起了有一年的大年三十除夕夜,我站在老屋子的門后面,頭也就比門插子高一點,五六歲的樣子,還沒上學。那個時候,家里人多,吃不飽穿不暖,母親想讓大哥退學回村里,干農活掙工分,大哥很猶豫。

記得當時,我們一家人都在,屋子中間有一張老八仙桌,在桌子上撒了薄薄的一層面粉,讓大哥兩手抓住籮篩,慢慢地晃動著,閉著眼,嘴里默念著一些保佑的話。籮中放一雙筷子(將來端什么飯碗的寓意),母親抓一把面撒在籮里,大哥一邊晃動一邊祈求。籮中的玉米面輕輕地覆蓋在桌子的白面上,形成了不規則的圖案。母親請來村里的會計幫著看看大哥未來的前程,老會計站在桌子前,看了又看,手里夾著白蓮牌香煙,慢慢悠悠地說:“這孩子是吃公家飯的,能耍筆桿子,能當老師。”說畢,頭又點了點。母親聞后,笑逐顏開,備了四個菜,讓父親和大哥陪著老會計喝了酒,過了個高高興興的大年夜。那時候,沒有電視,也沒有春節晚會,但是這一情形,讓我記憶猶新。老會計走后,大哥用毛筆在屋門后邊寫了毛主席說過的一句話:世上無難事,只要肯登攀。直到現在,老屋還在,門上還有這些字。毛主席的話,一直激勵著我們全家人。

后來,大哥也沒有當老師,家里窮,還是退了學回村掙工分,幫著家里度過艱難的關口。大哥這也算是對家庭的貢獻,對自己的犧牲。小家如此,國家也一樣,需要時就要付出,緊要關頭,就要有犧牲精神。

責任編輯:楊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