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評“春三鮮”,我覺得當是“薺菜、香椿、蘆筍”。

我打小就最盼春天。真正的春天一定是在野薺菜的鮮香里開始吐露芳華的:薺菜玉米面糊糊、薺菜炒雞蛋、薺菜團子包子水餃……心靈手巧的娘總能把我挖來的普普通通的薺菜弄出許多花樣來。

炸香椿魚是不常吃的,太費油。娘常做的是香椿拌豆腐,切得細碎的嫩綠香椿和小塊的豆腐丁往一塊兒一放,清清白白,真是絕配。娘還會把略微老點的香椿用開水燙過,切碎了用鹽腌上,吃面條的時候放上一勺,太開胃了。

等到吃上娘捏的榆錢窩窩、槐花餅子,我最愛的蘆筍終于上場了。

我們老家種的蘆筍,是那種白白嫩嫩手指粗細的,和現在市面上常見的通身翠綠的那種不同。

我把扒來的蘆筍一臉自豪地交給娘,娘會把沾泥帶土的蘆筍先粗洗一遍,再從后頭開始小心慢慢地剝去老皮,剝完皮的蘆筍更加白嫩,娘用心清洗干凈,然后切成斜長橢圓形薄片,放到滾水里焯一下,再起鍋燒油,放上蔥花辣椒,把焯好的蘆筍倒進去,只需再加一點鹽、醬油、醋、蒜瓣兒,一盤鮮美無比的清炒蘆筍就出鍋了!

我問娘為什么要用開水焯一下再炒,娘說,蘆筍和香椿芽一樣,本身有苦味,開水焯一下就可以去掉大部分苦味,吃的時候口感會更好。但這苦味怎么燙都不能完全去掉,這是它必須保留的本質。確實,無論煎炒燉炸,最后吃起來,總有一種淡淡的苦味在,而這,正是蘆筍獨有的原香。

蘆筍除了清炒,還可以搭配任何食材。后來生活條件好些了,娘就用蘆筍炒雞蛋、肉絲,再奢侈一些,就是燉雞鴨魚肉排骨豬蹄的時候放上蘆筍。蘆筍的包容性特別強,不挑剔,在保留本色味道的同時,也不拒絕接受別人的優點,和排骨一起沸騰的時候,就浸染醇厚的肉香,和魚兒一起摸爬滾打就沾著水草的鮮美。

不知道算不算返璞歸真,還是嘴越來越叼?生活條件好了,吃過那么多復雜的搭配之后,我最愛的,反而是娘做的最簡單的清炒蘆筍。

蘆筍營養價值極高,它低糖、低脂肪、高纖維素和富含微量元素,被稱為“蔬菜之王”“抗癌之王”,經常食用蘆筍能清肺利水、滋陰潤燥、生津解渴、化痰止咳、降脂減肥。

蘆筍好吃栽培難。爹說,種好蘆筍得三年,第一年春天秧苗,第二年春天分墩兒,第三年春天培土整壟溝,爹培的筍溝通常四十厘米高,最上面大約二十厘米寬,每兩壟之間大約間隔一百五十厘米。做好這些,耐心地等著蘆筍嫩芽悄悄長大,到了它出閣的時候,把它從壟溝里扒出來,請上餐桌,這時候才能吃上鮮美的蘆筍。

所有農活里,我最喜歡干的除了挖薺菜,就是扒蘆筍了。

暮春三月,陽光正好,微風不燥。我提著竹籃拿著特制的筍刀,越過一畦畦擠眉弄眼迎風招搖的麥苗,走到蘆筍地里。尋找蘆筍的過程就像和小伙伴玩捉迷藏,需要我彎下腰,瞪大雙眼,仔細搜索,看清楚平整的壟溝表面綻開的細小裂紋,順著裂紋,用分開的手指輕輕一扒拉,有時候可能啥也沒有,這是搗蛋包蚯蚓布的迷魂陣。運氣好了,可能就會有白白的筍尖眨著調皮的眼睛沖著我靦腆地笑,祝賀我成功找到了它。這時候千萬不能心急,要沉住氣,慢慢用筍刀把它旁邊擠著看熱鬧的礙事的土都鏟開,等蘆筍白嫩的身材一覽無余,就可以左手扶住它,右手用筍刀穩穩地從根部把它和泥土的聯系徹底切斷,再輕輕地把嬌嫩的蘆筍放進竹籃,它才真正成為我的手下敗將。這樣幾壟溝走下來,就會腰酸背疼,兩眼發澀,但我卻樂此不疲,每每總是搶著去做這個好玩的游戲。

這是很多年以前的事了。

現在已是不惑之年,老家也已多年不種蘆筍了。這種累并快樂著的兒時樂趣難以再現,只能在深藏的心底發酵,和遠逝的童年一起,釀成一杯懷念的綠酒,在平淡歲月里偶爾拿出,讓它清冽的馨香慰藉一下勞碌奔波的紅塵凡心。

沒想到,前幾天回老家,娘居然送我個驚喜!拿出了幾把包好的蘆筍,說她趕集的時候看見有賣蘆筍的,知道我最愛吃,就趕緊買了些,這幾包給我回城的時候帶著,一會兒就給我做一盤清炒蘆筍,讓我解解饞。

炊煙氤氳,不爭氣的淚溢出眼眶,我抬抬胳膊,悄悄抹掉,低頭幫娘往鍋底續了一把柴……

責任編輯:楊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