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業院校“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機制探索
作者:張榮慶
發布時間:2021-03-10 15:08:48 來源:陜西教育(高教)
[摘 要]“雙師型”教師隊伍素質是制約職業院校人才培養質量的關鍵。文章從國外職業院校教師培養經驗啟示和制約我國“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的因素入手,探索提升職業院校教師隊伍素質的相關機制。
[關鍵詞]職業院校 “雙師型”教師隊伍 建設機制
基金項目:本文系陜西省職教學會研究項目《職業教育“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實踐研究》階段性成果(項目編號:SZJYB19-052)。
截至2018年,我國中、高職在校生2689萬人,有專任教師133.2萬人。其中“雙師型”教師45.56萬人,中職26.4萬人,占中職專任教師的31.5%;高職19.1萬人,占專任教師的39.7%,與《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提出的到2022年“雙師型”教師占專業課教師總數超過一半的發展目標還有很大的差距。審視新時代賦予職業教育發展的使命,會發現我國職教隊伍還存在著數量不足、來源單一、校企雙向流動不暢、結構性矛盾突出、管理體制機制不靈活等方面的問題,尤其是缺乏同時具備理論教學和實踐教學能力的“雙師型”教師和教學團隊,這也成為制約我國職業教育改革發展的一個瓶頸。
國外職業院校師資培養經驗啟示
國外對職業院校教師資格的規定非常嚴格。德國對職業教師資格進行了立法規定,先后頒布了《聯邦職業教育法》《職業學校專業教師培養和考核國家規范框架》《職業訓練法》《職業促進法》《聯邦職業教育保障法》《職業教師從業資格條例》等配套法規,實施了嚴格的職業教師資格認證制度,并在全國統一施行。德國職業學校的教師分為普通文化課教師、專業課教師和實訓課教師,專業課教師是理實一體化的“雙師型”教師,其培養過程嚴格而漫長,分為職業準備、師范學習和見習培訓三個階段。職業準備階段是師范教育的職業定向階段,學生在高中畢業會考后要到職業學校學習3~3.5年(因職業不同而異),或者要有企業相關職業1年以上的工作經歷。師范學習階段一般是在綜合型普通高校學習5年10個學期的時間(本碩連讀,有1個學期的實習),學習內容包括專業及專業教學法(114學分)、第二學科(分人文社科和自然科學兩大類,99學分)和教育學及心理學知識(42學分)三部分,另外還有國考(含學術論文、筆試、試講和教育實習報告30學分,也可選擇參加碩士畢業考試),自選(15學分),共計300學分,其中本科180學分、碩士120學分。見習培訓階段1~1.5年(各州有差異),學生到各州聯邦國家考試中心下設的教育學院(或稱教師培訓中心)進行培訓:前6個月,每周1天在教育學院研討,4天需在教育學院指派的職業學校講授8小時的課,指導員一直隨堂聽課,其余時間聽其他教師上課;6個月后,由教育學院負責人和職業學校校長共同決定是否繼續跟蹤指導,直到其能獨立教學為止。見習培訓結束前,學生必須參加第二次國考,包括2次試講、2次專業口試、1次團體面試和職校校長打分,淘汰率在5%~10%之間,這種師資培養集中體現了“雙元制”特點。
英國《職教教師和培訓者專業標準》規定,職校教師要成為“雙專家”,即職業教師應符合行業(職業)專家和教學專家的“雙專家”標準。丹麥要求職業學校教師完成第三級職業教育,具備專業技能,并擁有5年以上的實際工作經歷。澳大利亞對職校教師除學歷要求外,還必須有5年的專業實踐經歷。日本職業學校專業課教師必須具有碩士學位,且在學校、研究所、醫院、工廠等從事與授課內容有關或與研究、技術有關的業務。可見,各國對職業院校教師的資格標準盡管不同,但都要求教師有一定年限的專業實踐經歷或技術資歷。
制約我國“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的因素
1.職教師資準入資格缺乏專業實踐能力考核或從業經驗認定
我國職業院校的專業教師絕大多數來自綜合型本科院校,直接從學校到學校,雖然他們具備了系統的理論知識,但缺乏專業實踐經驗或企業經歷。新進教師只要報名參加高校教師資格培訓,理論課(高等教育學、教育心理學、教育政策法規和教師職業道德)考試合格,且通過所在片區高校教師資格培訓基地組織的教學技能測試(試講),即可獲得教師資格證。
2.國家層面的職教師資培訓體系尚不健全
新進教師取得高校教師資格證后,一般經過數月的崗前培訓即可承擔教學任務。盡管學校安排有資深教師帶教,但一般是從教學設計、教學方法和教學組織等方面對他們進行輔導,較少涉及專業技能方面的訓練,因此入職后仍需通過參加國培、省培、校外實踐基地培訓等形式“補課”,逐漸培養和提升他們的專業實踐能力。但教育主管部門統一安排的培訓指標和各校外派的專業培訓機會畢竟是有限的,遠遠不能滿足“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目標的要求,這就需要政府統籌配置教育資源,通過加強職業技術師范院校建設或“雙師型”教師培訓基地建設,推動落實職業院校教師5年一周期的全員輪訓制度。
3.教師缺乏主動培訓的積極性
目前,各職業院校實行目標考核責任制,從教學工作量、專業建設、課程改革、科研項目、學生管理、論文發表、社會服務等方面對院系進行考核,院系再分解考核教研室和教師,并將其作為職稱評定、年終獎勵和推優評先的依據。一方面,很多地區的職業院校在教師職務評審中沒有將教師培訓納入為評審條件,教師是否參加培訓及培訓的時間和效果也未納入績效考核指標,學校對“雙師型”教師的獎勵缺乏吸引力,勢必造成制度在剛性約束和有效激勵方面的不足,導致教師不注重培訓,缺乏參加培訓的積極性。另一方面,受經費制約及教學改革、擴招帶來的繁重教學任務等因素的影響,教師超負荷工作變得常態化,脫產培訓與完成教學科研任務相互沖突,教師很難擠出時間外出參加培訓學習。
4.專業教師到行業企業實踐鍛煉難以落實
產教融合、校企合作是職業教育辦學的基本模式,是培養高素質勞動者和技術技能人才的內在要求。據不完全統計,從1978年到2018年,國務院、教育部共頒布了30多份涉及職業教育校企合作、產教融合的政策文件等,但由于體制機制方面的障礙,校企合作總體效果不佳,企業參與合作辦學的積極性不高、參與程度也不夠深入,“一頭熱”“兩張皮”的現象依然存在,由政府搭建的“雙師型”教師培養培訓基地和職業教育教師企業實踐基地正在遴選建設之中,互利雙贏的校企合作機制尚未形成,專任教師到行業企業實踐鍛煉難以得到有效落實。
“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機制探索
2019年10月,教育部等四部門發布了《深化新時代職業教育“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改革實施方案》《關于公布首批全國職業教育教師企業實踐基地的通知》和《職業技術師范教育專業認證標準》三項文件,職業院校應以此為契機,深化改革,進一步探索“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機制。
1.落實職業院校用人自主權
按編制設置一定比例的特聘(流動)崗位,由職業院校從行業企業自主聘用高層次、高技能人才。職業院校可通過直接考察的方式對高層次、高技能人才進行公開招聘,把企業工作經歷、技術等級、技能大賽獲獎列入招聘條件,按照高級專業技術職務人員平均薪酬水平或按照項目工資制、年薪制合理確定薪酬待遇;同時出臺具體政策,細化、優化自主聘任兼職教師的辦法,吸引行業企業中的高技能人才到職業院校兼職。
2.完善職業教育教師資格考試制度
在資格考試中強化專業教學水平和實踐技能要求。在全國范圍內建立中、高等職業教師資格認證制度,統一規定考試大綱,從專業知識、職業能力和教學能力三個方面考核申報人員的從業資格,分專業建立試題庫和職業(專業)能力鑒定考核中心,完善職業(專業)資格考核流程和現場測試辦法,嚴格考核標準和程序,從入口確保職業院校教師整體素質。同時,在國家級企業實踐基地試點建立新教師為期1年的教育見習和為期3年的企業實踐制度,加大對新教師教學能力和專業實踐能力的培養。
3.加大培訓力度,提高教師培訓質量
按照“終身學習”理念和“全員、全過程”培訓原則,職業院校應改革人事分配制度,從職稱評審、績效工資分配、年終考核、推優評先等方面加快出臺相關政策,嚴格落實全員培訓制度,定期派專任教師到職業技術師范學院、“雙師型”教師培養培訓基地和國家職業教育教師企業實踐基地脫產培訓,實現5年一周期的全員輪訓,還可以選派骨干教師赴國外研修訪學。
4.繼續實施職業院校教師素質提高計劃
通過專業帶頭人領軍能力研修、“雙師型”教師專業技能培養、企業實踐、跟崗訪學、頂崗實踐、創新項目等方式培訓青年骨干教師,培養和打造院級、省級、國家級名師,發揮高層次人才的引領作用。
5.深化政校企合作,建立校企人員相互兼職雙向流動常態運行機制
職業院校應主動加強與國家級企業實踐基地和當地行業企業的聯系,在學校設立“雙師教學崗”,聘任行業企業能工巧匠在校擔任產業導師,在企業設立“雙師生產崗或服務崗”,選派專業教師到企業或實踐基地鍛煉提升,實現校企人員崗位互通、人員互聘。院校應加強與實踐基地的合作,從計劃審批、出勤考核、鍛煉日志、專人指導、經費補貼、實踐鑒定等方面完善教師假期實踐制度,落實專業課教師每年至少累計1個月參與企業實踐或到實訓基地實訓。
6.以“雙師”素質為核心深化教師考核評價改革
結合省級“雙師型”教師認定標準,建立職業院校、行業企業、培訓組織多元參與的“雙師型”教師考核評價體系,在職稱評審、績效分配、目標考核、推優評先等活動中向“雙師型”教師傾斜。
參考文獻:
[1]國務院關于印發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的通知[EB/OL].(2019-1-24).http://www.gov.cn/zhengce/content/2019-02/13/content_5365341.htm.
[2]唐林偉.德國職業學校的教師是怎樣“煉成”的[Z].現代職教網,2019.10.
[3]教育部等四部門關于印發《深化新時代職業教育“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改革實施方案》的通知[EB/OL].(2019-8-30).http://www.gov.cn:8080/xinwen/2019-10/18/content_5441474.htm.
作者單位:漢中職業技術學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