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健康中國的實施促進了健康服務業的產業升級和結構調整,帶來了人才培養和行業需求之間的差距。咸陽職業技術學院護理專業堅持專業發展適應產業升級、人才培養緊密對接行業需求,在專業建設模式、校企合作育人模式、人才培養集成平臺建設等方面進行了相應的探索,促進了護理專業人才培養新模式的改革。
[關鍵詞]大護理  精方向  跨界融合  人才培養模式

《“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提出的“大健康、大衛生”觀念賦予了護理專業新的內涵,將醫療衛生的關注點從治療發作性疾病的疾病模式逐漸轉變為保健護理模式。護理工作從傳統的疾病護理向生命全過程護理轉變,將預防、保健、康復與治療融入護理體系中。行業對護理人才需求越來越呈現出多樣化、寬領域、精細化、高素質的趨勢。為培養新型護理人才,咸陽職業技術學院實施“以大護理專業對接大健康產業,以專業的精方向設置對接產業的精細化需求,以校、政、院、網的跨界融合培養適應現代健康行業需要的護理人才”的人才培養改革思路,開展“大護理、精方向、跨界融合”人才培養新模式的研究與實踐,在高職護理人才培養模式改革方面取得了顯著成效。
主要研究內容與實踐
1.實施“大護理、精方向、跨界融合”改革
對接大健康服務產業鏈各領域及新興崗位群,明晰專業人才培養定位,立足大護理專業,精設臨床、養老、康復、社區和母嬰護理等5個方向,精準對接領域擴大、崗位細分的現代健康服務業。既大專業培養又精方向對接,形成了“既多能又一專”的專業建設新模式。
學生入學的第二學年開始對其實施分方向培養,第三學年則進入對應機構(醫院+養老院、社區、康復及母嬰機構等)實習。對應培養定位調整培養規格,在能力培養上除要求具有臨床護理崗位所需基本素質外,還注重培養養老護理、社區康復、家庭護理、健康保健、心理咨詢、營養調劑等知識和能力。
2.構建“校院融合、臨床對崗、三一遞進”的育人模式
牽頭成立了咸陽職教集團,建立校、政、院三方聯動合作機制。通過政府主導、行業指導、學校牽頭、企業參與成立了咸陽職教集團,與咸陽市中心醫院等5所集團成員醫院簽訂協議,在各合作醫院組建了校院工作站(教學科)、教研室,制訂了校院融合人才培養制度文件共計10篇51項,建立起了一套完整的管理體系及運行機制。
實施校院融合育人,三年“三一遞進”培養。按照“學院建病房,醫院設課堂”的理念實施“辦學入(醫)院”,將課堂移入醫院,學校醫院雙方共同組織教學,實施“訂單式”“定向式”培養。第一學年在校內進行基礎課教學;第二學年組建教改班將課堂設在合作醫院,依據各教學醫院不同業務優勢分別開設方向班,由臨床一線醫護專家臨床對崗教授專業及專業方向課,并選拔優秀護理人員擔任臨床導師,負責指導學生專業學習及職業規劃;第三學年進入臨床跟崗實習。
通過教學主體和教學場所的改變實現學生第一學年綜合基礎能力、第二學年職業核心能力、第三學年綜合實踐能力的“三一遞進”。通過“辦學入院”,課堂在學校與醫院之間的跨界,實現了教學過程與工作過程的無縫對接,實現了產教融合育人實踐的有效突破。
校院聯合開發課程及教材。在分析典型工作任務的基礎上,學校醫院專家共同構建基于護理工作過程系統化的“公共基礎+專業平臺+專業模塊+素質拓展”的“四段式”課程體系。公共基礎課程針對各專業方向所需基本崗位能力,突出健康服務崗位所需的醫學倫理、職業道德、衛生法律法規、形體美學等專業基本素養培養;專業平臺課程實現各專業方向互通共享,培養學生基本職業能力;專業模塊課程體現臨床、養老、康復、社區、母嬰護理等各專業方向特色,培養學生核心職業能力;素質拓展課程適應職業崗位的發展性,結合1+X制度證書要求,培養學生拓展職業能力。
學校醫院聯合開發制訂了臨床、養老、康復、社區及母嬰護理5個方向的人才培養方案,細化培養目標,融入臨床、養老、康復等行業標準及1+X證書要求,制訂了5個專業方向的教學標準和方向課課程標準,合作開發7部特色教材。
校院共建師資隊伍及實訓基地。建立了教學專家+行業專家的專業雙帶頭人機制和學校醫院相結合的雙師教學團隊。該模式實踐期以來,醫院累計配備426名醫護專家骨干任教,生師比大幅低于校內;共計356人擔任專業導師,實施導師帶教培養;47名校內護理專業課教師先后到醫院掛職鍛煉,占該類教師86%;聘請醫院、養老院32名行業專家到學校擔任兼職教授。在每個教學醫院合作建立了綜合型多功能教室及實訓室;合作醫院共計捐贈價值332.4萬元的設備儀器,在校內合作建設了健康服務綜合實訓基地。
3.創建“互聯網+養老服務”的護理人才培養集成平臺
通過搭建網絡信息技術與養老服務融合的服務平臺,創建了西北首家“智慧養老院”,以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方式開展居家和社區養老服務及養老護理教學,創設了一個虛實結合、社會服務與護理人才培養融合、信息技術與養老護理跨界的集成平臺。利用先進的互聯網技術、云計算技術、大數據技術、可穿戴設備技術等信息技術手段,整合包括養老管理中心、老人及子女、醫療機構、養老服務企業、商家在內的養老資源,通過手機應用、可穿戴設備、信息化平臺等手段實現各主題之間線上線下的交互溝通。在開展社會養老服務的同時,培養熟悉“互聯網+養老”模式的新型養老護理人才以滿足市場新需求。
以養老護理方向學生為主體組建了“咸陽市為老志愿者服務團”,服務團學生參與“智慧養老院”的日常運轉,既是工作人員又是服務志愿者,在教師指導下參與緊急救援、醫療保健、健康管理、生活護理和心理咨詢等智慧養老服務。目前有咸陽市10個社區516名老人“入院”接受健康指導、慢性病管理和生活照料等服務,同時完成智慧養老課程實踐教學任務。
改革取得的主要成果
1.學生成才:人才培養質量顯著提升
改革實施以來,護理專業學生在全國職業院校技能大賽中累計獲得7項大獎,獲獎數量居于西北地區高職護理專業首位,其中2012年獲全國職業院校護理技能大賽一等獎,為西北地區該賽項迄今唯一最高獎;獲陜西省職業院校護理技能大賽獎勵20項,連續6屆獲得一等獎,總獎項及一等獎數量為省內第一。
護理專業連續五年第一志愿報考人數及專業招生平均分數線居于省內同類院校第一;畢業生一次性就業率始終在96%以上。
畢業生國家執業資格證考試一次性通過率達95%以上,高出全國平均通過率約20個百分點,居于全國領先水平。
智慧養老服務項目獲陜西省高校最佳志愿者服務項目及“陜西省為老志愿者服務先進集體”稱號;創業方案獲第三屆中國“互聯網+”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陜西賽區)銅獎。
2.教師成長:師資隊伍水平大幅提高
護理教學團隊在各類教學競賽中獲國家級獎勵3項、省級獎勵15項,獲國家級職業教育教學成果獎1項、省級高等教育教學成果獎2項;項目組發表改革相關論文16篇,其中核心期刊9篇;主參編教材29部,其中校院合作編寫特色教材7部。
3.專業進步:專業建設成效卓越
護理專業被確定為首批全國職業院校健康服務類示范專業點,為陜西省護理專業唯一示范點。并先后被確定為教育部財政部支持高等職業學校提升專業服務產業發展能力項目、創新發展行動計劃骨干專業、省級“一流專業”建設專業、省級重點專業、省級示范院校重點建設專業。
實訓基地成為陜西省高職院校護理技能大賽及信息化教學大賽實訓教學賽項的比賽基地,同時成為陜西省、咸陽市養老服務培訓基地及為老志愿者服務示范基地。
4.輻射應用:成果推廣應用效果顯著
成果在醫學院發揮了顯著的示范帶動作用。成果中構建的特色化育人模式,先后被醫學院多個專業借鑒應用。該模式已固化在新一輪人才培養方案中,在近5年教學實踐中全面實施。
成果在省內被廣泛借鑒應用。省內多所開設護理專業的同類院校先后借鑒本成果經驗。省內同類院校、合作醫院均認為咸陽職業技術學院醫學院醫學類專業“是我省高職院校同類專業學習的標桿,其內涵質量業內公認一流”。
成果經驗已推廣到省外,輻射全國。先后十余家省外院校借鑒咸陽職業技術學院醫學院成果。咸陽職業技術學院醫學院主編的《臨床護理實訓教程》等教材在同類院校中廣泛使用,5次再版印刷,印量達24000冊。
幾點體會
1.專業建設模式需及時銜接產業升級
健康中國背景下,護理工作范疇從護理患者擴展到護理人的生命全過程。從個體擴展到了群體護理。而目前護理專業的專業定位、專業課程設置多數還是針對于醫療機構,發展方向較為單一,老年護理、家庭社區護理、中醫護理等方向嚴重缺乏。咸陽職業技術學院醫學院實施的“大護理、精方向、跨界融合”人才培養改革,既寬培養以大護理專業培養對接大健康產業需求,又細對接以護理專業的精方向設置對接健康產業的多崗位細化。通過精方向設置,既是專業的寬拓展,又是專業的細分化,使專業與專業方向融合一體,有利于護理專業學生發展的個性化和就業途徑的多樣化,形成了“既多能又一專”的護理專業建設新模式。
2.人才培養目標需緊密對接行業需求
國務院發布的《關于積極推進“互聯網+”的行動意見》中指出要促進新型智慧健康養老產業的發展,提高養老服務水平。咸陽職業技術學院醫學院在護理專業構建的“互聯網+” 健康服務的新型養老護理人才培養集成平臺,緊密對接新型智慧健康養老新業態提出的人才需求。通過線上線下結合、虛實結合、師生結合、教學與社會服務結合,使健康養老社會服務與護理人才培養雙功能融合、養老服務模式與護理人才培養雙向升級、“互聯網+養老”新業態與新型養老護理人才雙向對接,有效解決了傳統養老護理人才培養主要定位于醫院老年病房或養老院護理人員、傳統養老模式不能適應社會快速老齡化的需求等問題。
3.人才培養模式需有效對接崗位實際需求
現代高職教育的人才培養目標是培養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而傳統高職護理專業人才培養多數是“學院封閉式”的培養,課堂遠離護理崗位,教學過程與護理工作過程脫節。咸陽職業技術學院醫學院將專業課堂直接遷移到醫院,實施“辦學入院”、崗位教學、床邊教學,使教學活動與護理工作崗位直接貼近,教學過程與護理過程緊密對接,課堂在學校與醫院之間的跨界,變傳統的“圍著黑板講護理”為“圍著病床學護理”。學生能夠早期接觸真實工作環境,感受醫院職業文化,進入護理職業角色,實現“早臨床、多臨床、反復臨床”,有效解決了學生解決實際臨床問題能力差、崗位實踐操作技能薄弱、護理人文觀念欠缺、綜合職業素養較低等問題。
參考文獻:
[1]中共中央,國務院.“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EB/OL].(2016-10-25).http://www.gov.cn/zhengce/2016-10/25/content_5124174.htm.
[2]孫婉婷,趙亮.基于適應社會需求分析應用型特色護理學專業人才培養新模式[J].當代教育實踐與教學研究,2020(11):74-75.
[3]雎黨臣.“互聯網+居家養老”:智慧居家養老服務模式[J].新疆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版),2016(5):128-134.
[4]吳志煥,張曉偉,謝曉莉.基于大健康背景下護理專業發展方向探析[J].中西醫結合護理(中英文),2020,6(2):165-167.
作者單位:咸陽職業技術學院醫學院

責任編輯:楊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