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一個土生土長的農家娃,我的家鄉在西岳華山的姊妹山少華山下,從出生到成年,我一直生活于此。背饃上學是我上初中、高中所經歷的往事,在我求學的中學階段,饃是離不開的主食,背饃上學,是我們那一代人永遠抹不掉的記憶。每每回憶起那段背饃上學的艱苦日子,腦海中浮現出的一個個畫面猶如過電影一樣,是那樣的清晰。盡管時間已不知不覺過去了三十多年,可回想起來仿佛就像是發生在昨天,讓人久久難以忘懷。

我上初中是在20世紀七十年代末期,整個公社只有一所初中——八一中學,學生全部是走讀。我家在少華山下的孟家河村,連片的竹林把孟家河村妝扮成翠綠欲滴的世界,裊裊婷婷的竹子齊齊伸向天際,似我童年那高不可攀的夢想。

我的家距離學校大約有五公里遠,那時剛處在改革開放初期,農村的發展剛起步,家里很少有自行車。每天早晨,我們幾個十幾歲的學生娃,相互約在一起,步行去蓮花寺火車站下面的八一中學。早晨5點多,寂靜的村莊就開始響起我們這些娃娃的喊叫聲、敲門聲,還有雞鳴犬吠聲。我家沒有鬧鐘,每天早上,都是奶奶根據公雞叫鳴叫醒我。穿上衣服后,如果還沒有同學叫,還可以瞇瞪著再睡一會兒。上學路上,要穿過兩三里路的竹林小路和310國道、隴海鐵路,我們說說笑笑,打打鬧鬧,不管刮風下雨還是冰天雪地,好像也沒有覺得有多么辛苦,冬天天漆黑漆黑的,秋天玉米高過人頭,一伙人也不覺得害怕。

每到星期天,媽媽都要蒸好夠我一周吃的饃,用蛇皮袋子裝上,以便透氣防止發霉。菜,只能是咸菜,耐放也不容易壞,是自家腌制的紅、白蘿卜,從大缸里用竹笊籬撈出來,切成細細的絲,放上辣面蔥花,潑上煎油,用罐頭瓶裝上,夠吃一周。

每個星期一的清早,我們這些走讀生就得每人扛著一大提兜饃,趕在早操之前到校。每個周一的早晨,原本冷清的校園,一剎那就又恢復了正常的喧囂。每個同學各自背來的饃會有明顯的貧富差異,家里條件好的,背來的饃饃不僅雪白,而且還是油花卷或蘿卜粉條包子,而條件差的,不是黑面饃便是苞谷面饃。黃、白、黑三種差異就會區分出各自的家庭條件,正像路遙的小說《平凡的世界》開篇中學生們所戲稱的亞洲、歐洲、非洲。

我的饃是一般黑白面混合的麥面饃,算不上白,具有歐洲和非洲的雙重特點。背饃最白的是我們班國慶同學的饃,雪白雪白的,是從磨面機磨出來的頭茬面,又是香氣誘人的油轱轆(嵌油大花卷饃),連上灶的民辦老師們也好生羨慕。記憶中,我們沒有吃早點的意識,早上肚子餓了,就利用課間啃幾口饃。

在八一中學初中三年,開始時學校只有開水灶,一日三餐只供應開水——那種殺豬大鐵鍋燒的開水。每每到開飯鈴響,就去打開水,首先先學會判斷,揭開鍋蓋,若水汽直冒,呲呲作響,便是開水,可以用碗或者搪瓷缸子舀了,我就把饃掰成小塊,盛在搪瓷碗里,和同學們一起到大鐵鍋邊舀滿開水,再舀一大瓷缸子備用,忽悠忽悠端回教室,我們圍坐在課桌邊,邊聊天邊就著咸菜吃完自己獨特的餐飯,把饃泡進去,倒一些調和水進去,就是我們的午飯了。若水半開不開,喝了因人而異,有的學生肚子會作響,在靜靜的課堂上聽起來好像一段秦腔,或凄楚婉轉或慷慨激昂。有的干脆會拉肚子,老師上課正講到有趣處,飛身而起沖出教室,令師生們一陣驚駭。

除了背饃饃,還要拿足整天下飯的菜肴,炒菜容易變質,不易存放,只有帶腌制的菜肴。冬日里家家腌有一大缸咸菜,順便用個罐頭瓶裝一大瓶便好。但在春秋季節里,我們所帶的多是油潑辣子、酸白菜、腌蘿卜纓、腌蒜苔、臭豆醬等小菜來度日。初中三年,正是長身體的時候,我們的生活天天如此。可是那時候,我們安貧樂學,無憂無慮,也沒有什么抱怨——也許還不懂得抱怨。

1981年,我15歲,考入華縣的重點中學咸林中學,它由我國近代著名教育家楊松軒先生創辦于1907年,被譽為“陜東最高學府”。在縣城上學對于我們農村孩子來說,這是人生第一次離開家,離開父母自己獨立生活,這對于還沒有成年的孩子來講,真正是開始了人生的一種歷練??h城的咸林中學距我們家有八公里,一個禮拜才能回家一次,那時候從公社到縣城沒有公交車,家里也沒有自行車,我們是從少華山下走著去縣城。當然,少不了背一書包的饃,要夠吃一個禮拜。

當時,咸林中學的學生宿舍是用木樁支撐的木板通鋪,兩排,能住30多個人,每人只能占70—80厘米寬的位置,我們住二十幾個人一間的通鋪,夏天很熱,冬天很冷。晚上跟十多人睡在同一排木板床上,感覺還是有些擁擠。聽著一個個磨牙聲、鼾聲、放屁聲和說夢話的聲音,久久難以入眠。睡覺緊緊相依,晚上講夢話、放屁都會成為同學們第二天開玩笑的笑料。我們上學背去的饃都用布袋裝了,高高低低地掛在宿舍各處,布袋透氣,可以延長饃的壽命至三天,背來的一書包饃用釘子掛在宿舍墻上,夏天常發霉,冬天硬似鐵。更可惡的是,宿舍經常有老鼠,我們上課時,老鼠在宿舍里上蹦下竄,有些同學的饃保管不善就會被老鼠啃咬,老鼠咬過的饃從來不舍得全部扔掉,而發霉的饃則是剝一剝霉點繼續吃。

印象最深的是在宿舍打老鼠,老鼠經常趁我們不在的時候偷吃干糧,那會沒有專門放置東西的柜子,宿舍只有幾個通鋪的床板,一條掛毛巾的鐵絲,我們的書和饃一般都放在床底下,后來有老鼠把饃袋咬了洞鉆進去咬了饃,沒辦法就把饃掛在晾毛巾的鐵絲上,不知道怎么地還是被老鼠吃,再后來就掛在窗拴上,也依然沒有逃過,晚上聽到老鼠有動靜的時候,全宿舍同學緊急集合,全員出動,點著蠟燭、抬床板,拿笤帚、拖把一溜追打。不得不說這老鼠為了搶我們的救命饃也練就了一身少林武當功夫。

大集體生活,難免有人偷吃別人的白饃。大家基本每人都有一個楊木訂成的小木箱,專門用來鎖饃,防止不必要的麻煩。一個星期的口糧就全在這個小木箱里了,大冬天還好,存放三五天不是問題,可是夏季里,幾天下來,饃饃的周身總會布滿細密的綠色絨毛,常常咬一口在嘴里,還會拉出長長的絲線……為了掩飾饃饃的冰冷和餿味,我們常常將饃饃掰成小塊兒泡在苞谷糝子米湯和湯面片一同混吃。

在咸林中學上學時,學校有學生灶,同學們把麥子和苞谷糝子交到學校食堂換成飯票,吃飯時憑飯票買飯。學校的早飯和晚飯,不是苞谷糝子米湯就是湯面片。一到灶上開飯的時間,窗口前便排起長長的隊伍,常常是排了半天隊,好不容易走到跟前,卻發現飯賣完了。所以一到飯前最后一節課時間,臨到下課前,等不到老師說下課,就能聽到同學們在桌子下面準備碗盆的聲音,有誰不小心把搪瓷碗掉到地上,一陣清脆的碰撞聲響起,同學們就不由為了這滑稽的行為歡笑起來,陣陣笑聲在教室上空久久回蕩。

每到吃飯的時候,大家匆忙排隊接開水,把饃掰成小塊,泡在開水里,情況稍好一些的,還加上油潑辣子和腌菜;家境差一些的,也只有撒上一筷頭食鹽端上就吃。即便如此,也能吃出山珍海味的滋味,把泡饃的熱水也喝個一滴不剩。背饃上學的目的是把饃泡進苞谷糝子米湯和湯面片里吃,背來的饃放一兩天就發硬,時間越長,越干越硬,我們就把饃泡進清清的拌湯和稀稀的玉米糝子里,等變軟了再吃。拌湯里有鹽、醋、辣椒,吃起來還有一些味道,玉米糝子泡饃可就很難下咽,每個人都買一小包鹽,和糝子一起泡饃吃。

冬天里,宿舍吃飯時的擁擠自不必說,每個人在床邊抓緊時間掰饃,掰泡結束,就為后邊的人騰出方寸之地,輪換著掰饃、泡饃。然后大家都一起站著,摩肩接踵,齊頭并進,在狹窄的宿舍里,煮泡莘莘學子艱苦的青春歲月。倘若遇上天氣暖和的日子,同學們便端著開水泡饃,爬在宿舍外面的窗臺上,像小鳥在空曠的田野里啄食一樣輕輕松松地吃個寬敞。同學有蹲著的,有站著的,有走著邊吃邊說笑的,也有悶頭吃饃一聲不響的,大家姿勢千奇百怪,吃相不同,或細嚼慢咽,或狼吞虎咽,皆風卷殘云,一掃而光。但只要一放下碗筷,便都向教室急急地奔去,趕做那些永遠也做不完的數理化作業。在我覺得,每天吃開水或者苞谷糝子米湯泡饃的時候,便是一天里最輕松愉快的時候。

背饃上學的日子,也得根據季節的變化調節背饃的多少和種類。冬季氣溫低,零下5度左右,背的饃存放時間比較長,一次可以背夠一周六天的,每頓2到3個饃,在家數著背,在學校計劃著吃,千萬不敢吃超了,免得中途又得回家取饃。春天和秋天一次就只能背三天的,中途得回家取饃。我們一般在周三下午最后一節課請假回家,急急忙忙地步行回家,一個來回不敢停歇,趕在晚自習時返校。

同學們每個周末回家一次,背的饅頭和菜到了下半周,遇上一年中氣溫高的夏季,溫度高,濕度大,饃容易變霉,生出許多綠色的斑點,乃至整個發霉,長起綠瑩瑩的長毛,眼瞅著背來的饃上綠毛毛越來越長,大家看在眼里急在心里,扔了太可惜,吃又不衛生,怎么辦?于是,大家一起想辦法,曬饃!把剩下的饃放在通風處或陽光下晾曬,只要饃曬干了,就不會長毛了,這一方法果然奏效。解決了發霉變質的問題,但每次吃饃都硬得硌牙,半天咬不動,咬下來又嚼不碎,即使泡在面湯里也半天浸不透,但總比扔了強。就這樣,大家吃得還是很高興,有時候還比賽,看誰的饃長的毛毛長,看誰的饃曬得硬。

在華縣農村有一種饃叫鍋盔饃。因為蒸的饅頭里面水分大,不易放太久,而這種鍋盔饃就不一樣,它是在鐵鍋里烙熟的,直徑大概有三四十厘米,形狀呈橢圓形,厚度可達6至12厘米。陜西“八大怪”中有提到:“烙的鍋盔像鍋蓋”,這種鍋盔饃水分少,容易保存。在咸林中學求學的那段時間,每逢周六下午放學,我都會背著空蛇皮袋子,大步流星走回家,將母親早早烙好的鍋盔裝進蛇皮袋子,周日下午再返回學。在由于飯量大,每次我都要背2個鍋盔。為了方便攜帶,母親用菜刀將鍋盔放在案板上,橫豎交叉,再對角線斜切下,八塊三角形的鍋盔就切好了,然后用蛇皮袋子裝好,以便透氣。

每次回家背饃,村里自家的大大媽媽看見后就開玩笑地說:“又回來背饃啦,看這碎慫娃天天在學校念的書對得起你媽費好多的心血烙的鍋盔不,你碎慫不好好學習不如回家修理地球。”玩笑畢竟是玩笑,但長輩的話語卻始終縈繞在我腦海,激勵著我發奮圖強,刻苦讀書。直到后來考上大學。

時光如水,年華易逝,似水流年淡去我們多少回憶,但卻永遠也抹不去背饃上學的經歷。我的背饃上學經歷,雖是個例,卻稱得上是上世紀七八十年代千百萬同齡人的集體歷史縮影,是一個時代的點滴印痕。現在我已經告別學生時代三十多年了,進入新時代,人們的生活也早已經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令人欣慰的是,現在的學校有了環境優雅、配套設施高檔的學生餐廳,背饃上學的時代也一去不返了,現在住校的貧困學生不僅可以享受到政府兩免一補,而且全體學生還能享受到政府免費提供的營養豐富的蛋奶食品,簡直不能同日而語了,但曾經背饃上學的那段艱辛卻永遠地定格在了我的記憶深處。背饃的日子是艱苦的,背饃上學的同學們平日里一起步行,一起翻溝,一起住校,風里來,雨里去,日里曬,夜里走,雪里行?!案砂謇浯玻瑹崴棠c”“挨凍受累,干饃充饑”“春夏秋冬,陋室追風”。背饃的日子是難忘的,“同學意氣,只爭朝夕”“三更燈火五更雞,風雨無阻”。 在那背饃上學的崢嶸歲月里,我們用自己的努力書寫著青春,用自己的一腔熱血改變命運,但卻永遠值得回味。

作者單位:渭南市華州區北夢萌培訓學校


責任編輯:張 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