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1月17—20日,我有幸參加了漢陰縣黨外干部(延安)專題培訓。在培訓中通過集中學習《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解讀》《黨中央在延安十三年》和在梁家河、抗大紀念館、西北局紀念館、楊家嶺、棗園、寶塔山的現場教學,使我心潮澎湃、受益匪淺。特別是作為一位教育工作者,延安抗大精神至今還讓我思考如何讓延安抗大精神指導新時代教育工作。

通過老師的現場教學,我們知道延安抗大精神,即為崇高理想英勇奮斗的精神,這是毛澤東主席構建的延安精神的主線與靈魂。為了給抗日戰爭造就一大批杰出人才,延安時期,中國共產黨曾先后創辦了20多所院校,其中最有名、辦得最早的兩個學校,一個是中共中央黨校,另一個就是抗大。1938年3月,在抗大成立3周年之際,毛澤東到抗大演講,他給抗大提出了三句話,規定了抗大的教育方針是:堅定正確的政治方向、艱苦奮斗的工作作風和靈活機動的戰略戰術。

堅定正確的政治方向

毛澤東主席多次到抗大講話,反復強調確立堅定正確的政治方向的重要性。而且指出要堅持‘抗日救國”的方向,就要有“三個犧牲”的決心,“第一個決心是要犧牲做官,第二個決心是要犧牲發財,第三個要下一個犧牲自己生命的最后的決心!”抗日戰爭中,抗大培養了十多萬名德才兼備的干部,他們在民族戰爭中,起了重要的骨干作用和先鋒作用,也形成了艱苦奮斗、英勇犧牲的抗大精神。堅定正確的政治方向又是延安精神的靈魂,習近平同志指出,偉大的延安精神滋養了幾代中國共產黨人,始終是凝聚人心、戰勝困難、開拓前進的強大精神力量。我們弘揚延安精神,要把堅定正確的政治方向放在第一位,保持延安時期那么一種忘我精神、那么一股昂揚斗志、那么一種科學精神,為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現“中國夢”不懈奮斗。

教育是國之大計、黨之大計。結合新時代的教育事業,我們要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把立德樹人作為教育的根本任務。作為教育工作者,必須嚴把政治方向,明確為黨育人、為國育才這個首要的教學任務。思政課是落實立德樹人的重要載體,漢陰縣深入學習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在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座談會上的重要講話和《陜西學校“四好”思政課創優行動方案》的通知精神,緊緊圍繞“培養什么人、怎樣培養人、為誰培養人”的根本問題,探索實踐“黨建+思政+德育”的思政課模式。通過強化行政整體推動提效能;“培練評”融合提師資能力;思政與黨建融合武裝富腦;思政與德育融合提育人質量;思政與全學科融合提育人高度;思政教育與日常活動相結合;思政與研學旅行實踐結合;思政與校園文化建設結合的“一體推動、四融合、三結合”模式,不斷增強中小學思政課的思想性、理論性、針對性、實效性。在加強“思政課程”的同時,促進各類課程與思政課融合,打通兩類課程之間的關系,使非思政課與思政課程同向同行,形成互促互進的協同效應,構建“大思政”育人格局,形成強大的育人合力。

艱苦奮斗的工作作風

抗大的艱苦奮斗的工作作風包括“自己動手衣食足”和“勤儉節約傳家寶”兩方面。1939年至1943年,抗日根據地面臨著更大的經濟困難。為了打破敵人的封鎖,從根本上解決生活困難,抗大把生產勞動列入教學計劃之中,使教育與生產結合起來。于是,抗大學員也自力更生,開展了大生產運動,這在古今中外的辦學史上,也是偉大的創舉。抗大的教職學員都牢記毛澤東主席的教導,樹立一個共同的信念:在共產黨與抗大師生面前,一切普通所謂困難都是不存在的,最嚴重的困難也能克服,我們在世界上是無敵的!當時除了衣食住行等方面的困難外,學習、生活方面也有不少困難,需要想方設法去解決。那時候的紙張很緊張,記筆記沒有紙,有的就找出舊線裝書,翻過背面訂成本子記錄;有的則利用看過的書,把筆記寫在書本的空白處。沒有筆,學文化時就用樹枝作筆,大地作紙,在地上練習寫字、做習題。沒有墨水,有的擠桑葚汁代替,有的用鍋灰泡水作墨汁。在日用品奇缺的情況下,用破碗、舊墨水瓶做油燈;燒草木灰過濾堿水代替肥皂洗衣服;……等等。總之,大家找竅門,想辦法,克服生活上的各種困難,磨煉革命意志,培養艱苦奮斗的工作作風。

2020年3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了《關于全面加強新時代大中小學勞動教育的意見》。《意見》指出,勞動教育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制度的重要內容,直接決定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的勞動精神面貌、勞動價值取向和勞動技能水平。勞動教育是新時代黨對教育的新要求,是全面發展教育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作為教育工作者,我們要認真貫徹加強勞動教育的意見,充分理解勞動教育的重要性和緊迫性。通過加強勞動實踐教育引導學生崇尚勞動、尊重勞動、熱愛勞動,培養吃苦耐勞精神、奮斗創造精神,促進學生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漢陰縣各學校堅持勞動教育以戶外、體力勞動為主,著眼于讓學生“動起來”,讓學生走出課堂、走入生活、動手動腦,鍛煉身心、學習技能、體驗生活,增強實踐體驗,提升育人實效。同時各校積極開展“厲行節約,反對浪費”主題教育,引導廣大師生文明用餐,弘揚中華民族勤儉節約的美德。

靈活機動的戰略戰術

抗大的學校性質,決定了其教育方針里的第三個內容:戰略戰術。毛澤東說:“要學點戰略戰術。抗大是軍事學校,要學做一個軍人,學點軍事本領。”當時在戰術訓練方面,正規戰術和游擊戰術都初步有了一些教材和教學基礎,而戰略教學還很薄弱。中央紅軍到達陜北不久,毛澤東就一再要求加強抗大戰略方面的教學,每次談到戰略戰術,要害總是“靈活機動”。他說:“指導一切戰爭,都應當依據敵我情況運用靈活機動的戰略戰術,而在敵強我弱的戰略防御和戰略相持階段對日作戰,更要有高度的靈活性、機動性,才能有效地打擊敵人,消耗敵人。”毛澤東強調:不論是戰略上或戰術上,都要認真研究和按照客觀規律辦事。毛澤東運用唯物辯證法,總結紅軍戰爭經驗,以及結合抗日戰爭實際情況所提出的一系列戰略戰術思想,培育了中國革命戰爭整整一代優秀的指揮員。

雖然現在是和平年代,但是這種按照客觀規律辦事的唯物辯證思想也能借鑒到教育教學工作中。作為教育工作者,我們應該做到因材施教,遵循教育教學規律和學生成長的規律,在教學中根據不同學生的認知水平、學習能力以及自身素質,選擇適合每個學生特點的學習方法來有針對性的教學,發揮學生的長處,彌補學生的不足,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樹立學生學習的信心,從而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在教育扶貧中,漢陰各學校采取的“三個一”幫扶,(一戶一卡,一生一策,一教一幫)就是因材施教的很好運用。

讓我們一起弘揚延安抗大精神,堅定正確的政治方向,做四有好教師。扎根在黨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用愛心和智慧阻斷貧困代際傳遞,點亮萬千鄉村孩子的人生夢想。

作者單位:漢陰縣教育體育和科技局




責任編輯:張 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