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我有幸參加了縣教研室和張勇杰名師工作室共同舉辦的跨區域“聚焦目標設置優化課堂教學”教學觀摩研討活動,與省級教學能手、學科帶頭人培養對象劉波文老師同課異構四年級上冊《麻雀》一課。從拿到課題備課、磨課到最后的展示課,仰取俯拾,收獲頗豐。

學習參照,四次修改打磨

《麻雀》是四年級習作單元的一篇精讀課文,語文要素是“了解作者是怎樣把事情寫清楚的”,雖然全文不足四百字,但事情的起因、經過、結果十分清楚。我在拿到《麻雀》這一課之后,學習了蔣軍晶名家課,也在“學習強國”里搜到了《麻雀》的微課,以及慕課里的錄播課,閱讀了教學參考和《鼎尖教案》。在初期準備的過程中,我圍繞課文的主要情感“母愛”進行備課。第一次試課,我把四年級的課文內容在三年級試講,結果整節課我都忙于指導學生認識生字新詞、讀課文,根本沒有時間進行課文內容分析。第二天,張老師來我們學校視導工作,我就在試過課的三年級完成我之前的備課,張老師在課后給我提的意見是:課時目標不清、內容太多。接下來我又對教學設計進行了調整,確定了我要上的第一課時。

再修改之后我第三次試講第一課時,這次課堂氣氛明顯好于前兩次,內容也按計劃完成,但總感覺課堂欠缺點什么。課后閆校長建議:第一課時太簡單,內容偏少。于是我又反復琢磨,再次修改設計,添加了字理識字和寫字環節。

于是就有了教學設計第四稿。我先以獵狗和麻雀相遇的圖片直接導入新課;再分別出示三組詞語:一組是小麻雀的,一組是獵狗的,一組是老麻雀的;由讀新詞到讀句子,再到整體把握課文內容,抓住課文中的主要角色,很快梳理出課文的主要內容;最后探討學生的感受,從故事中體會到了什么。

認識語文,教后反思提升

這次同課異構教學《麻雀》,備課、修改、展示的整個過程,使我對上好一節語文課有了更深的認識。

明確要求,充分備課。要教好語文課,拿到一篇課文時,首先要抓住整個單元的語文訓練要素,圍繞單元訓練點全方位搜集資料,充分備課;其次明白用本課材料要向學生教什么,分幾課時,依據教學梯度如何劃分課時。一篇課文一般而言兩課時完成,四次磨課讓我意識到:第一課時主要學習生字新詞,讀正確、讀通順課文,整體把握課文內容即可;第二課時聚焦關鍵段落,品讀課文語言特色,體會作者表達的情感,領悟作者的表達方法。一節課預設的內容不能貪多,否則會影響課堂學習效果。

目標取舍,循序漸進。課后研討環節,大家指出我的課堂層次感和梯度性有待調整,我也認識到自己在教學設計中存在的問題,語文教學應該是由字到詞再到句段,而我將“巢”字的寫法穿插在小麻雀的語句之后,將橫撇捺有交點的5個字、帶“左點”“右點”的字穿插在體會“三個角色”把握課文內容之后,擾亂了整節課的順序。課后思考,若當時板書課題——麻雀后,即刻引導學生認識“雀”,在教學“巢里”時就講解“巢”字,或者在田字格直接書寫,問學生這個字書寫該注意哪些方面。后面關于寫字的兩個注意點刪掉,留出更多的時間引導學生讀課文,分析故事的起因、經過、結果會更流暢,教學目標會更集中。

關注學情,以學定教。經常聽有經驗的教師說備課要考慮學生的學習能力,以學定教。這次試講中,我借用三年級學生試上《麻雀》,學生課文讀得結巴,思維水平不到位,導致課堂無法順利推進。展示課那天我對學情基礎評估不到位,課堂不能靈活刪減教學環節,一味按自己的設計推進,如引導孩子發現“左點”和“右點”的書寫區別,對學生書寫基礎考慮不周,引導不到位,浪費了較多時間,效果還不佳。

自主學習,提升素養。“腹有詩書氣自華”,如今要想給學生一碗水,教師需是一條河,甚至是江海。不論是語文基礎知識、文學、文化素養,還是教學技能都需要教師沉下身子學習修煉。如一手漂亮的粉筆字,嫻熟的多媒體操控運用,語文知識、文學素養等。

學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邊教邊學,邊學邊思。正如于漪老師所說:一輩子做老師,一輩子學做老師。今后我要認認真真讀書,踏踏實實學教書。

責任編輯:楊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