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型背景下民辦本科院校科研發展的困境及策略
作者:吳麗娟 席 瑩 張秋霞 牛舒婧 趙旭國
發布時間:2021-03-09 11:33:15 來源:陜西教育(高教)
[摘 要]本文分析了近三年的中國民辦本科院校及獨立學院科研競爭力評價研究報告,探討轉型背景下民辦本科院校科研發展的困境及成因,提出推動民辦本科院校科研發展的策略:集中學校優勢資源,搭建高層次科研平臺;外部引進與內部培養相結合,增加科研帶頭人;構建二級管理機制,關注科研績效考核;優勢學科交叉融合,促進成果產出及轉化;營造良好科研氛圍,提高教師科研投入度;完善激勵保障機制,促進科研跨越式發展,以期為民辦本科院校科研發展提供數據支持,進而促進院校科學研究工作實現跨越式發展。
[關鍵詞]轉型 民辦本科院校 科學研究 策略
基金項目:西安歐亞學院校級科研項目“民辦高校應用型科研實施策略研究”(項目編號:2019XJSK31)。
2015年10月,教育部、國家發展改革委、財政部在《關于引導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應用型轉變的指導意見》中提出:“推動轉型發展高校把辦學思路真正轉到服務地方經濟社會發展上來,轉到產教融合校企合作上來,轉到培養應用型技術技能型人才上來,轉到增強學生就業創業能力上來,全面提高學校服務區域經濟社會發展和創新驅動發展的能力。”這一指導意見為民辦本科院校指明了發展方向,也對民辦本科院校的科研轉型提出了新要求。如何快速準確地調整科研工作重點,對應用型轉變提供強有力的支撐,是需要我們認真思考的問題。近年來,雖然民辦高校和獨立學院的科研工作已有顯著提升,但與公辦院校相比,整體科研實力仍十分薄弱。
民辦本科院校科研發展的困境
1.學科建設受制約,缺少高層次科研平臺
民辦院校建設前期,普遍更關注生存及本科教學質量的提升,資源投入多聚焦于學校建設。學校有限的資源制約了學科建設發展,也制約了優勢資源及自身特色的凝練,直接導致大多數民辦院校科研平臺建設較薄弱,缺少省級及以上高層次科研平臺。因此,與同區域內公辦綜合性高校以同樣的標準同臺競爭申報省級及以上平臺,這對于民辦高校來說,是一個極大的挑戰。以陜西(高校)哲學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為例,建設基本要求中對資金、場地、學科建設、科研團隊、科研成果等五個方面都有明確的規定,且要求基于省級重點學科,這些均極大地限制了民辦院校的申報積極性(詳見表一)。
數據來源:陜西省教育廳印發的《陜西(高校)哲學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管理辦法》
2.高層次科研成果產出不足
根據王一濤、高飛、湯建民等人關于中國民辦本科院校及獨立學院科研競爭力評價研究報告得知,在學術論文方面,以民辦院校為第一署名單位的論文大多為普通期刊,SCI、CSSCI、CSCD三個數據庫中的年發文總量不超10篇;在科研課題總數方面,省部級及以上的高層次科研項目較少,只有極少數學校獲得。大多數教師在研究方向和研究領域沒有確定性,沒有循序漸進的研究,很難累積形成高層次的科研成果。
3.缺少科研帶頭人,科研團隊發展受到局限
科研帶頭人可為科研團隊引領方向、帶來共享資源,能帶動團隊全面發展。在一定程度上,從科研團隊中的高職稱人員及博士人才占比就能看出科研團隊的整體科研能力。當前,大部分民辦本科院校的教師以年輕教師和退休返聘教師居多;學歷多為碩士,博士較少;專職教師中絕大多數為助教和講師,缺乏高職稱的科研帶頭人,對組建結構合理的科研團隊造成了障礙。
此外,民辦本科高校人才流動較大,科研團隊在建設過程中可能存在頻繁更換核心成員和團隊負責人的現象。高水平博士或副教授以上教師,大多把民辦院校當成跳板,無法成為推動學校科研發展的中堅力量。缺乏科研帶頭人、人才流動性大,致使民辦院校無法組建能持續發力的科研團隊。
4.教師科研投入度不足
2019年9月,課題組對西安民辦本科高校463名教學及科研人員進行了問卷調查,調查內容包含科研工作量、科研績效、科研發展、科研成果、科研激勵、學術活動等方面。
調查發現,將近60%的教師每天在科研上花費的時間小于1個小時;對于目前科研工作面臨的困擾,59.96%的教師認為教學工作任務較重,會將更多關注投于教學工作中;而從個人科研發展的制約因素來看,45.02%的教師認為由于沒有帶頭人領路,個人經驗不足,難以支撐科研能力快速發展。
5.二級管理機制不健全
大部分高校現行的管理架構是“校—院”二級管理架構。學校科研處或科技處作為校級科研管理部門,負責全校整體科研發展規劃及科研管理制度制訂。二級分院的科研管理機構大多由學院分管科研的副院長、科研秘書及各科研中心主任組成,負責分院日常科研相關事務。雖然二級科研管理架構一直存在,但分院的管理人員大多是身兼數職,致使科研管理工作常常處于被動應付的狀態,缺乏積極主動性。在科研過程管理方面,學院沒有結合實際制訂適合自身發展的科研管理制度,缺乏過程管理,無有效的監管機制,長期處于校級管理部門直接面向全體教師的狀態,缺少二級分院管理的有效環節,降低了科研管理的效率。
推動民辦本科院校科研發展的策略
1.關注學科建設,集中優勢資源搭建高層次科研平臺
科研平臺是學科發展和培育的重要載體和核心力量,也是體現學校學術意志、貫徹大學管理理念的有效組織形式,可引導科研方向,為學科交叉和學術交流提供條件,是高校研究人員的歸屬地,能為高校提升科研創新能力和辦學水平提供重要的支撐和保障。
關注學科建設,搭建科研平臺是支撐創新活動的優先選擇,也是實現科研工作跨越式發展的戰略舉措。民辦本科院校應把服務地方經濟建設作為基本導向,整合優勢學科和優秀師資,形成學校特色專業群和團隊。學校要改變以往單打獨斗的現狀,凝聚力量,依托校級科研平臺申報高層次科研項目,產出高水平科研成果,逐步培育能服務地方經濟發展的省級科研平臺。學校可基于平臺吸引、培育、激勵人才,實現平臺培育人才、人才推動平臺建設的良好循環。
2.外部引進與內部培養相結合,增加科研帶頭人
民辦本科院校無論是在師資力量還是整體科研水平方面均較為薄弱,如何在短時間內提高學校整體科研水平?最有效的措施是外部人才引進與內部骨干培養相結合。一是有計劃、有步驟地引進科研經驗豐富、符合學校專業發展領域及方向需求,且認同學校辦學理念的科研帶頭人;二是總結分析學校近幾年的科研成果、科研項目等相關數據,重點培養對科研有熱情、愿付出的骨干教師,鼓勵他們提升自身學歷、外出培訓訪學、參加國內外高水平學術活動和會議等,使其成為科研中堅力量。依托科研帶頭人的高層次科研項目,邀請國內外知名專家、學者來校講學和交流,分享與項目相關的最新研究方向和科研成果,以此帶動青年教師理論和實踐水平的迅速提升。同時,學校還可激勵科研帶頭人啟動科研項目,通過項目申報、研究和結題,展開團隊合作及協同創新,使得青年教師快速成長,從圍觀者切換為參與者,開拓學術成長空間,形成“傳、幫、帶”的良好景象。
3.構建二級管理機制,關注科研績效考核
二級學院作為校級科研管理部門和全體教師之間溝通的橋梁和紐帶,構建二級科研管理機制有利于調整二級學院與學校之間管理重復的問題,方便校級管理部門統籌分配二級學院所需資源,提升科研管理效率,將管理的主體從校級科研管理部門轉移至二級學院。校級管理部門不再直接面對全體教師,僅負責校級科研整體規劃,推動和監督二級學院的科研管理工作。二級學院可結合實際情況分解科研績效至各科研團隊、教研室或教師個人,以支持學院和學校科研目標的完成。
執行二級科研管理機制后,二級學院在科研管理方面有絕對的管理自由權,每個學院可以根據學院自身發展需要,因地制宜地制訂適合分院教師的科研績效考核指標,將其加入教師的科研工作評定中,以引起教師對科研工作的重視,使其不斷提升科研能力,豐富科研水平。學校要對科研業績突出的教師進行獎勵,以激發每位教師參與科研的積極性,促使科研管理工作穩步前進。
4.優勢學科交叉融合,促進成果產出及轉化
一是積極借助國家政策,緊跟地方行業和區域發展需求,通過資源共享和優勢互補等方法,加強與地方政府、企業和其他高校的協作,發揮協同創新的優勢,提升社會服務水平,為產業和區域經濟發展提供有效支撐,促進科研成果的產出及轉化。二是打破學科界限,促進學科交叉融合,培育高層次科研項目,并依托項目推進科研成果的轉化及應用,更好地服務區域經濟發展,提升學校科研影響力,凸顯學科特色與優勢。
5.營造良好的科研氛圍,提高教師科研投入度
營造良好的科研氛圍是民辦高校向應用型科研轉型發展的有力抓手,是提升科研實力的基礎。學校應充分發揮科研工作在培養骨干人才、凝結創新成果、培育重點學科等方面的積極作用,構建有助于教師實現自我價值、積累創新研究的運行機制和寬松、開放、和諧的創新文化環境,鼓勵校內各部門積極開展各級各類學術交流活動。同時,學校還可選派骨干教師參與國內外科研專項培訓,提倡各科研團隊將科研資源及渠道共享,營造濃厚的科學研究氛圍,以提升全體教師參與科研的積極性、主動性和投入度。
6.完善激勵保障機制,促進科研跨越式發展
科研制度是科研工作的有效保障機制,學校應結合民辦院校自身特性,不斷完善科研管理制度和科研獎勵制度,制訂各種操作性強的制度和措施。一是在項目申報、立項、中期和結項過程中完善制度,加強過程管理,提高項目的申報率、立項率、按時結項率和減少項目中止率;二是建立和完善科研激勵與保障機制,加大對高層次項目、高水平科研成果的獎勵力度。完善的激勵保障機制可讓教師積極主動地參與科學研究活動,快速提升自身科研能力,同時,也能推動學校科學研究工作實現跨越式發展。
結 語
科研工作是一個長期復雜的積累過程。對于民辦院校來說,應根據學校的實際情況積極優化條件,逐步建設一支強有力的科研隊伍,為提高學校的整體辦學水平作出貢獻。
參考文獻:
[1]教育部,國家發展改革委,財政部.關于引導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應用型轉變的指導意見[EB/OL].http://www.moe.gov.cn/srcsite/A03/moe_1892/moe_630/201511/t20151113_218942.html.
[2]王一濤,高飛,邱昆樹,王磊.2017年中國民辦本科高校及獨立學院科研競爭力評價研究報告[J].浙江樹人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2018,18(1):28-32+46.
[3]湯建民.2019中國民辦本科院校及獨立學院科研競爭力評價研究報告[J].高教發展與評估,2020,36(1):47-52+91.
[4]湯建民.2018中國民辦本科院校及獨立學院科研競爭力評價研究報告[J].高教發展與評估,2019,35(1):24-28.
[5]蔣方園.民辦高校二級學院科研管理、改革與實踐[J].湖北農機化,2019(1):25-26.
[6]楊莉.淺議轉型發展背景下民辦本科高校的科研轉型[J].中共樂山市委黨校學報,2018,20(5):108-112.
[7]褚鵬,賈少博,章磊,劉勇.國家科技政策轉變形勢下民辦高校科研工作跨越發展研究[J].云南科技管理,2019,32(3):1-3.
[8]司馬玉洲,劉碩.新建本科院校向應用型科研轉型的方向與路徑[J].中國多媒體與網絡教學學報(上旬刊),2019(9):70-71.
[9]李霞.應用型本科高校科研工作的轉型[J].中外企業家,2016(16):225-226.
作者單位:西安歐亞學院科研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