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隱性知識的大學創業教育探討
作者:李亞利
發布時間:2021-03-09 11:20:34 來源:陜西教育(高教)
[摘 要]本文從教育目標、教育手段、教育師資三個角度入手,分析了基于隱性知識的大學創業教育現存問題。圍繞設置科學化教育目標、構建多元化教育模式、建設高質量教育隊伍三個方面,重點提出了基于隱性知識的大學創業教育策略。
[關鍵詞]隱性知識 學生人才 創業教育
社會競爭的愈演愈烈,大學生創業教育必須緊抓大學生能力培養這一關鍵環節,而隱性知識的轉移是提升大學生創業能力的有效途徑,基于隱性知識可進一步完善大學生創業教育體系,培養滿足新時代發展要求、具有創新創業精神的復合型人才。同時,在“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社會浪潮之下,創業教育已成為了各大院校的實踐重點與發展方向。據此,我們有必要對基于隱性知識的大學創業教育進行討論探究,旨在為大學創業教育的質量提升提供理論支撐。
基于隱性知識的大學創業教育現存問題
所謂“隱性知識”,即不以書面文字、圖標公式等直觀表述形式為載體的知識類型。從本質上講,隱性知識既是一種理解力,也是一種執行力,其服務于人的實踐活動,推動人完成領會意圖、把握經驗、提取要素、控制理智等一系列的隱性行為。將隱性知識概念融入到大學創業教育領域當中,也可將隱性知識看作是大學生在獲得教育、參與實踐等活動中形成的非明確理論的內在素養,如創業精神、創新意識、創業經驗等。現階段,基于隱性知識的大學創業教育主要存在以下困境問題。
第一,大學創業教育資源體系方面的問題。大學創業教育負面問題產生的最根本原因,就是教育體系尚未完善。現階段多數學校在學生創業體系的設置上存在籠統性和模糊性的問題,不能根據具體情況構建出科學的教育體系,相關人員開展的創業教育實踐也就趨于混亂,進而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包括隱性知識在內的綜合創業知識的滲透質量。第二,大學創業教育手段方面的問題。受到傳統教育觀念的影響,大學創業教育人員更傾向于對學生進行單向化、統一化的知識傳輸,而并未重視激發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學生將長期處在機械記憶、低效學習的被動狀態中,僅能了解淺層化的理論內容,無法實現隱性知識的深入挖掘,學生的創業實踐能力難以得到強化。第三,各個院校在開展基于隱性知識的創業教育時,在獲取隱性知識和傳遞隱性知識方面還存在路徑受限和相對落后等問題。第四,大學創業教育師資方面的問題。目前,多數大學教師直接由優秀學生人才轉型完成,并未真實接觸或經歷過校園以外的創業或就業過程。教師的知識能力與教育視野很容易被限定在相關教材當中,缺乏與社會現實、市場動態的有效銜接,不利于學生創業素養的當代化發展。
基于隱性知識的大學創業教育可行策略
1.完善基于隱性知識的高校創業教育資源體系
(1)合理分配教學體系資源
隱性知識與大學創業教育的結合,需要教研人員從教學體系出發進行初步完善。針對不同的學習階段,教研人員應分配與學生學習相適應的教學資源。大一階段應注重配置創業啟蒙教育的相關教學資源。大二階段應注重配置創業基礎知識方面的資源,使學生能夠對創業有完整的概念。大三階段應注重配置與學生職業規劃相關的教學資源,并設置各種創業實踐活動。大四階段則要求教研人員配置好教學平臺資源,使學生能夠真正地參與到創業實踐中。在上述不同階段隱性知識的教學資源配置的支持下,高校的創業教育將朝著科學的目標邁進。
(2)科學完善教學體系層次
為了實現大學創業教育學生受益的最大化,學校還應結合不同學生群體的具體特點與發展需求,做好教育資源、教育手段的合理配置,以進一步完善教學體系層次。具體可將學生分為“創業啟蒙與發展”“創業預啟動”“創業成熟與實施”三個層次,并提供針對性的資源和手段支持。對于處在“創業啟蒙與發展”階段的學生,應將相關院系、學生會及團委等學校部門作為教育主體,帶領全體學生進行就業、經濟、勵志、人際關系等方面基礎課程的知識學習,并引導學生參與創業講座、創業論壇和體驗活動。對于處在“創業預啟動”階段的學生,應將創業指導中心、創業專任教師、企業兼職教師、大賽組委會等組織及人員作為教育主體,對保有創業興趣或經過選拔的學生進行三創課程教學,并鼓勵學生積極參加創業大賽、興趣小組及模擬活動。對于處在“創業成熟與實施”階段的學生,應將創業指導中心、社會教育機構及相關企業單位作為教育主體,帶領學生共同分析典型創業案例,輔助學生深入市場環境、企業環境進行實踐或實習,推動大學生創業活動不斷進展。
2.構建基于隱性知識的多元化大學創業教育模式
(1)健全三創結合的教育結構
所謂三創結合,即創新、創意與創業的有機結合。其中,創新傾向于文化和意識,創意傾向于知識和技能,創業傾向于人格和能力,這三個元素各有特點又相互交叉,并共同服務于創業人才的實踐活動。學校及相關人員在構建大學創業教育模式時,應將創新教育與創意教育融入到創業教育當中。例如,可開發出三創結合的課程體系:首先,將科學創意、藝術創作、創意與發明工程等科目納入到創意類課程當中;其次,將發明與專利檢索、高科技專利工程、研發項目管理、創新與產業發展等科目納入到創新類課程當中;最后,將創業計劃、創業營銷、人力資源管理、市場分析、中小企業管理等科目納入到創業類課程當中。基于此,將三創結合的課程體系與工程、人文、科學等專業課程體系結合起來,即可為學生制定出全面化的學習計劃,為學生的綜合素養發展打下知識基礎。
(2)基于SECI模型搭建隱性知識應用的創客空間
在當前我國高度重視基于隱性知識開展創業教育的時代背景下,各個高校積極踐行這一理念,開始逐步構建創客空間。而在不斷的實踐過程中,針對隱性知識學習已經形成了學習規律方面的科學模型,即SECI,在該模型下進一步優化創客空間是提升高校創業教育質量的關鍵,能夠為隱性知識的有效轉移提供可靠媒介。
圖1 基于隱性知識轉移的創客空間模型
基于隱性知識的創業教育,其最終目的就是實現對隱性知識的轉移,即對隱性知識的積累和創造。高校在創建和完善創客空間模型時,應參照圖1,針對啟蒙平臺、教學平臺、信息平臺以及實踐平臺進行細節構建與調整,具體應遵從以下步驟。
一是啟蒙平臺構建與完善。在該平臺模塊的支持下,學生能夠對相關的隱性知識內容進行觀察、獲取,并進一步實現應用,從而能夠初步實現將理論隱性知識向創業隱性知識的理念轉化。創客空間的搭建人員應注重創造兼容并蓄的背景環境,具體可從師徒傳授制以及完善人才培養機制方面優化隱性知識學習和應用氛圍。
二是教學平臺構建與完善。教學平臺主要指向教學功能,基于此,創客空間的搭建人員應盡量完善教學平臺內容,使其涵蓋教學文本、教學圖片以及教學語言等多方面信息,并在可視化教育器材的支持下實現對隱性知識的顯性轉化,從而更加易于學生理解。在教學平臺中,教研人員應納入案例教學法、實訓教學法以及講座研討法等教育手段,為教師高效開展教學提供支持。
三是信息平臺構建與完善。信息平臺主要扮演的是“信息中轉站”的角色,能夠對校內外的隱性知識進行搜集和處理,具體包括語言、數字以及數字符號等資料,能夠最終轉化成顯性知識系統。且信息平臺能夠實現高效的信息交互,并且能夠將知識進行轉移升級,提高知識系統的規范性。各個高校在具體執行信息平臺的構建工作時,應善于創新校企合作模式和創業信息交流機制以豐富信息平臺內容。
四是創業平臺構建與完善。在創客空間中,最為關鍵的平臺為創業平臺。該平臺需要對各種隱性知識進行匯總,并對其進行顯性轉化,使其能夠真正地服務于實踐。通過創業實踐平臺,教師可以檢驗學生對隱性知識的掌握和利用程度,學生也可以在該平臺將自身的創意轉變為現實。基于此,各個高校應注重改善創業環境,幫助學生實現隱性知識的內化,提升隱性知識為創業實踐服務的水平。
3.拓寬基于隱性知識的創業教育知識獲取和傳遞路徑
對于學習者而言,隱性知識更加側重自身經驗。結合當前我國大學生普遍缺乏創業及行業經驗的大背景,在進行基于隱性知識的創業教育時需要順應知識經濟和互聯網的發展趨勢,采用現代化手段彌補學生自身經驗的不足。作為高校,在開展基于隱性知識的創業教育工作時,可成立現代化隱性知識與創業創新教育科研小組,注重知識獲取與傳遞,不同地區、不同企業以及不同高校間的相關經驗都可以進行及時與深入的分享。各個高校應善于對新媒體手段進行應用,對先進的創業經驗進行搜集并集合成互聯網資源,供學生學習與研討。此外,結合國外先進國家的隱性知識創業教育經驗,國內高校應積極搭建隱性知識共享與創業實踐學習溝通互聯網平臺,搭建校友創業者聯合會以及天使投資基金會等,為高校基于隱性知識開展創業教育提供全方位支持。在上述措施下,各個高校應始終秉持創業創新教育理念,在獲取和傳遞隱性知識時,也要注重對創新知識與創新經驗進行傳播,使學生能夠真正地領會和重組經驗,真正在創業實踐中實現隱性知識的外顯和共享。
4.建設基于隱性知識的高質量創業教育隊伍
面對當前大學教師人員普遍重理論而輕實踐的能力問題,學校應積極采取“走出去”與“引進來”相結合的培養戰略。第一,在“走出去”方面,學校應與企業單位、社會組織、區域創業中心達成合作,定期選派現有教育人員深入到真實的工作環境當中,為人員提供接觸創業市場、感受經濟動態、學習企業實務的機會與平臺,進而促進教育人員行業意識與創業知識的更新和補充;第二,在“引進來”方面,學校應通過外聘或邀請的方式,將企業單位、研究機構等校外領域的優秀創業人才、優秀管理人才引入到教育活動當中,從而進一步彌補傳統教師在實踐經驗、創業素養等方面的缺陷,為學生提供更加真實化、靈活化的教育支持。
結 語
總而言之,面對當前嚴峻的就業形勢與競爭激烈的創業環境,學校必須要全面強化創業教育的實施質量,致力于培養大學生成為綜合型、應用型的優秀創業人才。在開展創業教育的過程當中,學校及相關人員應明確教育目標、創新教育手段,將顯性知識與隱性知識全面納入到教育范疇當中,切實強化大學生的三創能力,為其創業發展指明方向。
參考文獻:
[1]石慶慶.隱性知識對高校創業教育的影響研究[J].文化創新比較研究,2018(23):130-131.
[2]郭燕.革命歷史檔案對高校思政課教育創新實踐[J].山西檔案,2019(2):130-131.
[3]楊蕾,王秀彥.基于知識管理的大學生創業教育質量提升策略研究[J].中國大學教學,2016(2):69-73.
[4]劉蘊.基于隱性知識的大學創業教育研究[J].經貿實踐,2016(2):307-308.
[5]武闖.古代書院制度文化德育思想研究[J].山西檔案,2019(2):180-181.
[6]胡洪力.基于創業隱性知識轉移視角的浙江工商大學創客空間建設策略研究[J].人才培養與教學改革-浙江工商大學教學改革論文集,2016(00):235-239.
[7]吳勇鋒.史料學視角下高校思政課實踐教學研究[J].山西檔案,2019(2):46-47.
作者單位:西安明德理工學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