步入高質量發展階段的基礎教育新格局
作者:張力
發布時間:2021-03-09 10:36:58 來源:陜西教育報刊社
《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確定“十四五”時期教育事業的主要目標是“建設高質量教育體系”,強調“堅持教育公益性原則,深化教育改革,促進教育公平,推動義務教育均衡發展和城鄉一體化,完善普惠性學前教育和特殊教育、專門教育保障機制,鼓勵高中階段學校多樣化發展”,對步入高質量發展階段的基礎教育新格局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1世紀將開啟第三個十年,在當今世界正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我國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的形勢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和“十三五”規劃即將收官,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審議通過《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以下簡稱《建議》),確定“十四五”時期教育事業的主要目標是“建設高質量教育體系”,強調“堅持教育公益性原則,深化教育改革,促進教育公平,推動義務教育均衡發展和城鄉一體化,完善普惠性學前教育和特殊教育、專門教育保障機制,鼓勵高中階段學校多樣化發展”,對步入高質量發展階段的基礎教育新格局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總體上看,有以下三個特點。
堅持教育公益性原則,深化教育改革,促進教育公平,是“十四五”時期建設高質量教育體系、形成基礎教育新格局的重要指針
基礎教育是國民教育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包括學前教育、九年義務教育和普通高中教育,主要面向3歲至將滿18歲的未成年人,是提高全體國民素質、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增強民族凝聚力創新力的關鍵階段。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發展教育,在深化教育改革、促進教育公平、努力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方面作出了一系列重大決策,推動基礎教育事業取得顯著成就。根據黨的十九大的戰略部署,黨中央、國務院先后印發《關于學前教育深化改革規范發展的若干意見》《中國教育現代化2035》《關于新時代推進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的指導意見》《關于深化教育教學改革全面提高義務教育質量的意見》,對新時代基礎教育改革發展作出系統設計,2019年國務院召開全國基礎教育工作會議進一步貫徹落實,充分體現了黨和國家對基礎教育事業的高度重視。
“十四五”時期,經濟社會建設步入高質量發展階段,根據《建議》關于建設高質量教育體系的新部署,按照健全“幼有所育、學有所教”等方面國家基本公共服務制度體系的總要求,形成基礎教育新格局,就要堅持教育公益性原則,深化教育改革,促進教育公平。其中,堅持教育公益性原則,統領基礎教育事業全局;深化教育改革,要全面實施、綜合兼顧;促進教育公平,重點是保障權利公平、機會公平、規則公平。總的來看,就是在確保基本公共教育服務沿著普惠性、保基本、均等化、可持續方向有效供給的基礎上,重點推進公共教育服務提供方式創新,適應和引導人民群眾多層次多樣化需求,探索公共教育服務提供主體多元化、提供方式多樣化,秉持“努力讓每個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質量的教育”的重要理念,夯實基礎教育,為織就密實的民生保障網提供有效支撐。
推動義務教育均衡發展和城鄉一體化,是“十四五”時期建設高質量教育體系、形成基礎教育新格局的基礎工程
政府依法辦好義務教育階段所有公辦學校,既是義務教育的強制、免費、普惠的法定屬性,也是億萬人民群眾的現實愿望。從1986年義務教育立法到2006年修法,相當一段時期義務教育發展不夠均衡。世紀之交我國基本普及義務教育后,均衡發展開啟新局面,從黨的十七大到十九大及多次中央全會,都對促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提出明確要求,黨的十九大更是將“推動城鄉義務教育一體化發展”提到新的政策高度。2019年,全國小學學齡人口入學率99.94%,初中階段毛入學率102.6%,九年義務教育鞏固率94.8%,義務教育普及狀況穩居世界中上收入國家水平。同年,義務教育基本均衡督導評估認定縣達2767個,已完成了超過95%的2020年預期目標。按照國家脫貧攻堅計劃,2020年已經實現全國農村貧困人口義務教育有保障目標。當前城鄉和區域義務教育發展差距逐漸縮小,中西部和農村教育明顯加強,農村學生營養改善計劃深入實施,進城務工人員隨遷子女和留守兒童受教育權利得到了更好保障。
義務教育具有顯著的基本公共服務特征,受到國家立法和公共財政的全面保障,列入“十三五”規劃基本公共服務清單。“十四五”時期,《建議》把義務教育均衡發展和城鄉一體化并列往前推,意味著有條件的地方可先試先行,在城鄉一體化上取得實質性進展,其他地區扎實推進均衡發展乃至優質均衡發展。推動義務教育均衡發展和城鄉一體化,依據義務教育法,必須確保國務院和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負起實施主體責任,合理配置公共教育資源,改善薄弱學校辦學條件,縮小校際辦學條件差距,繼續保障農村地區、民族地區以及經濟困難家庭和殘疾適齡兒童按規定接受義務教育。許多地區在省域內全面鞏固義務教育公辦校標準化建設,在縣域內強化公辦校零擇校、擇校到非營利民辦校、公辦校和民辦校同招等制度,多點劃片遏制學區房熱炒現象,標本兼治實施城鄉公辦校校長教師剛性輪崗交流制度。有條件的地區正在從縣域拓展到市域,并推廣九年一貫對口招生、九年一貫制學校。今后實施的關鍵還在于各級黨政領導和教育行政部門統一對中央決策的認識,進而在學校、學生和家長、社會各界等方面取得更大共識,確保全體適齡人口都能夠接受公平而有質量的義務教育。
完善普惠性學前教育和特殊教育、專門教育保障機制,鼓勵高中階段學校多樣化發展,是“十四五”時期建設高質量教育體系、形成基礎教育新格局的關鍵措施
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長,關系社會和諧穩定,關系民族和國家未來。以九年義務教育為基石,學前教育、特殊教育、專門教育、高中階段中的普通高中教育,構成了“十四五”時期基礎教育新格局的重要框架,成為建設高質量教育體系的關鍵措施,也是基礎教育領域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堅持系統觀念,著力固根基、揚優勢、補短板、強弱項的必然要求。黨的十八大以來,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集中統一領導下,在各級黨委政府、教育系統和社會各界的共同努力下,學前教育普惠健康發展,特殊教育穩步實施,專門教育受到更高重視,普通高中多樣化發展正在探索試驗,為未來五年基礎教育新格局創造了有利條件。
“十四五”時期,《建議》要求完善普惠性學前教育保障機制,重點是強化各級地方政府在普惠性學前教育制度建設和資源供給方面的主責,推行中西部農村“一村一園(或一站點)”策略,重視幫扶困難兒童。在確保公辦園、民辦園依法運作的同時,鼓勵支持街道、村集體、有實力的國有企事業單位、普通高校等舉辦公辦園,為員工和居民的子女提供入園便利,也向社會提供普惠性服務。學前教育普惠健康發展,還必須遵循幼兒身心發展規律,實施科學保育保教,摒棄“小學化”傾向,完善法律法規,健全治理體系,阻遏部分民辦園過度逐利現象。
特殊教育是基本公共教育服務制度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2020年全國要基本實現市(地)和30萬人口以上、殘疾兒童較多的縣(市)都有一所特殊教育學校。“十四五”時期,按照《建議》完善特殊教育保障機制的要求,各級政府將依法保障單設的特殊教育學校運作,同時落實好其他中小學幼兒園接收殘疾兒童工作,全面推進融合教育,促進醫教結合,確保2030年全國殘疾兒童享有從義務教育到高中階段的12年免費教育(已納入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中國國別方案),有條件的地區可走得更快些。
專門教育是對有嚴重不良行為的未成年人進行教育矯治的重要保護處分措施,是國家教育體系的組成部分。近年來少數地區校園欺凌、青少年沉迷網絡、未成年人嚴重暴力行為等問題,引起未成年人及家庭擔憂和社會廣泛關注。中辦、國辦2016年發布《關于進一步深化預防青少年違法犯罪工作的意見》,2019年發布《關于加強專門學校建設和專門教育工作的意見》,明確了政策基點,也為十三屆全國人大常委會2019—2020年兩次會議審議《預防未成年人犯罪法修訂草案》提供了重要依據。《建議》首次在中央全會文件層面要求完善專門教育保障機制,將明確政府主責,把專門學校建設納入經濟社會發展規劃,與健全學校、家庭、社會協同育人機制相結合,充分體現了黨中央對所有未成年人的關愛。
高中階段教育在人力資源開發中是承上啟下的樞紐,學校多樣化發展以往在普通高中推進,《建議》要求“鼓勵高中階段學校多樣化發展”,將“多樣化發展”拓展到中職學校,在我國即將普及高中階段教育的形勢下意義重大。2019年全國高中階段毛入學率達到89.5%,隨著越來越多青少年進入普通高中和中職學校學習,《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國家教育事業發展“十三五”規劃》均提出推動普通高中多樣化發展的舉措。從《中國教育現代化2035》的部署看,即使普通高中升學目的明確,學生的學習水平、意愿和條件也會變動,高中階段教育越是普及,普通高中越有必要關注學生需求分化,探索綜合高中、特色高中、普職融合課等多種模式,促進學校特色發展,為學生提供更多選擇機會。在這方面,許多發達國家的成熟做法可以借鑒。當前中職學校不僅面向應屆初中畢業生,也為往屆初中生、農民工、退役軍人、個體戶、專業戶等提供注冊就讀機會,今后還應重點健全相關保障制度,結合落實《建議》關于“深化職普融通、產教融合、校企合作”的舉措,在高中階段職普融通層面開辟多樣化發展的新路。
(國家教育咨詢委員會秘書長、教育部教育發展研究中心原主任 張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