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強學校文化建設 提升優質教育
作者:王鵬喜
發布時間:2021-03-09 10:26:58 來源:陜西教育報刊社
“文化”這個詞的內涵與外延非常豐富,解釋者眾,涵蓋面廣。就其本義來講,甲骨文的“文”,指的是花紋(人身上的紋身),也有人解釋紋了身的人叫文,也就是部落首領,主持祭祀的人,即指有地位有修養有代表的人;甲骨文的“化”,說的是變動(兩個小人轉動),也有人解釋兩個人一個人左倒立,一個人右正站就是化,即出生時倒著的生物人,培養成正站著的社會人就是化。就“學校文化”而言,那我更傾向于“學校文化”之“文化”的核心應該是文治教化。例如“凡武之興,為不服也,文化不改,然后加誅”(《說苑·指武》),“文化內輯,武功外悠”(《補亡詩·由儀》),“修文化而服遐荒,耀武威而平九有”(《賀鶴鳴化枯樹再生表》),“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周易》)等,其中的“文化”就是此意,更何況教育的本源就是培養具有優秀文化素養的人,就是用優秀的“文”來要求培養規范大家,也即文治教化。
《道德經》中“太上,下不知有之。其次,親而譽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從學校管理的角度來說,大家認為學校的管理可以分為校長(人)管校、制度管校、文化立校三個層次,但在現在的學校教育中,三種管理不是隔離開來的三個層面,而是依存交織的關系。最高層次的立校之“文化”在目前來說只是一種較為遙遠的理想層面,但在當前的學校教育之中比重越來越大;管校之“制度”如果科學合理,執行到位,久而久之則制度于無形,那制度也就是文化了;管校之“校長”如果“文”的素養深厚,“化”的能力超強,那自然也更是一種文化了,也即“太上,下不知有之”。
學校文化建設重在“文”,重在“化”,而不是只停留在學校“環境”的營造上,也無所謂“隱性”文化與“顯性”文化之區別,而是要用優秀的標準來治理學校,用優質的資源與高效的方式來教化,從而培養全面發展的人。所以我從人文文化、育人文化、環境文化等方面談談加強學校文化建設,提升優質教育。
以人為本 加強學校“人文文化”建設
教育的主體對象是“人”,即通過教師把一個個“自然”的學生,教育成“社會”優秀之人,培養成“國家”有用之人,“以人為主體,尊重人的價值,關心人的利益”。所以學校文化建設首要的是學校人文文化建設,也就是加強教師隊伍人文文化建設,立德樹人,加強素質教育,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
一、加強教師隊伍“人文文化”建設,首先重在“文”,要讓教師“文”起來。
在社會價值趨向上要真正地讓教師職業“光輝”起來,在人生價值趨向上要真正地讓更多人有著“長大后我就成了你”的美好憧憬。通過制度保障教師的權益,真真切切地把教師當做一個人來看,尊重教師的價值,關心教師的利益。讓教師選擇教育工作的目的不是為解“柴米油鹽”之困,不再為師道尊嚴被侵犯而擔憂,讓教師能夠全身心投入教學工作,使更多的優秀人才從事教育工作,使更多的教育工作者將教育職業作為自己人生中最崇高的理想事業!
二、加強教師隊伍“人文文化”建設,其次重在“化”,“化”而使之成為“文”。
通過各級各層各個方面對教師進行培養錘煉,樹立標桿,相互影響,相互帶動,多維輻射,由一而二,由二而三,由三而“化”成“文”。
第一是師德文化建設。這是教師文化建設的基石,師德一敗,大廈即傾;師德一壞,何談育人。因此師德文化建設必須慎而重之,實而有效,必須要觸動人的靈魂,讓人感到強烈的震撼,形成剛正之“三觀”。從而成為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仁愛之心的新時代教師,從而成為學生錘煉品格、奉獻祖國的引路人……
第二是教師專業文化建設。這是教師文化建設的關鍵,教師專業如果形不成文化,那只能是教死知識的教書匠而已,與信息化時代的教育完全不匹配,很難培養出新時代所需要的人才。現在的“三級三類骨干體系”建設就是教師專業文化建設很好的抓手,但“坊”“站”“室”還遠遠沒有起到應有的作用。如果教師專業“化”而成“文”,那將名師云集,用扎實學識,做學生學習知識、創新思維的引路人。
第三是教師言行文化建設。這是教師文化建設的直觀體現,前二者大都是由后者來表達具化的。因此教師的語言行為也應該為“文”而能“化”,既是表率,又能教化,無論課堂課外,無論校內校外,均應言為人師,身正為范,教師自然而然就會成為學生心中的偶像,成為學生眼中的“男神”“女神”,如此潛移默化,正所謂文化育人之魅力所在。
立德樹人 加強學校“育人文化”建設
學校人文文化是屬于學校文化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更是學校文化建設的主力軍,因此就要思謀怎樣才能充分利用學校人文文化來進一步加強學校文化建設,其主要任務是學校育人文化的建設。
一、學校“育人文化”建設,是學校教育“思想文化”的建設,也即學校的理念建設,校訓建設,校風、教風、學風建設等。
第一是需要結合當前教育的時代特點和本校的實際教育教學特點,完善相關育人文化,并進一步進行分析提煉拔高,推動學校的教育教學,使學生的文化基礎、自主發展、社會參與等核心素養得到全面發展。
第二是結合本校的實際教育教學特點進一步解讀具化相關育人文化,并在教育教學中貫徹落實,確確實實做到理論與實踐相結合,頂層設計與一線工作相統一。有利于學校的育人文化在具體而微的解讀基礎上,在教育教學中體現與加強,使得學校的文化氛圍就更加濃厚。
二、學校“育人文化”建設,本質上是學校教育“制度文化”的建設。
學校制度也是一種文化,是學校教育思想文化的落實體現,因此學校制度文化的建設非常重要。
第一是各種制度的制定,必須要符合國家教育方針與相關政策法規,必須要在學校“思想文化”的統領下制定,必須要充分體現比如“激勵鼓勵、容錯糾錯、能上能下”等有利于學校教育教學發展機制,必須要科學合理便于實施……
第二是各種制度的執行,必須要有專人負責職責分明,必須要有過程督查,必須要有考核評比等等,才能有效地保障制度的推進。
第三是各種制度的修改完善,每一個制度執行之后,都要進行總結反思,然后進一步地研究改進,所謂“世易時移,變法宜矣”。
潤物無聲 加強學校“環境文化”建設
大家平時所講的學校文化建設,很容易被理解為學校環境文化建設,可見學校環境文化建設對學校文化起著潤物于無聲的作用。
一、學校環境文化的建設要與學校人文文化、育人文化相統一。
學校環境文化、人文文化、育人文化和諧統一,好的學校環境文化有利于學生提高修養和素質、有利于教師敬崗愛業,有利于各項學校文化相得益彰、相互促進,建設和諧的校園文化和和諧的師生關系,促進學校、學生共同提升和發展。
二、學校環境文化建設一定要最大限度地體現其“文”,體現其“化”的價值。
環境文化建設要把其教育的功能發揮到極致,充分體現其以“文”教、以“化”育。如此則學校一室一廊兼有情,一園一路兼有意,一草一木都在教,一物一語都在育,確實春風化雨,桃李滿園。
此外,學校文化建設還包括教育教學督導文化,教育教學研究文化,信息文化,安保文化,餐飲文化,禮儀文化,家校文化等等,如果我們都從文化的層面來謀劃、研討、推進各項工作,那學校一定是一個充滿文化、充滿激情、充滿理想的學校,那教育一定是優質化、現代化的教育。
作者單位:綏德中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