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校德育能否按計劃、有目的、有步驟地實施,需要良好的德育環境。優化德育環境,對學校德育工作的開展至關重要。古人云:“人之性如水,量之圓則圓,量之方則方;澄之則澄而清,動之則流而濁。”由此可知,環境是影響人生、塑造人生的重要因素。當今學校擔當著培養新時代追夢人的重任,不容置疑,德育要放在首位,創建優良的德育環境是當務之急,勢在必行。


一、全員優化,造就德育教育的整體力量。

教師是德育教育的直接實施者,是進行德育教育的群體力量。教師作為學生心目中的偶像而被學生崇拜,教師的思想素質、文化素質、行為素質對學生有直接的影響,一言一行、一舉一動都對學生有潛移默化的作用。因此,德育教育環境的優化,首先必須對教師隊伍實行全員優化。教師的天職是培養人,更何況我們培養的是社會主義事業的合格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教師要“忠誠于黨的教育事業”,樹立起新時代教師職業的光榮感、使命感,以《新時代教師行為十項準則》和《中小學教師職業道德規范》為標準嚴格要求自己,規范教育教學行為,牢固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和教育觀、學生觀及教師觀,牢固樹立“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堅持“兩個維護”,以優良的思想政治素質影響和引領學生,志存高遠、愛崗敬業,不忘教書育人初心,牢記立德樹人使命,自覺履行教書育人的神圣職責,做到“四個相統一”,嚴謹治學,為人師表,精心育人,牢固樹立“以學生為本”的理念,全面實施素質教育,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爭做“四有好老師”,做學生的“四個引路人”,為教育事業鞠躬盡瘁、奮斗終身。其次,行政隊伍實行全員優化。行政隊伍是學校的管理者,在教書育人方面要以身作則、率先垂范,能顧全大局、甘于奉獻,起到良好的帶頭作用,并積極創設良好的輿論氛圍。再次,后勤隊伍也要全員優化。后勤人員雖然不直接參與教育,卻因其工作環境的特殊性而潛移默化地對學生產生影響,通過創造的教育教學條件和提供的教育教學環境而對教師和學生產生直接的影響,因此后勤人員也應要求堅守崗位,盡職盡責,在平凡的崗位上做出不平凡的業績,從而起到環境育人和服務育人的作用。學校這三種人員只是分工不同,但都能通過自己的言行舉止與崗位職責對學生產生影響,都有教育學生的職責。因此,只有全員優化,才能實現學校的教書育人,管理育人,服務育人,環境育人。

二、全學科優化,形成德育教育的系統網絡。

課堂教學是德育教育的主要陣地,除日常的習慣養成教育外,只有優化全部學科的課堂教學,才能整合德育教育的力量。因為學校德育的任務和內容是多方面的,學生的思想品質是在各種教育活動中形成、發展和體現的。

首先,目標管理要優化。校領導要樹立德育為首,五育并舉的全面育人的觀念,把德育教育的目標滲透到教育教學管理之中。

其次,各學科教學要進行德育的系列優化,這是德育教育的具體體現。每科教學要按不同年級的年齡特點、按知識水平和理解能力的高低、按道德認識、道德情感、道德行為的不同水準,由淺入深、由低層次到高層次、由感性到理性逐步加強和提高,形成系統的學科教學實施德育教育的標準和依據。根據德育教育的目標,參照德育教育的序列,結合學科教材教法的特點,從學生的實際出發,挖掘教材和德育因素,找準德育滲透點,優化課堂結構,使之從教材的內容到教學的過程能自然地、有效地對學生進行德育教育,做到潤物無聲。

第三,對日常行為和各類活動進行德育教育滲透的過程優化。通過加強養成教育,對學生的日常行為以監督去規范、以評價去引導,達到對學生進行德育教育的效果。學校的各類活動都是具有特定意義的,我們可以從中挖掘德育因素,擴大德育內涵,從而起到活動育人的作用。

三、全方位優化,形成德育環境的合力。

德育的特點告訴我們,德育教育的影響必須具有一致性的要求,這就使我們必須按照培養目標的統一性要求做到:①在學校內,學校領導、班主任、各科教師、全校職工都要目標一致,互相配合,形成教育的“合力”。②學校、社會、家庭各方面的教育影響,也要統一,學校是專門的教育機構,在教育中起主導作用,學校要主動與社會、家庭取得聯系,密切配合,協調一致地教育學生。要達到上述目的,社會環境、學校環境、家庭環境必須達到和諧統一。

學校環境,是學生學習的主要環境。學校環境的優化,直接影響學校德育教育實施的結果。優化學校環境,除全員優化外,還必須對校園的自然環境進行綠化、美化、凈化,讓學生處于一個良好的自然環境之中,這本身也是一種教育和熏陶。

家庭環境,是學生生活的主要環境。家庭環境的優劣,對學生的健康成長有重要影響,學校在德育要求上是統一的整體,對每個學生的要求都是一致的,而家庭卻造就教育對象的不同個性。學校要主動聯合家長、教育家長,讓家長一起參與到實現學校德育教育目標的行列中來。

社會環境,是一個紛繁復雜的世界。各種復雜的社會因素都直接影響人的思想和行為。從微觀的社會環境來看,同學、鄰里、親戚、朋友對人的思想和行為發生直接影響。同時網絡的普及使得各種信息良莠不齊,特別是一些信息與學校德育內容相悖,往往在校“養兵千日”,一接觸社會就“潰兵一時”。因此,需要在全社會營造良好的輿論氛圍,優化社會環境,使德育教育能進行得更深入、更有效。

德育工作“成之艱難毀之易”,既離不開良好的德育環境,又離不開各方面的共同努力,更離不開身負重任的教育同仁們知難而進、砥礪前行。德育教育是立體化、系統化的,是長期性的,這就需要學校主動作為、聯合家庭、引導社會共同努力,方有望取得預期效果,共育復興中華民族的接班人。

作者單位: 陜西省神木市第四小學

責任編輯:張 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