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日,西北農林科技大學水利與建筑工程學院(以下簡稱“學院”)紅色家書品讀志愿服務隊成員開展的第四期“紅色家書分享會”吸引了許多學生。

為進一步拓展“四史”學習渠道,豐富學習形式,學院黨委開展“品家書”“游百館”“講故事”等系列活動,不斷推動“四史”學習教育走深、走心、走實。

品家書:在學思踐悟中堅定理想信念

“我最親愛的孩子啊!母親不用千言萬語來教育你,就用實際行動來教育你……”聽著輔導員張雯璐飽含深情的朗誦,抗日英雄趙一曼《希望你不要忘記你的母親是為國而犧牲的》的家書,讓現場的學生們紅了眼圈。

紅色家書是最真實的黨史,也是最鮮活的教材。學院充分挖掘紅色家書的時代內涵和教育功能,開展“讀紅色家書、悟家國情懷”系列活動,通過舉辦家書分享會、誦讀會、情景表演等,以圖文、音頻、視頻等形式,展示一封封充滿親情、激情與愛情的家書。為提高實效,學院還成立紅色家書品讀志愿服務隊,專門負責相關活動的文字處理、視頻制作、宣傳推廣等工作。

2020年以來,學院已錄制《生是為中國,死是為中國,一切聽之而已》《不論學工學農,只要好好干都有出路》等體現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誦讀視頻30余個,線上瀏覽量近2萬人次,編輯整理近8萬字的《品讀紅色家書》大學生愛國主義教育讀物。學院已形成輔導員帶頭、樣板支部全員參與、學生黨員積極響應、廣大學生自發誦讀的良好局面。

“于家書里學習‘四史’,于歷史中堅定方向。”2006班學生黃志鴻說,“我們要珍惜今天來之不易的幸福生活,在新的長征路上,向革命先輩學習,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不懈奮斗。”

游百館:在知行合一中錘煉意志品質

“走進延安革命紀念館,首先映入眼簾的是雕塑……這尊雕塑體現了政黨、領袖與群眾的密切關系,體現了毛澤東思想是全黨的指導思想,也體現了自力更生、艱苦奮斗的延安精神是奪取勝利的力量源泉。”這是去年4月學院水力學研究生黨支部成員張一清帶領大家“云游”延安革命紀念館時的講解。

為了使“四史”學習教育活動打破空間限制,學院開展“行走的課堂——游百館、訪四史”大學生返鄉社會實踐活動,鼓勵學生利用假期走進家鄉周圍的紅色紀念館,借助視頻和社交媒體平臺,通過直播、錄微視頻等方式對紅色場館開展講解。

理論讀懂弄通了,再把它講出滋味來,是一門技術活。一次次館內試講,不僅是學習的過程,更是對心靈的洗禮。張一清說:“為了短短6分鐘的講解,我收集學習了5萬余字的資料,對延安精神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更堅定了馬克思主義信仰。”

自2020年至今,學院30余名學生、8個黨團支部和10余個社會實踐隊伍分別線上走訪和線下調研了延安革命紀念館、遼沈戰役紀念館等40余個紅色文化場館。家在吉林省通化市的2019級本科生趙卓說,因疫情防控需要,寒假一直居家。團支部政治理論學習以“云參觀紀念館”的形式踏尋紅色遺跡,形式新穎、接受度高,極大豐富了大家的居家生活。

講故事:在見行見效中弘揚偉大精神

“天邊不如身邊,道理不如故事”,為增強“四史”學習的吸引力和參與性,學院圍繞“愛國力行,青春發聲”主題,從講好西農故事、水利故事、疫情故事三個不同視角,結合微黨團課和主題演講,充分融合聽、說、讀、寫、唱、畫、演的表現方式,將抓好“四史”學習常態化。

目前,學院已編印16萬字的《聽前輩崢嶸故事,做新時代追夢人》文集并向全院師生贈送,講述《九八抗洪精神》《踏黃河跡、尋大禹志》等7個水利故事,推送《李儀祉:歷史治水名人》《沙玉清:泥沙淘盡玉始清》等文章,邀請學生分享抗疫故事,并在全校范圍內舉辦“青春告白祖國故事分享會”,吸引了眾多學生觀看。

看到一名學生分享自己用所學專業知識為當地設計高標準農田方案的故事時,一直困惑于如何將強農興農落到實處的農業工程專業研究生高龑十分震撼:“原來學習服務無處不在,這位同學給我們做出了榜樣。”

“‘品家書、游百館、講故事’系列活動改變了單一的‘你講我聽’的學習教育模式,極大地激發了師生參與熱情,學習教育效果明顯。”李筱英表示,學院將繼續做好“四史”學習教育,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


責任編輯:張 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