援藏情
作者:任康元
發布時間:2021-03-08 16:34:24 來源:陜西教育報刊社
2019年7月,陜西省20位援藏教師帶著囑托和使命,來到雪域高原。一年多來,我們與缺氧和低壓較量,與最強烈的陽光對話,克服孤獨與寂寞,戮力前行。如今,我們的身體和情感已深深融進這片土地,西藏已然成為我們的第二故鄉。
◆ 西藏的慢生活 ◆
拉薩是西藏自治區首府,是藏傳佛教圣地,這里民俗風情獨特、宗教色彩濃厚,我們的援藏歲月就是在這里度過的。
拉薩海拔3650米,被譽為日光城,景色優美、空氣清新,但氧氣少、氣壓低,初上高原會使人心跳加速、頭痛胸悶,即便正常走路,心率也會達到每分鐘110次,血氧飽和度只有83%左右,這在內地大概屬于呼吸衰竭的表現,因此必須慢行慢走,盡可能降低氧耗。
在西藏,我的鍛煉方式以散步為主,雖然在校園里隨時可見踢足球、跳鍋莊的學生以及打籃球的藏族老師,但這些高強度的運動屬于他們,我是不能涉及。我帶課的班級在四樓,上到三樓時就開始氣喘。有一次我踩著鈴聲去上課,站在講臺上竟力不從心,講不出話來,之后,我都會提前五分鐘趕到教室門口,先平緩一下氣息。
西藏的生活節奏慢,周圍的一切好像被摁下了慢行鍵。在內地,你可以像駿馬一樣奔跑,但在西藏,你只能像牦牛一樣“慢”步,這是大自然給予高原的節奏。行走在拉薩街道,隨處可以感受到這種慢生活,在馬路邊可以看到坐在長椅上愜意地曬著太陽的人們,甜茶館從早到晚都有絡繹不絕的顧客喝茶聊天,人們似乎沒有時間的概念。午后的陽光很肆意地照在周圍的山上、操場上,也映襯出高原的荒涼與滄桑。晚上約幾個好友,走出校外,可以走得很隨性,不用顧忌時間,邊走邊聊,聊天上的、地上的、大人的、小孩的。西藏沒有內地的喧囂,讓人感受到的只有那份久違的靜謐和恬淡,西安到西藏三個多小時的航空距離,仿佛穿越了時空。
◆ “不準帶病工作” ◆
西藏的天氣與西安完全不同,喜怒無常,像一匹沒有被馴服的烈馬,冬季干旱多大風,夏季多夜雨,多雷暴,多冰雹,白天很少下雨,一旦下雨便說下就下,雨勢浩大,讓人來不及躲避。西藏是中國陽光最充足的地方,陰天很少,全年光照強、紫外線強,夏季時拉薩中午氣溫可達30度,給人一種盛夏的感覺,但太陽落山后氣溫下降得很快,深夜可降至零度。有句話說西藏“一年雖四季,全年備寒裝”,藏袍最適合這種氣候,中午陽光強烈時,脫去一只袖可調節體溫,日落后再裹緊藏袍。在這里,帽子和墨鏡隨身必備,強烈的光線是高原人眼睛患白內障和臉上泛高原紅的主要原因。
適應了西藏的節奏和氣候,還要適應西藏的飲食和氣壓,對我而言,飲食比氣候更難適應。酥油茶、糌粑是西藏的美食,但這美食我一直無福消受,剛進藏好奇地吃過幾次后就引起了腹瀉,而且持續了近兩個月,盡管我立即改變飲食,自己學著開灶做飯,但也一直未見好轉,直到住院治療才得以痊愈,之后我吸取以往的教訓,堅持自己做飯,避開藏餐,身體才漸漸恢復正常。
西藏的氣壓低,只有西安的三分之二,從西安帶來的有包裝袋的食品,到高原后都會脹袋,表現在身體上就是肚子脹,沒有食欲,沒有饑餓感。在拉薩,開水的沸點只有80多度,煮面條、煮餃子、蒸饅頭都必須要用高壓鍋,不過這可是技術活,沒有很多次的失敗是做不來的,援藏把我們都鍛煉成了廚藝高手。
西藏是眼睛的天堂,身體的地獄。西藏有藍天白云、雪山河谷、神山圣湖以及五彩的經幡,在這里你能看到遠古洪荒的自然景色,能領略閃爍粼粼的日月星光。當你飽餐視覺盛宴的同時,必須始終保持著對高原的敬畏,因為高原帶來的頭疼、心慌、氣短、失眠等會不期而至。感冒在西安是小病,但在高原上就會引發肺水腫、腦水腫,甚至奪去生命。西藏自然環境我們無法改變,只能去適應,這就需要平時要保持良好心態,適應這里的生活,多休息,多喝水,避免感冒,每天吸氧。針對西藏的特殊情況,陜西省援藏總隊給每位隊員提出了“五不準”要求,其中有一條是“不準帶病工作”,這是從血的教訓中總結出來的。
◆ 和藏族師生在一起輕松自然 ◆
在西藏,人們“會說話就會唱歌,會走路就會跳舞”,人人能歌善舞,說唱就唱,說跳就跳,用不著準備,也無需化妝。每逢節日、婚嫁喜慶之際,大家圍成圓圈載歌載舞,歌聲嘹亮穿透力強,舞群和著歌曲沿圈跳動。唱歌跳舞成了他們的一種愛好和天性,也表達出他們熱情豪放的民族性格。
學校的藏族老師們都是他們同齡人中的佼佼者,他們大多小學畢業后就到內地上學,直到大學畢業,他們受內地文化影響較大,思想開放先進,教學水平高,工作責任心強,教學效果好。漢族老師約占學校老師總數的三分之一,大都來自西北和西南各省區,他們懷揣教育報國志,自愿投身邊疆建設。藏漢老師和諧相處、關系融洽,有些已結合為藏漢民族家庭。
藏族學生性格直率,感情外露,他們身上有著藏文化、宗教及風俗習慣特有的痕跡,他們喜歡群體活動,不愿意自我表現,喜歡群舞合唱,不喜歡獨舞獨唱,男女生之間沒有明顯界限,大家都能以誠相待、有話直說,沒有拐彎抹角。學生們學習很刻苦,清晨我經常會被遍布校園的學生們的晨讀聲吵醒,放學后學校各棟樓里都會有學生背誦或學習的身影。學生們離家近兩千公里,一年回家一次(學校沒有暑假),他們學會了堅強和獨立。周末或節假日,學生們會自發地在宿舍樓下或操場上挑起鍋莊舞,人會越來越多,舞圈會越跳越大,學生和老師們都會隨時加入,跳舞時大家很投入,臉上充滿自信和喜悅。
他們的性格和他們的舞蹈一樣豪邁奔放,他們待人真誠,豁達大度,重義輕利,和他們在一起你會感到輕松自然,煩惱和憂愁都會煙消云散。
◆ 在這里最大的敵人是自己 ◆
進藏之初突然發現時間寬裕了許多,上午九點半上班,下午六點半下班,中午休息三個半小時,每天有大量的時間可供自己支配,以前非常向往的空閑時間,在這里卻成了煎熬。這里和西安有一個半小時的時差,夏季時晚上九點多天還亮著。在西藏最難排解的是寂寞和孤獨,援藏后,父母遠離幾千里,妻子女兒不在身邊,給家人打電話是晚上過得最快的時間。冬天氣溫很低,房間沒有暖氣,漫漫寒夜,灌上熱水壺,常常難以入睡。很多個晚上獨自在操場上漫步,看高原繁星滿空,很多個夜晚走進學生宿舍,和學生們聊牧區的趣事和生活。
西藏的生活簡單而孤獨,有時間重新打量自己的人生和內心,感受回味這片神秘的高原和文化。在這里你必須用理智的頭腦去直面寂寥的歲月,否則,你就會被寂寞吞食。在這里最大的敵人是自己,戰勝了自己,也就戰勝了一切。
◆ 援藏情 ◆
“改變藏區面貌,根本要靠教育”,西藏有今天的發展,教育功不可沒,這中間也包含有教育援藏者的付出,援藏教師來自全國各地,帶來了內地先進的教育理念,春風化雨般滋潤著藏區孩子們的心田。一茬接著一茬干,久久為功,才有今天的改變。這充分體現了社會主義制度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優越性。
在西藏更能理解家國情懷,能切身感受到東西部的差距和西藏處在領土斗爭和反分裂斗爭的最前沿,看到了那么多子弟兵和援藏干部為國家固疆守邊,通過援藏我讀懂了“奉獻”。
援藏是一種緣分,更是一份責任。一次援藏行,一生西藏情,援藏經歷猶如一朵盛開的格桑花,必將永遠鐫刻在我的心靈深處。雪域高原獨特的生活,將是我終身受用的精神財富,也必將沉淀為一種特有的情懷和眷戀。援藏能讓人更加堅毅、更加堅定,如此艱苦的環境都能走過來,以后再大的困難應該都不是事。
慢慢地,我開始享受這里的雪山河谷、經幡湖泊、冬日暖陽和直率真誠的師生。慢慢地,我喜歡上了這里,這可能就是高原情結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