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愿藍”,為青春添一抹亮色
作者:劉芊羽 實習生 王靜宜
發布時間:2021-03-04 08:54:09 來源:陜西日報
銅川市印臺區青年志愿者協會的志愿者們開心合影。 記者 劉芊羽攝
2月中旬開始,各高校陸續通知了開學返校時間。寒假期間,有不少大學生過得很有意義。
在銅川市印臺區,人們總能見到一群身穿藍色馬甲、胸前佩戴團徽的青年人,他們是來自印臺區青年志愿者協會的“00后”大學生志愿者們。
這群忙碌的“藍馬甲”不辭勞苦、默默奉獻,通過志愿活動幫助人、感動人、發展人,用青春的光和熱,牢牢構筑了疫情防控的堅強堡壘,成為城市中一道亮麗的風景線。
讓關愛溫暖回家的路
2021年春運時間過半,雖然客運量有所降低,但在銅川市北關汽車站內,志愿者們耐心服務的身影、溫馨周到的提示,讓他們成為值得信賴的“志愿藍”。
“一摸口袋二摸包,三找柜臺四求助,五找志愿者六尋找,七還不見八補票。”這是西安外國語大學大一學生徐凱文在春運期間總結出的“找票口訣”。
與往年春運中提供的志愿服務不同,今年青年志愿者協會按照“服務大局,因需而動”的原則,線上崗前培訓,線下合理設置服務崗位,規范做好安全防護。
徐凱文聯合有經驗的志愿者們,用最便于記憶的文字總結出“三不在”“四主動”“五手消”的防疫口訣。“不在站內吃東西,不在站內卸口罩,不在站內亂走動。”“主動上崗前出示健康碼,主動保持服務安全距離,主動更換臟久差的口罩,主動協助老弱病殘孕婦。”“提行李后要手消,候車服務要手消,喝水休息要手消,卸戴口罩要手消,穿解馬甲要手消。” 這些簡單易記的口訣,讓所有志愿者學會防護、做好防護,用文明有禮、規范熱情的服務傳遞愛心、傳播文明,弘揚青春正能量。
今年是徐凱文連續第三年服務春運。在今年上崗的39名青年志愿者中,還有很多他的“熟面孔”。“我在2015年加入青年志愿者協會,已經連續4年參加服務春運的志愿者活動了,我們希望在做好疫情防控的同時使春運服務更有溫度、更有質感,詮釋志愿服務精神,為群眾歡度春節貢獻青春力量。” 長安大學大二學生蔡晨曦說。
在云課堂助力易地扶貧搬遷
“麒麒,這兩天在學習上還有什么困難嗎?”2月22日9時,西安理工大學大三學生王婉婷在微信上主動詢問起二年級小學生龐嘉麒的學習情況。
1月25日到2月5日,王婉婷等70余名大學生志愿者為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金山水岸小區內居住的50余名小學生開展“七彩假期”云課堂,進行每天一小時的一對一線上課業輔導。
雖然活動只有短短的10天,但志愿者和孩子們的感情還在延續,如果雙方愿意,這種學習上的結對幫扶可以持續發展。
“姐姐我想你了,咱倆擁抱一下吧。”王婉婷和龐嘉麒隔著屏幕做出擁抱的動作,仿佛已經緊緊地擁抱在一起。
不少志愿者都對記者表示,學生的求知欲特別強,家長也非常配合,這有助于志愿者挑戰自我,豐富人生經歷。在志愿服務中大家都不斷地學習成長,感受著志愿服務對象帶給自己的溫暖。
“小朋友們,你們看這個像不像光頭強用的電鋸?其實這個是消防救援時使用的機動鏈鋸……”1月27日14時,王安福、王忠安兩兄弟通過網絡直播,觀看了銅川市消防志愿服務隊帶來的消防知識安全主題課。原來,青年志愿者協會每天下午還會在線上舉辦疫情防控、網絡安全、手工制作等主題課程,充實孩子們的寒假生活。
“我不識字,多虧了這些大學生志愿者們用心給孩子們輔導作業,我再也不用為娃學習的事犯愁了。”王安福的父親王銀山告訴記者,他希望孩子們長大成才后也做青年志愿者,給予他人無私的幫助。
幫老年人注冊健康碼
在疫情防控常態化的今天,無碼可謂寸步難行。而生活在印臺區的1200余名老年人,在46名志愿者935個小時公益時長的協助下,解決了“為碼所困”的難題。
“爺爺好,您注冊陜西健康碼了嗎?沒有的話,我們可以幫您注冊。”在公交站、超市門口、廣場、公園等地,身穿藍馬甲的志愿者們幫助過往的老年人注冊陜西健康碼,普及疫情防控知識。此外,志愿者們還準備了口罩,為口罩不合格和未佩戴口罩的老年人分發新口罩。
“沒有不配合的老人,只有不負責的我們,幫助爺爺奶奶走過數字鴻溝,讓他們也享受互聯網帶來的便捷。”陜西師范大學大二學生朱文斌表示,中老年人是新冠病毒的易感人群,但是他們大多不熟悉手機的使用、不會注冊健康碼,這就對疫情流調工作造成困難,幫助他們注冊健康碼,不僅便利了他們的生活,更是為疫情防控作出貢獻。
此外,青年志愿者協會還進行了網絡直播,為志愿服務插上互聯網的翅膀,協助更多市民注冊陜西健康碼,號召更多人加入助老隊伍。“那個喜歡看《熊出沒》的10歲小孩子也可以幫助別人了,我既開心又驕傲。”西安工程大學大二學生路穎帶著弟弟路旭鑫一同參加志愿活動,幾天過去后,這名業務熟練、熱情服務的小朋友有一天甚至協助75名老人注冊健康碼,成為當日的“注冊王”。
“這些娃娃可有愛心啦,給我們老年人幫大忙啦,以后去哪兒都方便了。”不少老年人都為這些志愿者們弘揚志愿精神、勇擔時代使命的辛勤付出點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