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古詩詞教學的整合策略
作者:常秋梅 李文慧
發布時間:2021-03-03 16:19:59 來源:陜西教育報刊社
本文系陜西省學科帶頭人培養對象專項課題《小學古詩詞教學策略的研究》成果,課題批準號:XDKT6144。
中華民族歷史悠久,文化底蘊光輝燦爛,古詩詞篇目便是歷史長河中積淀下的瑰寶。部編版小學語文教材大量增加傳統文化篇目,整個小學階段共選用優秀古詩文124篇,占所有選篇的30%?;诖俗兓瑐鹘y的線性推進式古詩詞教學顯然已經不適用于當代教材安排,教師應全面把握教材編寫特點,跳出文本進行橫向整合延伸,在教學中更有效地引導學生吸收傳統文化的養分,培養學生學習古詩詞的興趣。
結合古詩詞特點及新課標中強調語文教學要遵循的“雙線并行”原則,現對古詩詞教學的整合策略淺顯地總結如下:
整合策略一:以作家為主線
把作家作為一個切入點,整合同一詩人的同一風格或不同風格作品進行整合教學,可以潛移默化地將作品的背景全面導入,帶領學生在充分接觸背景的前提下品味古詩,既完成了古詩詞教學任務,又豐滿了詩人的形象,而不是單薄地停留在文字層面“就此詩學此詩”,真正達到了“學古詩、知詩人”的目的。這里以詩人李白為例。李白是一位浪漫主義詩人,他的詩歌豪邁雄放,充滿了豐富奇特的想象和浪漫主義色彩。通過對李白的詩歌進行歸類、整合,學生可以從不同方面具體感受到李白詩歌中的浪漫色彩?!帮w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與“白發三千丈,緣愁似個長”的整合就可以讓學生一方面感受到夸張數字的魅力,另一方面又可徜徉文字的世界。這種整合,有助于學生在畫面中將知識框架化、認知豐富化,是學生知詩人、明詩意、悟詩情的有效途徑。
整合策略二:以人文主題為主線
古詩詞的主題各不相同,表達的思想感情就有所不同。送別詩表達對友人的依依不舍或情深意長的勉勵;詠史詩揭露統治者的昏庸腐朽或抒發昔勝今衰的抑郁情懷;山水詩贊物、贊春、描繪祖國山川美景;行旅詩則敘述漂泊之人的艱辛和寂寞……將同一主題的古詩詞進行整合教學,有利于引導學生發現古詩詞“意象”的奧秘,從縱向的角度挖掘古詩詞內在深意。例如,教學《詠柳》這首古詩,我們首先能想到的是中國古代詩歌中柳樹的象征意義,把“折柳送別”這樣一種古人表達情感的文化行為常識植入教學環節,既能增長學生的古代文化知識,又能激發學生學習、探究古詩的興趣。所以,在教學《詠柳》時,可以將《送元二使安西》等含有“柳”這個意象并屬于送別詩的詩歌整合教學,以“柳”為依托,先帶領學生認識柳,再帶領學生走進其他古詩領略“柳”,從一棵柳的情意拓展到一片柳的文化,進而實現全面了解“柳”在古代文學中的不同意蘊的教學目標。再如,教學《曉出凈慈寺送林子方》這首詩歌時,就可以圍繞 “荷花”“蓮葉”這一意象整合《江南》《池上》,搭建以課文為“跳板”的引導學生發揮想象、主動學習的路徑,以期把教材用活,把文本教透。
整合策略三:以語文要素為主線
古詩詞不僅展現了古代文人墨客豐富的情感活動,也濃縮了他們語言文字運用的智慧與技巧。因此,針對語文要素進行整合教學,學生便可以更直接地感受古詩詞語言的魅力,提高對古詩詞語言的敏感度和鑒賞力。就《詠柳》而言,我們推敲后發現這首詩歌中不只有“主題”可以作為整合點,圍繞“語文要素”也可以尋找出新的整合文本,構建新的整合網格,達成新的教學目標。例如,部編版二年級下冊“語文園地八”的“日積月累”中的《夜書所見》,“月黑見漁燈,孤光一點螢”這一句用到了比喻的修辭手法,將“漁燈”比作“螢”。這個語用教學點便可與《詠柳》中“二月春風似剪刀”進行整合教學,通過揣摩品讀、對比欣賞,學生便可深入體會詩歌中比喻修辭手法的運用可謂精湛。課堂教學結束時,還可機動設計一些拓展深化練習,鏈接幾首運用比喻修辭手法的古詩,或者讓學生模仿詩人運用比喻描寫一處景物,抑或發出繼續研讀此類古詩的倡議,確保有限的時間內學生學習效果最大化。
除此之外,我們還可以依據古詩的格律特點、誦讀風格、感情基調等作為突破口來進行整合教學??傊?,教師在古詩詞教學中必須始終秉承大語文觀理念,不局限于教材、教參,不局限于習慣、套路,認真研讀古詩,尋找整合切入口,營造一個以教材為基礎、立體呈現的、較為開放的學習框架,讓學生在豐厚的積累中不斷提高鑒賞能力,加深積淀,強化自身的認知能力與感悟能力,這也正是傳統古詩詞文化傳承所需要的。
作者單位 陜西省榆林高新區教研室 榆林高新區第八小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