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而有效,“動”而有得
——小學數學綜合實踐活動課題研究
作者:賀亞芳
發布時間:2021-03-03 16:12:18 來源:陜西教育報刊社
數學綜合實踐活動課以學生學習和生活密切相關的各類現實性、綜合性、實踐性問題為載體,以研究性、操作性為主要學習方式,為學生提供了廣闊的實踐平臺,使學生能夠從中積累數學活動經驗,增強應用意識和創新意識。本文對學校數學課題組開展的關于實踐活動課的研究與探索進行了總結。
一、挖掘生活素材,豐富實踐活動內容
數學來源于生活,生活化的素材為學生的實踐活動提供了重要的基礎保障?;顒又校覀兏鶕W生的認知、年齡特點,打破了時間、空間的限制,結合教材內容適時適地地開展了具有科學性、思考性和可操作性的主題活動,有效落實了課程教學目標。以“年、月、日”教學為例,我們如果想以24時計時法為基礎開展實踐活動,可以將“合理安排作息時間”作為活動主題,要求學生根據自己的一日生活實際情況,制訂一天的學習、運動、娛樂作息時間表,做到勞逸結合。作息時間表制訂后,家長應配合學校做好監督工作,在執行的過程中,如發現有不合理的地方應靈活調整。在整個活動過程中,學生應用、鞏固計時法相關知識的同時,能夠發現和改正自己的一些不良作息習慣。在評比階段,一幅幅圖文并茂、風格各異的稚嫩作品,既反映了學生的應用意識和創新能力,又反映了學生的美感。在梳理單元知識要點,開展“做時間小主人”為主題的系列活動時,我們組織學生觀看了《時間小故事》《探秘年月日》等視頻,讓他們制作了年歷、月歷,手繪了數學時間小報,促使他們在做中玩、玩中思、思中悟、悟中學。在“小腳丫去旅游”主題活動中,我們讓學生以自己喜聞樂見的研學活動為主題,綜合運用所學知識解決游玩中租車(船)、購買門票、購買食品等問題,多角度、全方位地認識了生活中的數學,激發了學生熱愛數學、樂學數學的興趣。
二、開發主題活動,豐富實踐活動形式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睂τ谀切┛菰锓ξ兜臄祵W知識,我們采取了靈活多樣的活動形式,為學生營造了積極的實踐學習氛圍,極大地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學生在低段已經學習了《平面圖形的認識》,但他們對圖形的特征還是難以理解。為此,我們組織開展了“比比誰的圖案最美麗”和“多變的七巧板”等實踐操作活動,讓學生在實踐中理解這些問題。通過實踐操作,不僅使學生進一步熟悉了平面圖形的特征,樹立了空間觀念,增強了動手操作能力,還激發了學生在圖形品味數學、探索數學的積極性。學完《位置與方向》和《比例》之后,我們還組織開展了“小小設計師”“我們的校園”等主題實踐活動?;顒又?,學生將數與代數、圖形與空間、統計與概率等相關知識有機地結合在了一起,有的學生繪制了旅行路線圖,有的學生繪制了校園平面圖,有的學生設計了理想中的家園,學生一個個興趣盎然,全身心地投入其中,樂在其中。這些主題新穎、形式多樣的實踐活動,不僅培養了學生的探索能力,還培養了學生的創新能力,學生從中感受到了數學知識的強大作用,以及數學學習方法的多樣性。在這些實踐活動中,學生充分地感受了生活之美,數學之美。
三、拓展問題情境,夯實實踐活動基礎
數學問題能夠促進學生數學思維的發展,引人入勝的數學教學情境對培養學生的數學思維有很大的作用。在數學教學過程中,我們應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以及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提出問題。例如,怎樣打電話更省錢、出租車的學問、壓歲錢怎樣花、購房中的數學、自行車中的數學等,讓學生從常見的生活問題入手,暢所欲言、各抒己見。學生通過設想、猜測、驗證、歸納等實踐活動,有效地提升了自身的發散思維能力和合情推理能力。豐富多彩的實踐活動為學生提供了充足的時間和空間,確保每個學生都能有效參與,每個學生都能有所收獲。如果教師對一些簡單教學情境能夠增加一定的深度和廣度,就可以獲得一石激起千層浪的效果。如講授鋪地磚問題時,我們讓學生利用面積、密鋪和比例相關知識,測量地面和磚塊的面積,并要求他們設計出美觀大方、費用合理的最佳鋪設方案。在展示過程中,學生用所學知識將自己的作品介紹得頭頭是道,將方案分析得有理有據,對存在的問題提出了合理的、便于操作的修改意見。在生活經驗數學化、數學知識實踐化的過程中,學生從問題情境中感受到了數學知識應用的廣泛性,了解了數學就在我們的身邊。此外,我們還鼓勵學生積極將課外學習與課堂學習結合起來。講授“生活中的小數”時,讓學生去超市調查收集數據,整理和分析數據,并在教室模擬超市現場,體驗小數產生的必要性,掌握小數的基本性質及小數的加減法等相關知識??傊?,多元化的問題情境創設,為培養學生的社會交往能力,以及學生靈活運用數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四、積極交流探討,融合實踐活動方法
任何一次小組實踐活動的組織,都離不開方案設計、具體實施、交流總結等環節,每個環節都需要所有成員建言獻策定目標,齊心協力抓落實。這時我們就要鼓勵學生與他人多交流,多聽他人的建議和意見,力求形成最佳的活動方案。例如,組織“多彩的校園運動”實踐活動時,我們在前期研究設計、籌劃部署的基礎上,讓學生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自由選擇活動的項目,自主分配活動任務,處理解決活動過程中出現的問題。整個活動過程中,學生的主體地位展現得淋漓盡致,教師真正成為了組織者、引導者和合作者。在實踐活動中,學生相互取長補短,相互協作,共同探討,圓滿完成了預定的任務,學生也從中感受到了同伴給予的幫助和關愛。活動中出現的其他科目相關問題,學生也能夠運用數與代數、統計與概率等知識進行分類、推理、歸納等。又如,在“小小跳蚤市場”活動中,學生真是“八仙過海,各顯神通”,他們通過自由交換,深刻理解了等量交換的含義,在買賣閑置物品的過程中,既提高了物品的利用率,又有效地減少了資源的浪費。此項活動,在鍛煉學生經營能力的同時,豐富了學生的社會經驗,拉近了學生與社會的距離,發揚了我國人民勤儉樸素的優良作風。
五、開發課程資源,激發學生實踐潛能
隨著教育改革步伐的進一步加大,小學數學教材每冊都有一兩次綜合實踐活動課,但部分實踐課受條件限制難以實施,對學生實踐操作能力的培養影響較大。為此,在教學過程中,我們結合教材特點和學生的生活情況,巧妙地整合了教學內容,開發了課程資源,靈活地安排和設計了實踐活動。例如,2020年疫情期間,根據學生宅家不能外出的實際情況,我們設計了有關空間與圖形、統計與概率的實踐活動。低年級的圖形拼貼畫《可愛的》,為學生插上了想象的翅膀,各種圖形任由學生天馬行空地創作,奇思妙想地拼搭,學生完成的每幅作品都生動形象地展現在師生面前。在中年級《巧手做彩燈》活動中,學生結合立體圖形的特點,采用生活中常見的材料——棉簽、藥盒、紙板等,制作了各式各樣的彩燈,寫上了“為中國加油”的祝福語,表達了學生期待疫情盡快結束,重返校園的強烈愿望。在高年級《會說話的疫情圖》活動中,學生通過查閱資料、搜集信息,動手制作了一幅幅會說話的統計圖。這些活動的開展,使學生對數學有了一個全新的認識,他們從中體會到了數學帶來的無窮樂趣,感受到了數學的神奇作用。
六、展示優秀作品,積累實踐活動經驗
經驗是客觀事物在人們頭腦中的反映,也是認識的開端,經驗包涵很多珍貴的學問。因此,開展課題研究以來,學校各年級數學教師根據教學實際,積極開發實踐活動,每月整理優秀作品進行展評,及時查漏補缺、總結成敗經驗。如今,我們設計的實踐活動主要目的是為了使知識和能力能夠有效“整合”,課內外學習能夠深度“融合”,書本知識與實踐活動能夠有機“結合”,數學課程與其他課程能夠巧妙“溝通”。讓學生從數學的角度思考生活問題,能夠應用數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學生活動之后會對過程及行為進行審視和調整,小組成員也會進行自評和互評,整個活動過程中,學生學會了傾聽,善于表達自己的獨特見解了,從中積累了豐富的活動經驗。通過活動,教師的教學方法有了質的飛躍,在重知識的同時,他們更加的重探究,重應用,重過程,重參與,重方法,重體驗。師生互動積極,師生情感和諧。
古人云:“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睌祵W實踐活動是一種與生活、其他學科聯系十分緊密的活動,能夠培養學生的數學核心素養,體現新形勢下數學教學改革的理念。因此,我們要用數學的眼光看世界,用數學的語言表達世界,讓學生的創新意識、合作意識與實踐能力在實踐活動中不斷提升。
作者單位 陜西省渭南市華州區南街小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