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析教材教法,破解寫作教學困境
作者:楊安平
發布時間:2021-03-03 15:55:52 來源:陜西教育報刊社
寫作能力是語文素養的綜合體現,其重要性毋庸贅述。然而,多少年來,寫作教學卻始終還是語文教學的沉疴宿疾。
筆者在長期的語文教學實踐中,對學生佳作和“病文”作過比較分析,歸納出了三方面普遍性問題:一是內容生搬硬套,假話、空話、大話連篇,缺乏真情實感和對生活的獨特體驗;二是語言上蒼白平淡,平鋪直敘,無話可寫,“流水賬”和“閑諞式”作文最為常見,沒有把瞬間發生的事定格下來,把綜合性的事情分解開來敘寫,不生動具體,無法深入表達自己的思想情感;三是結構無層次章法,不懂詳略、主次、照應、過渡、鋪墊,隨性而為。此外,“文面”問題依然嚴重,學生書寫習慣差,字跡潦草,錯別字較多,標點符號使用不規范等現象一定程度上也影響了習作的質量。
對此,由表及里,由果溯因,透過學生作文中表露出的“群體性問題”,從教學實踐層面入手進行深入理性分析,找出問題存在的根源,才能“對癥下藥”,幫助學生走出“作文難”的困境。
一、作文出現 “群體性問題”的實踐歸因
教學內容空泛。長期以來,語文教師很少對學生的寫作狀態和作文樣本進行認真調研,寫作實踐題目過于呆板、單一,局限性大,學生缺乏寫作興趣。作文教學 “重形式、輕內容”,要么范文引路式,一個題目加幾篇范文,讓學生簡單模仿寫作;要么情境創設式,表面“熱鬧”的活動,實則對學生內心觸動不大,寫作言之無物;要么技法傳授式,即反復講解零散的寫作知識、技法或應試高分“寶典”。這些做法都沒抓住作文教學的實質——思想內容,缺乏系統性、科學性、邏輯性,致使“泛濫了技巧,孤獨了靈魂”(趙明語)。
閱讀感悟淺薄。現在的學生書包越來越重,功課越來越多,讀書越來越少,且多為“淺閱讀”,漸漸變成胸無點墨、頭腦空空的“空殼人”,死記硬背、盲目刷題的“機器人”,見解膚淺、視野狹窄的“侏儒人”,眼睛斜視、鉆牛角尖的“偏執人”,情感蒼白、心靈沙化的“貧血人”,心亂如麻、神思恍惚的“迷瞪人”,甚至價值扭曲、心理晦暗的“變態人”。(于樹泉語)閱讀是汲取,是“打精神的底子”,由于學生閱讀積淀欠缺,且未能從有限的閱讀中汲取充足的“養分”,只讀不思,讀寫分離,難以形成較高的語文素養,培養不出良好的語感。
寫作實踐匱乏。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認為:“現實生活是文學寫作的唯一源泉。”當今的中學生并不缺少生活閱歷(即便是尋常的生活細節,也有很多可感知、可挖掘、可抒寫的東西),然而身處這個快節奏、物質化的時代,卻很少靜下心來體察生活中那些稍縱即逝的瞬間,缺乏對自己內心的關照及對自然、社會、人生的深入思考,慢慢失去了對生活和文字的敏感。即便有一些零星思考,也因為缺乏系統的思維訓練和語言訓練,難以形成文從字順、有真情實感、有創意的佳作。
二、正確認識寫作活動的特性
作文是一種產品,它體現了寫作活動的實踐性和科學性。作文是寫作活動的物化,是由意識到思想再到語言的內在情思逐漸外化的復雜過程,其最終表現形式為“文字”。它與同屬精神產物的音樂、繪畫不同,也與工業產品的機械零部件、螺釘不同,不是一個個“文字”的簡單堆砌,而必須遵循辭藻、語法、修辭、邏輯等語言規律和思維規律,融入寫作者主觀的、個性化的思想和情感。它可以被模仿,卻無法被代替。
作文是一種工具,它體現了寫作活動的目的性與應用性。寫作的目的在于表情達意,所用憑借的文字本身就具有“造形”“傳聲”“表意”功能。作文是經過科學“加工”的書面語言,比口頭語言更明白曉暢,更準確精煉,更嚴謹周密,成為寫作主體正確思維、表達情感的載體,認識自我、認識他人、認識世界的工具,反映現實生活的鏡子,對外信息交流的媒介,最終使信息傳播得以突破時間和空間的桎梏。
作文是人的生命的一種存在方式,它體現了寫作活動的人文性與創造性。馬正平先生認為:“寫作是人類運用書面語言文字創生生存自由秩序的一種精神生產活動……在表層上,寫作是一種表達情意、交流信息的行為;在深層上,寫作又是一種生命生存的形式、途徑。”從這個意義上講,寫作是對生命秩序的創生行為,具有一種哲學性、生命性,它潛藏在語言內部。每一個語言文字的背后,都站著一個富有個性的人,他們的生活閱歷、知識積淀、思維能力、心理品質、審美情趣、交際方式等千差萬別,作品自然也就烙上了獨特的生命印記。
三、突破寫作教學難點的幾點建議
(一)從宏觀上建構更適切的課程教材體系
1.進一步修訂完善課程標準
劉兼在《國家課程標準的框架和特點分析》一文中指出:“課程標準是教材編寫、教學、評估和考試命題的依據,是國家管理和評價課程的基礎,它是整個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系統工程中的一個重要樞紐。” 課程標準是“綱”,“綱”舉而“目”張。只有解決了“教什么”(目標與內容)的問題,教學才有“抓手”,目標不會落空;解決了“怎么教”(途徑與方法)的問題,教學才不至于無序、無效。針對課標中關于寫作規定的泛化問題,應進一步明晰化和具體化,將各學段、各年級的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教學建議、評價方法等再明確、細化,由表及里、條分縷析地進行闡述,使其具有可操作性、可測量性,為寫作教學提供理論依據和實踐參考。
2.嘗試編制寫作教程
寫作教學應以教育心理學、語言學等為理論依據,遵循學生的認知水平和教育教學規律,深入研究學生的寫作狀態和寫作樣本,抓住作文教學的本質屬性,精心編制梯級化、專業化寫作教材,建立一套完整的知識系統、訓練系統、教學系統和例文系統,按階段明確教學目標、內容、途徑和方法,有計劃、有針對性地開展寫作訓練。當然,不提倡也不可能編寫出放之四海而皆準的“統編教材”,更應鼓勵全國各地語文專家、名師、一線教師集才凝智,結合本區域學生作文實際狀況,挖掘豐富的寫作課程資源,開發與編制具有較強實用性、靈活性的“地方教材”或“校本教材。在此基礎上,合理設置寫作課,克服教學中的隨意性和教條化,靈活整合、取舍、添加、改編寫作教材內容,合理開發和運用寫作教學資源,提高寫作教學效果。
(二)從實踐上探索有效的作文教學路徑
1.重視寫作教學內容
葉圣陶先生指出:“通過寫作關,大概須在思想認識方面多下功夫,思想認識是文章的質料”,“我們不能只思索作文的法度、技術等等問題,而不去管文字的原料——思想情感等等問題。”“寫什么”(思想內容)才是寫作教學的根本。在關注學生“怎么寫”(寫作技法)的同時,更要重視對寫作思想情感的啟迪,從題目設置到過程指導,鼓勵學生說真話,訴真情,自由表達獨立的思考和見解。如寒假期間布置了如下“組合訓練”:
①參加“春節”主題實踐活動,自選角度寫一篇作文,可以記春節期間的一次旅行,記一次活動或勞動體驗,可以介紹春節的有關文化習俗,可關注社會熱點談看法……
②觀看一部優質電影或紀錄片,或收看一檔有知識性、趣味性、人文性的電視綜藝節目,作好收看記錄或寫觀感,不限形式。
③以“一年又一年——我的2020關鍵詞”為話題,自由作文,鼓勵有創意、有真情實感的表達。
開放性的寫作題目,貼近生活實際,在師生共同探討交流中,學生有情可表,言之有物,不僅可以獲得豐富的情感體驗,還能增強獲取作文素材的能力。
2.加強讀寫結合訓練
教學中,要充分發揮語文教材及課外經典著作的價值,培養學生的閱讀興趣和習慣,提升閱讀量,開展多種形式的讀寫結合活動,以讀促悟,以讀促寫。如學習林海音的《爸爸的花兒落了》后,要求學生課外閱讀《城南舊事》,并根據所讀所思開展“書信”寫作練筆——“結合文章內容和自己的人生體驗,男生以爸爸的口吻給英子寫一封訣別信,女生以英子的口吻給天堂的爸爸寫一封信,訴說自己的心聲,內容自定,字數不限”。不少學生立足文本,拓展想象,真切地表達了對人生的思考。
再如,開展了以“生命”為主題的“群文教學”之后,指導學生以《假如我的生命只有最后三天》為題作文,設身處地去感受、思考、想象,與自己的內心對話,寫出真情實感來。學生佳作連連,有詩歌、散文、童話、書信、日記……展現了自己真實而豐富的內心世界,給人以感性和理性思考,實現了“閱讀與作文”的統一。
3.強化寫作實踐體驗
黃厚江老師提出“共生寫作”,提倡老師帶著寫作“種子”進課堂,帶領學生在“親歷”和“體驗”中一起寫作文,共同分享生活經驗和情感體驗,參與構思、表達、評價、修改這一不斷提升和領悟的完整過程。教師應抓住關鍵點,引導學生在生活實踐中深入感受與體驗,打通寫作與生活、寫作與做人的關聯,在實踐中學習寫作,在寫作中感受生活,寫出有創意、有質感、有厚度的文字。
如,春季剛開學的某日,天空驟降大雪,作文課時我臨時決定:帶學生去操場玩雪,然后再以“2020年的第一場雪”為題寫作。活動前先提出幾點要求:留心雪的形態、顏色、情狀、聲音、味道等,透視雪的生命意蘊,留意玩雪同學們的細節反應以及自己的心理感受,為寫作蓄勢。在師生全情與雪親密接觸后,回到教室,展開討論交流,并把自己的見聞感受寫下來。這樣思如泉涌、富有個性的微作文雪花般呈現出來,完成了由現象到本質、由尋常到創新的華麗轉身。
綜上所述,寫作是語文教育的重頭戲,也是難點,只要我們能直面存在的問題,并據此開展寫作實踐創新研究,就能開發出無比豐富的課程資源,啟發、引導、激勵學生寫出翩翩佳作。
作者單位 陜西省漢中市寧強縣鐵鎖關鎮初級中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