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次次的聽課中,我發現有一部分語文教師在平時教學中范讀的時間越來越少,他們借用多媒體或其他錄音的現象越來越普遍,往往是鼠標一點,聽聽了之。多媒體教學固然有其優勢,但教師的范讀是不是可以被取而代之呢?筆者認為,多媒體教學手段功不可沒,但教師“下水”讀書的做法并沒有過時,而且永遠不會過時。其理由如下:

一、“下水”范讀,有利于教師練好朗讀基本功

現在錄音、錄像這個輕松快捷且不見面的“老師”占據了課堂的一席之地,應用得當,確實是件好事。可是有的教師依賴性很強,干脆“以機代讀”,雖說豐富了教學形式,實現了知識的與時俱進。但長此以往,恐怕寶貴的朗讀基本功就會丟得一干二凈。其實先進的多媒體錄音、錄像只是語文教學的輔助手段,無法代替教師“下水”范讀,更無法把語文的人文性與工具性結合在一起。因為,錄音是專業的,與學生存在較大差距,一開始的錄音很有可能學不到精髓或挫敗學生的積極性。學生更善于模仿教師的朗讀風采,語文朗讀教學的魅力會遷移默化地滲透到了學生的心靈深處。在教授課本劇《指鹿為馬》的表演中,學生表現突出,尤其是普通話水平讓人稱贊,他們把囂張的趙高、奸佞的大臣表現得淋漓盡致。

如果說我們部分教師的朗讀水平有限,普通話不過關,那么就可以借鑒錄音了嗎?筆者的反思是非也。我認為根據文本編排內容的需要教師更應“下水”朗讀,具體做法是跟著錄音讀、跟著錄音練。如此嚴格要求自己,就會避免脫離了錄音讀書時不流利、發音不標準等現象。在教季羨林先生寫的《懷念母親》一文時,我在學習錄音朗讀的基礎上反復練讀、字斟句酌,反復推敲琢磨。上課時,我聲情并茂地朗讀把學生們帶進了對生身母親、祖國母親無限懷念與眷戀的氣氛之中……

二、“下水”讀書有利于形成師生間的“當面效應”

我們都知道聽一個人的電話和實際當面聽一個人的談話效果和感受是不一樣的。同樣的道理,一個好的語文教師在課堂上當面給學生朗讀是多么的重要?“當面效應”有著其無法替代的作用,而“以機代讀”,學生只聞其聲,未見其人,更看不到讀書者的表情,比起教師當堂范讀,效果可就差多了。一節好的語文課應該是教師帶著學生走向知識的深處,在學習探索過程中我們要發揮學生的主動性,使學生的視覺、聽覺都得到調動,由此達到由外而內的感情升華。教師的“下水”朗讀就是教師與學生一起探索知識的體現,不但拓展了課文的外延,更能幫助學生深刻理解課文的內涵。在教《窮人》一課時,我把桑娜忐忑不安的心情進行了情景朗讀,再播放波濤洶涌的海浪聲,聲情并茂的互動朗讀使學生認識到了朗讀藝術的感人魔力。這個“當面效應”使得學生對語文老師萬分的敬佩與折服,同時授課者也會感到輕松和自豪。

三、“下水”讀書有利于加強學生語言文字的訓練

教師“下水”讀書,在學生方面就是以聽的形式接受最實際、最直接的語言文字訓練,它對于領悟課文中詞句的含義、增強語感、培養寫作能力都有著獨特的作用。在教授人教版六年級下冊《和田的維吾爾》這篇課文時,我備課注重備讀,邊朗讀邊錄音。依據現場當時的環境進行范讀,供學生模仿。還抓住“鋪天蓋地”“渺渺回蕩”“搖曳的花兒”“深邃的眼睛”這些詞語,進行深情的朗讀使學生領悟到新疆和田地區的民風民俗,加深學生了解新疆、向往新疆的思想感情。閱讀教學要加強語言文字訓練,而教師身體力行的讀書是基本途徑。作為語文教師必須以身示范,“下水”讀書,徹底改變“只閱不讀”“以機代讀”或者是沒有抑揚頓挫的自我腔調的朗讀狀況,恰當運用多媒體教學手段,引導學生在“讀熟”上下工夫、在讀出感染力上下工夫,不要把文本看作是冷冰冰的文字,要把字里行間的情感真正在讀中的過程中領悟、開發出來,讓語言文字的訓練真正落到實處。

要做到以上三點,筆者認為我們不能只做灌輸知識的教書匠,而是要在教學中做學者型的語文教師——“下水”讀書教學。

作者單位 陜西省咸陽市彬州市西街小學

責任編輯:張 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