復習課要“三思”而后行
作者:楊阿榮
發布時間:2021-03-03 15:39:33 來源:陜西教育報刊社
復習是指再一次學習,重復學習過的東西,使其在腦海中存留的時間更長一些。復習課對學生系統掌握知識,發展思維能力極為重要。對教師彌補教學中的缺憾,提高教學質量有很大的作用。但要上好復習課卻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教師如果不精心設計教學內容,就很難達到預期的教學效果。小學數學復習課的主要目的是幫助學生重新梳理數學知識,實現數學知識的系統化,為學生構建知識體系查漏補缺,加深學生對數學知識的理解,使學生能夠進一步鞏固所學知識,提高數學能力。那么,如何開展更加高效的小學數學復習課呢?筆者在實際教學過程中發現,教師只有引導學生積極思考,才能提高數學復習課的教學質量。
一、課前思考
在小學數學復習課中,教師應該積極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和參與意識,引導學生自主閱讀教材,梳理數學知識。人教版五年級數學下冊“因數與倍數”一課不僅是小學數學教材的重要組成部分,還是后期學生學習公倍數與公因數、分數約分等相關知識的基礎。因此,教師講授“因數與倍數”一課時,應根據學生的學習情況和認知水平,為學生設計課前預習任務,引導學生展開思考。課前預習任務如下:任務一,讓學生梳理“因數和倍數”的知識點,再次回顧相關的數學概念。任務二,讓學生通過動手實踐,思考各個知識點之間的內在聯系,構建知識體系,完善知識結構。教師應該讓學生整理易錯題,反思、分析出現錯誤的原因,并讓學生根據自身實際,有針對性地復習,查漏補缺地做好知識的歸納,以及解題方法的歸納,使其養成自主復習的好習慣。
二、課中思考
小學數學復習課教學中,教師不能讓學生單純地記憶和學習理論知識,要引導學生通過動手操作、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方式學習數學。在“因數與倍數”復習課中,教師可以采取以下教學流程。
1.展示作品
復習時,學生大多會采用表格、樹狀圖和思維導圖的方式整理相關知識點。表格有助于學生聯想各個層面的知識點,能夠為復習打好基礎;樹狀圖能夠幫助學生發現不同知識點之間的共性,便于學生將知識點聯系起來,在層層遞進的基礎上實現知識的系統化和網格化。
2.設計問題
在匯報結果的過程中,很多學生的匯報過于籠統,明顯無法跟上教師的思路。因此,教師設計的問題應該更加具有針對性。例如,讓學生使用算式表示因數和倍數,只要學生理解了算式,也就理解了因數和倍數。之后,學生對質數、合數提出質疑的時候,教師如果還是圍繞因數和倍數的特征解疑,必然會導致學生思維混亂,對培養學生的數學思維和認知能力有很大的影響。在這種情況之下,教師應及時引導學生結合表格中的知識點,表達自己對因數含義、特征、求法的理解。這種明確的提問方式,對學生理解問題,梳理邏輯有很大的幫助,能夠提高學生發言的積極性。在這個過程中,學生對知識點的交流也會更加全面深刻,自然就達到了復習的目的。
三、課后思考
復習課不只在于夯實學生基礎,引導學生對已學知識展開回顧,還在于促進學生數學思想的形成和數學經驗的積累。在復習課中,教師應引導學生將各個章節中的知識聯系起來,并使其能夠綜合運用,做到觸類旁通。
教師:同學們,大家能否回憶一下我們是怎樣進行復習的?
學生:摘錄知識點,列表格;畫樹狀圖整理知識點,使知識結構化;收集易錯題,分析錯誤原因,并做相應的練習題鞏固所學知識。復習其他知識時,我們都可以采用這種方式。
由此可見,這節復習課主要是為了讓學生掌握列表格和畫樹狀圖兩種不同的學習方式,幫助學生從因數與倍數的概念、方法、特征及應用四個角度展開全面的復習,這樣不僅能夠幫助學生鞏固所學知識點,還能夠幫助學生理清知識脈絡,實現知識的拓展。此外,教師還可以結合課堂預習任務提出問題,讓學生梳理知識點,總結學習方法,逐步形成知識網絡體系,并通過易錯題的訓練,培養學生的數學思想,提高學生的數學學習能力。
總之,在復習課教學中,教師應該努力為學生營造一種輕松愉悅的課堂學習氛圍,通過問題設計引導學生深入思考,不斷完善學生的數學知識體系,提高學生的數學學習能力,幫助學生掌握數學學習方法,獲得更多的數學知識,使其養成正確的復習意識,能夠更加高效地完成復習任務。
作者單位 西安高新第二小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