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歌教學,向美而行
作者:呂國文
發布時間:2021-03-03 15:37:40 來源:陜西教育報刊社
統編教科書比較注重文體意識,選文在以記敘文、應用文等實用文為主體的基礎上,編排了很多文體單元,其中四年級綜合性學習單元就為學生呈現了四篇現代詩歌。在此前的教材中,無論是兒歌、童謠還是兒童詩,都是零散地編排在不同人文主題單元的,且分別承擔著識字、學句、理解句意等任務。新教材單獨呈現的詩歌單元,目的是引導學生邁入詩歌的大門,較為規范、系統地學習詩歌知識,更重要的是通過詩歌提升學生的審美情趣和審美意識,落實語文學科核心素養。
詩歌主要有四個特點:一是形式美,二是語言美,三是畫面美,四是情感美。作者的情感主要體現在詩歌的表達形式上,詩歌語言精煉,畫面優美,對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有很大的幫助。學生學習詩歌時,更多的是要在讀和寫的過程中體驗、感受詩歌的美,而不是記住“想象豐富、韻律自由、形式不拘”這些描述詩歌特點的概念詞。筆者在詩歌單元教學中,對單元要素“初步了解詩歌的特點,體會詩歌的情感”進行了簡要的探索。
一、在對比中發現詩歌的形式美
現代詩歌是一種形式自由、呈現方式多樣的文學體裁,現代詩歌又分為現代風體詩歌和現代格律詩歌?!斗毙恰肥潜牡牡谝徊吭娂?,收入了詩人1919年冬至1921年秋所寫的164首小詩。詩集大致包括三個方面的內容:一是對母愛與童真的歌頌;二是對大自然的崇拜和贊頌;三是對人生的思考和感悟。
繁星(七一)
這些事——
是永不漫滅的回憶:
月明的園中,
藤蘿的葉下,
母親的膝上。
繁星(一三一)
大海啊!
那一顆星沒有光?
那一朵花沒有香?
那一次我的思潮里
沒有你波濤的清響?
繁星(一五九)
母親?。?/span>
天上的風雨來了,
鳥兒躲到它的巢里;
心中的風雨來了,
我只躲到你的懷里。
第一首詩沒有押韻,句式排列錯落有致,后三行句式相同,節奏相仿,整首詩層次分明。第二首詩同音成韻,一韻到底,回環往復,反問句的排比強化了作者的情緒和詩歌的情感。第三首詩同字成韻,強弱分明,節奏高低起伏。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引導學生通過對比,了解現代詩的韻律、不拘一格的表現形式,這些形式也與現代人自由的生活、想象和表達巧妙地融為了一體。
二、在品讀中賞析詩歌的語言美
詩歌語言是凝練而含蓄的,在詩歌教學中,教師要引導學生細細品讀這些文字,使學生從中感受文章的語言美。例如,《繁星》(一五九)中的“風雨”一詞出現了兩次,第一個是指自然界的“狂風暴雨”,第二個是指經歷的困難、挫折。對于“狂風暴雨”,學生在電視上都看過,在生活中也經歷過,不難理解。而人生經歷的困難、挫折,大多學生沒有太多的感受,教師可以結合作者的生活經歷引導學生理解“風雨”的意思。艾青的《綠》一詩第三小節:刮的風是綠的,下的雨是綠的,流的水是綠的,陽光也是綠的。文中的四個景物雖是普通的景物,但代表著一定的意象,“風是綠的”代表著綠色帶來的舒適之感,“雨是綠的”代表著綠色帶來的潤澤之恩,“水是綠的”代表著生命之光,“陽光是綠的”代表著向上之態,如果僅僅停留在能說出“什么的什么是綠的”這種句式,就品不出詩歌語言的味道了。第三篇詩歌《白樺》中的“玉立”不僅是一種形象,更是一種挺拔的品格。教師講授詩歌時,應該讓學生品讀這些具有象征意義的語句,使其能夠從中感受詩歌的語言魅力,以此提升學生對詩歌語言美的感知力。
三、在想象中走近詩歌的畫面美
沒有想象的詩歌就不是真正的詩歌,沒有想象的詩歌教學也不是真正的詩歌教學?!霸娭杏挟嫞嬛杏性姟笔翘K軾對王維詩歌的評價,現代詩同樣包含著一幅幅美好的畫面,等著我們在想象中走近它。講授《綠》一課時,教師可以帶著學生想象綠的顏色,想象綠的意象,想象綠的動作,讓學生在想象中感受一幅幅綠色的畫面;講授《繁星》一課時,可以引導學生想象“在母親膝上”的溫馨畫面;講授《白樺》一課時,可以引導學生抓住文章的關鍵詞“雪繡的花邊、串串花穗、潔白的流蘇”,想象白樺的樣子。這些想象,不僅豐富了詩歌的畫面美,還豐富了詩歌的意境美。
四、在誦讀中感受詩歌的情感美
詩歌是表達情感的一種文學載體。對小學生來說,誦讀是感受文章情感的有效途徑,無論是《繁星》中作者對母親的依戀、思念,還是《綠》中作者內心的愉悅,《白樺》中作者對白樺的贊美、喜愛等情感,都需要學生在誦讀過程中層層深入,用心體會。
總之,詩歌的美在于對比的探究,品讀的賞析,想象的體驗,誦讀的實踐等,學生只有認真學習了,才能感受詩歌的美,才能提升自身審美情趣,才能提升自身鑒賞美的能力。
作者單位 陜西省安康市平利縣教育體育和科技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