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整合資源,發現語文之美
作者:韓 剛
發布時間:2021-03-02 15:39:04 來源:陜西教育報刊社
伴隨高中《語文課程標準(2017版)》,語文學科核心素養應聲落地,語文學科迎來新生機,語文教學的境界和視域有效拓展。
新課標突出語文學科核心素養,強調在積極的語言實踐中,提升思維品質、審美情趣、審美品位,進一步表現美、創造美。隨著智慧校園建設升級和教育信息化積極推進,語文教師要積極主動、積累整合課程資源,在語文教學中,培養學生的信息意識,引導學生主動積累、占有語文資源、拓展語文學習視界,提升語文學科核心素養。
結合課堂教學實踐和具體案例,我認為應從以下五方面有效整合語文課程資源,提升和拓展語文教學的視域和空間。
1.個性化整合
隨著信息化進程的不斷加快,語文教學必將適應學生自主學習下的個性化需求。積累并整合語文課程資源也要個性化。個性化就意味著要關注語文與生活的密切關系,語文的教與學生活化,從校域、區域、市域、省域等視角切入,利用互聯網和技術手段,尋找本地、本土歷史、文化中的語文資源,積累整合,有效利用。
在進行個性化文學作品解讀專題時,除了教科書已有的魯迅作品、古代文學名著外,課堂上以西安大雁塔夜景圖片和唐代詩人杜甫等同題吟詠大雁塔為例,引導學生用心解讀圖片背后的文學、文化底蘊,領會“高標跨蒼穹,烈風無時休”的內涵和韻味。由此,古代盛唐文學、文化豐厚底蘊和現代時尚元素有機結合。在此背景下,引導學生解讀大雁塔,傳承古代優秀文化,這是激發文化自信的有效途徑。個性化整合,語文的課堂文化底蘊十足,語文的美乃在古今融合中。
2.本土化整合
語文與生活、歷史、文化密不可分,要善于發現和挖掘本土文化、本地文學作品中的語文課程資源。
在進行文學作品鑒賞和文學類文本閱讀時,引導學生從本土文化入手,關注本地(省、市)作家作品,師生同選和共享了茅盾文學獎獲獎作品、陜西已故作家陳忠實的《白鹿原》。從白鹿原美麗神奇的傳說開始,引導學生解讀文本,認識到:作品展示的是八百里關中平原、秦川大地上關中漢子幾代人的追求與信念,生活的厚重和歷史的滄桑滲透在關中平原一片麥黃中。作品以白嘉軒們這些草根英雄、極具地域特色的陜西方言、樸實的關中農家穿著和辛勤勞作繪就的是時代歷史風云畫卷。解讀作品,觸碰靈魂,磨煉師生意志,更讓人發現和感受這些豪爽的關中漢子平凡人生中的不平凡,他們信念堅定、人格堅強,尤其不屈服于命運的堅韌精神更是讓學生印象深刻。語文的美在人格健全和精神境界提升中。
3.融入時代,有效整合
語文教科書所選課文文質兼美,一些課文堪稱經典,影響幾代人。統編版七年級語文所選《紀念白求恩》即為這樣的經典課文。時代發展了,現在的七年級學生對于事情發生的歷史背景清楚但不一定熟悉,甚至有些隔閡。以前的語文教材,毫不例外,將《紀念白求恩》放入議論文板塊,學段基本在九年級。但這次統編版教材一改以往做法,將《紀念白求恩》放在七年級語文上冊第四單元,本單元的學習要求是:繼續默讀、整體把握,抓住關鍵語句,理解白求恩其人其事。學生能了解白求恩的事跡,但未必真正深刻理解白求恩的精神及其意義。所以,課前預習時,就發動學生,積累課文資源。
通過網絡等,主動搜集有關白求恩的文字、圖片、音視頻素材,豐富課堂內容。通過這些資源,學生了解到白求恩的故事發生在今天河北省,有些學生還分享了河北省石家莊白求恩國際和平醫院街景的短視頻,顯示白求恩精神的影響力。
策劃、錄制家長、長輩、親戚等對白求恩精神理解、解讀的短視頻,課內外共享。這些家長或長輩也是曾經學習并背誦過《紀念白求恩》的,視頻里他們說起“白求恩同志毫無自私自利之心的國際主義精神”,依然激動,有的甚至潸然淚下。在課堂上播放視頻時,許多學生為之動情落淚,白求恩的精神深入學生心中。文中經典的五個排比句,學生默記在心,深受感染。
師生互動,及時引入又一經典《為人民服務》,由毫無自私自利之心升華至鞠躬盡瘁、完全徹底地為人民服務。融合時代,語文的美更是精神洗禮。
4.豐富背景,創造性整合
統編版七年級語文教材在第二單元以家國情懷組材,第一篇課文就是《黃河頌》,保家衛國,奉獻一切,如何讓學生理解《黃河大合唱》誕生的背景,理解民族精神和凝聚力?顯然,收集、挑選課程資源很有必要。
作品創作的大背景是抗戰時期,實際發生地在延安、壺口瀑布和莫斯科。
首先,指導學生自主學習時,積累有關延安、黃河、壺口瀑布的文字、圖片,感受黃河、壺口瀑布的壯觀氣勢,領略、感悟其象征中華民族凝聚力和不屈的堅強精神和博大胸懷。
其次,搜集背景音樂,引導學生配樂朗誦,初步感受《黃河頌》的豪邁氣勢。
再次,師生共賞共誦《黃河頌》,具體理解詞作者詩人光未然和曲作者冼星海所表達的中華民族精神和英雄氣勢,深入理解“偉大堅強”。
在誦讀、品析全文的基礎上,合作探究,加工、剪輯、創造和整合資源。
播放視頻國家相冊——《黃河大合唱:怒濤山岳般壯烈的詞曲組合》,拓寬和豐富《黃河頌》的背景,加深學生認知。
剪輯電視劇《東方戰場》第37、38集有關內容,創造性整合成短視頻《黃河大合唱延安第一次演出盛況》。
由此,學生深入《黃河頌》,深刻領會中華民族精神的偉大和堅強。在創造中整合,語文的美正是這種偉大和堅強。
5.融合讀寫,有效改造、整合資源,積極拓展作文訓練課視域、空間
一般而言,讀寫結合是提升學生讀寫水平的有效路徑,但限于時間,作文訓練課堂結構多數為“范例+寫作知識指導+課堂訓練”,這樣的作文訓練中規中矩,有時甚至平淡如水,課堂很難激情設趣,對學生的吸引力當然不大。
隨著信息化深入推進,智慧課堂更智能,我們完全可以充分利用互聯網、融媒體、QQ、微信等工具及時獲取作文的素材和資源,融合讀寫,根據學情,有效整合資源,借助音視頻,拓展作文訓練課的視域、空間。
在進行高中語文《親近自然 寫景要抓住特征》作文訓練時,可以這樣設計:
(1)情境化導入。以“文似看山不喜平”引導學生:不平的山,高低起伏,那才是美;蒼茫的大海,浩瀚的大海,海水洶涌波濤,那是大海的美;“云橫秦嶺家何在”,云橫秦嶺,那是云的氣勢和胸懷。那么,親近自然,就能領略美景,觸景生情。課堂上,首先展現高山、大海和云朵別樣的美,師生共鳴,由此引導學生進入作文訓練課堂。
(2)師生共賞。把教材中的材料《古都的秋》(清晨靜觀)以音畫形式播放,學生欣賞文字與音畫,視、聽覺沖擊,感受作者筆下故都的秋清、靜與悲涼,比較歐陽修《秋聲賦》里秋天的冷峻、毛澤東《沁園春·長沙》里秋天的層林盡染、萬山紅遍。相同的景在不同的作者筆下,情與趣迥異。由此,引導學生親近自然、認識自然、欣賞美景、陶冶性情,引導學生動手動筆,寫美景,抒真情。
(3)寫法指導。欣賞《濟南的冬天》(美妙的是下點小雪呀)、《春》(春草圖)和《故都的秋》(落蕊輕掃),引導學生感受、發現老舍先生筆下冬天的濟南的溫晴,樹尖、山坡、山腰層次分明的雪景,白黃交織中一種特有的美。對朱自清先生而言,春天極富詩意和活力,是新、力和美。郁達夫先生寫的故都的秋是那么的清、靜和悲涼,清、靜是客觀的,而悲涼主客觀兼而有之,主觀感受更多。不同的景,特征鮮明,也就是說,寫景首先要抓住景物特征,注意景物的不同、地域、時令的區別,其次要做到景情融合,突出作者感情特點。再者,寫景要注意層次,要有觀察點和立足點,移步換景,寫眼中所見。最后,引導學生歸納景情融合的一些方法,如情景交融、遠近結合、虛實相生、動靜結合、白描、工筆、樂景哀情、哀景樂情等。
(4)合作訓練。擬題寫片段練習,不少于200字。如《麥黃時節的白鹿原》,視覺、聽覺、時空、場面結合;《校園一隅》,立足點、層次;《那一片銀杏樹》,秋冬時節銀黃色的美。
融合信息技術,把課文所給作文話題和素材進行情境化改造,師生合作,發現、感受大師們筆下極富個性和文化底蘊的美景妙文。同時,引導學生抓住特征,突出感情,寫景抒情,有層次寫景,作文有品味。師生其樂融融,美在文字間,美在景情融合中。借助音視頻資源,融合信息技術,作文訓練課堂教學視域和空間有效拓展,語文教學更與生活接軌,更接地氣。
因此,我們要有效整合資源,引導學生發現、感受語文之美。培養學生的信息意識,引導學生主動積累、占有語文資源,拓展語文學習和閱讀寫作的視界,提升語文學科核心素養。
(注:本文為中國人生科學學會美育研究會 “十三五”教育科研規劃重點課題總課題《學校美育與人生發展的實驗研究》的子課題《中學各學科實施美育的方法和途徑的研究》(課題編號:RSMY16001-D001)階段性研究成果之一,獲得總課題組課題研究成果一等獎。)
作者單位 西安高新第三中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