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宵之夜是燈的海洋,花燈璀璨,夜如白晝,可我還是懷念兒時故鄉正月十五點的小面燈。

“小面燈像螢光,正月十五亮起來。”過完春節,家鄉的父老鄉親開始過“燈節”。正月十五夜晚,小面燈如豆的燈火一排排、一片片,晃動在村巷、土堆和各家各戶的小院里,大人小孩兒在歡樂的節日里熱鬧起來。

每年正月十五,我們家鄉有點面燈的習俗,這習俗由來已久,一直流傳至今。在期盼的日子里,人們盼來了春節,轉眼又迎來了正月十五點面燈的快樂時光。為過好“燈節”,家家戶戶趕早開始做面燈。先和好面團進行發酵,發酵好后切成一塊塊的小方塊,然后開始捏面燈。捏面燈看似簡單,真正操作起來還是需要技巧的。把切好的方形塊捏成燈形,類似酒盅,中間凹下去,四周用拇指捏一圈,這樣就捏成了面燈的基本形狀。但這還遠遠不夠,還要根據家人屬相,捏出生肖動物的形狀來。

在我年幼時,母親捏的生肖燈生動且逼真。母親捏好后,我就給生肖燈的小動物安眼睛。老虎燈我用黃豆當眼睛,兔燈我用紅豆當眼睛,小老鼠燈我把花椒粒粘到它的眼睛處。蛇的眼睛黑而小,我就用小小的黑高粱殼當眼睛,看上去栩栩如生,很是討人喜歡。母親還捏龍燈,龍燈上還加上了龍角、龍鱗和龍須,嘴巴和鼻孔里還嵌上了紅紙片。一盞盞小面燈捏好后,用纏繞了棉花的一根根火柴棍當捻子插上去,最后放到鍋里蒸熟。正月十五晚上,在凹槽里加入適量豆油,就可以開開心心點面燈了。

歡樂的時刻到來了,吉祥喜慶的正月十五晚上,一盞盞各式各樣的小面燈亮起來了,燃亮了父老鄉親的祈盼和祝福。小村子里,鄉親們把不同的動物面燈擺放在相應的地方。狗燈擺放在了家門口,讓它守家護院。豬燈擺放在了豬圈旁,愿家畜興旺。龍燈擺放在了糧食囤上,希望新的一年五谷豐登。魚燈擺放在了水缸上,盼望在以后的日子里如魚得水,闔家幸福。

村巷里,快樂的孩子們手捧自家做的小面燈,歡聚在一起說笑逗樂,還相互指指點點,看誰家做的小面燈好看,看誰的小面燈燃得更歡。一會兒,這群小孩子又跑到土堆上,把小面燈舉過頭頂,大聲叫喊起來。孩子們走過的每一個地方,都灑下了小面燈橘黃色的燈光及節日的喜慶和歡樂。

正月十五過后,這些小面燈可不能扔掉,它們是用面做成的,除掉一些雜質后洗凈,曬干,再切成片,就可以食用了。

遠去的記憶里,故鄉的小村子正月十五點面燈,給節日增添了色彩,還表達了父老鄉親祈求新的一年風調雨順、富足平安的愿望。

責任編輯:楊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