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校課程體系建設的邏輯結構與實踐探索
——以陜西師范大學實驗小學“蒲公英”課程為例
作者:羅 坤
發布時間:2021-03-02 10:14:51 來源:陜西教育報刊社
縱觀課程改革,我國基礎教育課程從關注學科價值到強調育人價值的軌跡是清晰可見的:從地方課程引入到三級課程管理體制的確立,從增強學科間聯系到綜合課程的創設。“如何將學科知識轉為核心素養,全面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成為課程改革的重中之重。
課程是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載體,也是學校發展的核心生命力。作為一所義務教育小學,如何在國家課程發展的趨勢下,緊隨立德樹人的核心目標指向,立足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積極創建整體化課程體系,解決核心素養在學校課程和學科教學中的落地問題,是基礎教育學校的時代使命。
一、學校課程體系的頂層設計
(一)為什么要進行學校課程體系的頂層設計
黨的教育方針對“為誰培養人、怎樣培養人和培養什么樣的人”有宏觀的要求和指向,而每所學校的校情、師資、學情等不盡相同,校長也有自己的教育思想和理念。在教育現代化的背景下,課程必須進行變革,要對學校整體情況和課程各個方面進行統籌考慮,實現課程的現代化轉變,才能夠有機地將國家的培養目標和要求具化為符合學校課程的育人目標。
課程是實現育人目標的方向與載體。對學校課程進行整體的頂層設計,才能實現課程的全面引領,引發學校教育教學工作的變革與發展。
對學校課程體系進行頂層設計也是對國家課程、地方課程和校本課程進行的科學的、整體的規劃與統籌,使三者之間在學校教育的體系中形成一個有序而高效的結構,是營造學校協調一致育人環境的必然趨勢。
(二)如何進行學校課程體系的頂層設計
在課程建設中,課程的頂層設計猶如繪制大樓的建設圖。首先,要深入分析國家教育發展方向和黨的教育方針政策等,明確學校發展和課程建設的方向與框架;其次,要緊繃“學校辦學理念和學生培養目標應該如何指引課程建設,設置什么樣的課程體系去支撐、實現國家的育人目標和學校的辦學理念等”這根弦,細化“大樓”的結構圖與分段目標;再次,細化并讓全體師生認同學校辦學的核心理念、培養目標,并將細化的內容滲透到學校課程體系的建設中。
在實踐中,要在充分分析校情、學情、優勢學科、校園文化特色等的基礎上,通過課程的“細化”與“篩選”功能,實現課程對學校各項工作的統領,進行頂層設計,最終深化學校內涵發展。
二、“蒲公英”課程的建構與實施
陜西師范大學實驗小學是陜西師范大學附設的實驗型小學,成立于2013年,并于2016年開始進行課程建設與改革,建構了以“蒲公英”課程為統領的課程體系,也是從整體上對三級課程的結構進行優化處理。我們通過課程營造了協調一致的育人環境,在課程下,教師、學生和家長都得以成長。
(一)課程的頂層設計:凝練課程哲學
在對課程深刻理解和學校文化發展方向把握的基礎上,我們提出了“靈·動”教育的課程哲學,從課程哲學的提出上明確課程的目標與方向。“靈”具體表現在兩方面:一是“每一個孩子都是我們心目中的小精靈”;二是“每一個孩子都是具有‘靈性’的”。我們的課程必須建立在孩子天性的基礎上,以學生為核心。 “動”則體現在學生的“活潑生動”與課程的“動態發展”上。最終,學生、老師和家長都能借助“蒲公英”課程這股風力,和諧共生,進而到達夢想的彼岸。
在這樣的教育哲學下,我們樹立了教育信條:
我們堅信教育即喚醒,教育即成長,是喚醒靈魂和解放心靈的過程。
我們堅信每個孩子都應綻放生命光芒,每位教師都應收獲職業幸福,每位家長都應與孩子共同成長!
課程是孩子們成長的跑道,是滋養孩子們成長的沃土。
(二) 課程的頂層設計:明確課程功能
“蒲公英”課程的功能:達到減負增效,實現全面育人。基于此,我們提出了“讓每一個生命都懷揣夢想自由飛翔”的課程理念。通過課程要實現“自信、樂學、陽光、向上,具有國際視野的現代中國人”的育人目標,在“夯實基礎,個性發展,整合拓展”的原則下對課程進行重構,進行減負增效,發揮整體課程的育人功能,尊重學生的全面發展,鼓勵個性化成長。“蒲公英”課程也是讓每一個孩子成長的課程,為了給每一個孩子提供公平而高質量的教育,我們創建了課程的內循環系統:學習支持中心。作為“蒲公英”課程體系的內循環系統,西北首家專門服務于小學生發展的研究與教育干預機構——學習支持中心,采取三級認知預防和個別化教育的方法,全方位分層解決學生在小學階段面臨的各種學習問題,開發學習潛能,發展良好個性,全面提高學生的核心素養,為“蒲公英”課程中學生出現的各種問題尋找解決方案,形成課程之間、課程與學生之間以及學生自身發展間的良性循環。學習支持中心自成立以來,成功改善了200多名學生的學業成績,他們的基礎學力得到提高,學業成績有明顯進步,積極、陽光、自信等正向情緒發展;同時也改變了整個學校教育的生態環境,教師研討教育的積極性和專業能力明顯提升。
(三) 課程的頂層設計:統整課程結構
“ 蒲公英”課程的結構:“三·四·五”的邏輯組合
1.三種課程類型:對三級課程的減負與增效
基礎課程:即國家基礎性課程,是學生的必修課。對國家課程進行校本化探索,精選學生終身發展必備的基礎知識和基礎技能,通過學科與生活的整合,將學科知識和社會生活緊密“鏈接”,推進學科向深入發展,培養學生理解和運用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
拓展課程:圍繞學生發展核心素養,對國家基礎課程和課程標準進行發展與延伸,突出課程的選擇性、發展性和個性化。
成長課程:是增值點與核心,注重遷移。以促進學生的綜合素質發展為核心,均衡考慮學生與自然的關系、學生與他人和社會的關系、學生與自我的關系這三個方面的內容,促進學生的知識、技能轉化為內發能力、形成自身素養的過程。
2.四大課程主體:拓展與延伸
學生課程是“蒲公英”課程的核心。除此之外,我們還建構了教師、家長與環境課程。
在教師課程中,我們邀請國內外知名教育專家、一線教學名師等相關人員組成教師專業發展導師團,通過集體培訓和個別指導相結合的方式,著力提升教育技能、革新教育理念、增強教育研究的能力。
在家長課程中,以通識性、針對性和實踐性為特色,設置了專門針對家長學習的教育學、心理學和倫理學課程,以更新家長的家庭教育理念,鼓勵家長參與學校管理、陪伴學生成長。
我們將環境也作為課程的重要部分,對課程內涵拓展、延伸與發展,強調不同環境、空間的銜接關系,幫助學生與更多層面的環境打交道,形成從學校到家庭到區域再到社會的過渡和發展。
3.五大學習領域:能力與素養
結合校徽與學校文化等,與當前學生發展核心素養進行契合,在對學生發展核心素養進行校本化表達的基礎上,我們提煉出“人文與社會”“藝術和審美”“運動與健康”“思維與創新”“語言與交往”五大核心素養。
(四)課程的實施與開發:組建學科群落
1.構建學科群落,實現課程統整
我們主要通過組建課程群的方式對同一學科或不同學科的相關內容進行整合與重構,優化各類相關資源配置,減少課程設計中簡單重復的教學內容,解決學科間、知識與技能之間、綜合與建構間的課程銜接關系。
焦點式課程群:促進學科走向深處。這是指圍繞優化單學科內容衍生出的課程群落。如我們對美術學科優化后衍生出美育及美術表達課程,在美術課標的基礎上,學校充分鼓勵學生從自己的觀察和感受出發,通過作品表達內心感受,為學生提供盡可能多的個性化體驗、自由嘗試和表現自我的平臺,并采用畫展為媒介的評價方式,截至目前共舉辦了三期主題畫展,受到了社會的廣泛關注。
對語文學科優化后衍生出的語音、語素、指導性閱讀、審辯式閱讀等語文優勢學科課程群,增強學科對學生的適應性,優化學科內容,拓展學科范圍。其中,審辯式閱讀就是基于對學生5C能力的培養,重新設計閱讀課程,以學生為中心,階梯式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在審辯式閱讀教學中,學生由最初的信息收集能力發展為創造性閱讀,形成個性化閱讀。在開展審辯式閱讀的半年時間里,我們的審辯式閱讀課已經走出陜西,并成功申報全國教育科學“十三五”規劃課題2018年度教育部規劃課題。
2.多學科統整課程群,實現學科間的統整
這是指多學科統整在同一主題內,根據不同內容,不同學科間相互銜接、互為前提關系,并將學科以外的知識與學科進行統整,發揮和拓展學科內容,各學科圍繞主題內容生成系列課程內容,強調課程與社會和學生發展間的整合。如將社會熱點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學科課程、課程標準進行有機融合,開展了“小小中國心·大大世界眼”主題課程。其中,“小小中國心”在不同年級分別以“改革開放四十年”“西安秋之美”“西安城市名片”等為課程內容;“大大世界眼”則將一帶一路、星際旅行、人工智能等引入課程內容,讓孩子從多維角度感受西安文化之美、中國發展之美以及世界之大、文化差異之美。
3.跨學科統整,實現課程跨界
為了讓學生們適應社會和未來發展,具備用知識和技能解決生活中現實問題的能力,我們以國家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為始發點,通過建立學生完成指定任務到選擇性完成命題再到發現問題和自主解決問題的三級成長課程實現跨學科統整,讓學生全面參與到社會實踐中,將課程拓展到家庭、社區和社會。
(五)課程的評價:構建了素養本位的學生發展評價體系
在“蒲公英”課程中,我們對中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進行了校本化表達,融入了我校文化和對學生發展的期望。在根據實踐不斷調整和完善課程體系的過程中,我們重點對課程中的學生發展評價指標進行探索,主要分為:1.凝練學科素養,明晰學科價值導向;2.細化評價指標,研發評價工具;3.創新評價方式,形成學科特色。期望通過指標引領教育教學系統的優化和提升,進而促進我校學生全面和諧發展。這樣有利于教師更新觀念,有利于學校、家庭、社會等教育的結合,有利于小學生素質的全面提高,是我校提升教育教學質量的重要措施。
同時在評價物化系統的探索中,通過線上綜合評價系統與線下成長記錄手冊兩種方式,完成對學生成長的過程性記錄。在線上系統中,依托信息技術手段,將評價數據化、趣味化、科學化,同時將社會和家庭評價作為主體在線上系統中進行呈現;線下記錄手冊則以物化的形式激勵學生不斷成長與進步,重在過程性的記錄與累積。
三、“蒲公英”課程下的成長與變化
“蒲公英”課程從無到有,從框架搭建到內涵發展,在實踐中不斷地修正和完善。我們將系統論、深度學習理論用于對小學課程整體化開發與實踐中,通過對三級課程的優化設計,以課程的減負增效為出發點,國家課程校本化為途徑,學科優化統整為方法,著重于整體性建構學校課程,形成了既體現國家意志,又應盡可能滿足學生個性發展的差異性,同時兼顧了地方和學校差異性的學校課程體系,綜合處理了學科與素養、綜合與建構、教學方法和學習方式、生態空間重構等的要素關系,減少了重復的課程內容,拓寬了課程空間,突破了學科壁壘,優化了學科資源。
最重要的是,依托“蒲公英”課程,實現了讓老師、學生、家長共同成長的目標,陜師大實驗小學也在課程的帶領下逐步創建出學校的教育品牌,打造了語文優勢學科、美育課程、學習支持中心等一系列在區域內產生一定影響的優勢品牌,深化了學校內涵式發展。
作者單位 陜西師范大學實驗小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