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析古詩誦讀在幼兒園的開展
作者:馮 明
發布時間:2021-03-02 09:30:52 來源:陜西教育報刊社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作為我國古代文明的結晶,具有極其深遠的教育價值,而中華傳統古詩文更是集中反映了民族精神、民族生活和民族經驗。在學前教育階段,有目的、有底蘊地開展和加強古詩誦讀活動,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能夠幫助幼兒在了解經典、誦讀古詩的過程中,真正浸潤在我國優秀傳統文化之中,以達到“蒙以養正、誦詩導行”的目標。
眾所周知,人的幼年是其文化素養、高尚人格形成的關鍵時期。在這一時期,我們通過必要的手段對幼兒進行引導和熏陶,更加有利于其健康成長。而在諸多手段之中,傳統古詩誦讀活動無疑是最為有效的。在誦讀的過程中,幼兒能夠在潛移默化中受到熏陶,奠定健全人格發展的基礎,同時了解我國優秀傳統文化的具體內容,從而進一步繼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精神。
一、古詩誦讀活動在幼兒園開展的價值與意義
(一)古詩誦讀促進了幼兒全面發展
古詩誦讀活動的開展,對于幼兒來說,作用無疑是極其顯著的。我國傳統詩歌向來是講究音韻之美的,在形式上更是句式整齊,朗朗上口。同時,古詩的語言凝練,內容上大多表現出新奇的意境和意象,這些特征都十分有利于提高幼兒的記憶力。另外,學前階段不同于小學與中學教育,幼兒在學習誦讀古詩時并不是直接的識字教育,更多是以傾聽的形式來進行學習,這就要求幼兒在活動中必須集中自己的注意力來認真傾聽。長此以往,不單單培養了幼兒專心傾聽的習慣,更是極大地提高了幼兒的專注力。在誦讀的過程中,幼兒的口語表達能力也會得到一定程度的提高,同時幫助幼兒在不經意間認識了許多漢字,增加了識字量。在幼兒園的日常教學中,誦讀活動的開展往往會伴隨著表演,這樣就為幼兒提供了展示自己的平臺,使其在表演的過程中逐漸地激發或是促進個體自信心的成長,形成健全的人格。古詩誦讀活動開展的最大意義則在于愛國情感的培養上。在學前教育階段,愛國主義教育的開展形式一直是較為單一的,而古詩誦讀活動則恰恰豐富了這一欠缺。在持續的活動開展中,幼兒能夠更好地了解傳統文化的內容,也就自然而然萌發出民族自豪感。在這一潛移默化的過程中,愛國主義教育便不再是簡單的“喊口號”,而是實實在在讓幼兒感受國家的魅力、國家文化的魅力,從而培養其愛國情操。
(二)古詩誦讀活動的研究促進了教師專業成長
如何在學前教育階段開展古詩誦讀活動一直是幼兒教師最為關心的問題。帶著這個問題,教師自發地去學習更多關于古詩的知識,在活動開展之前便充實自身知識儲備,同時在活動之中不斷進行總結和改進,將所學到的理論知識與教學實踐相結合,設計出符合幼兒學習特點的誦讀活動形式,并認真篩選古詩篇目,形成教學內容體系。而這一切活動的開展,也讓教師在探索中受益,在研究中成長,在實踐中提高,進一步促進了教師的專業成長。
二、幼兒園古詩誦讀活動的特點
鑒于學前教育階段教育對象的特殊性,古詩誦讀活動的開展便不能與小學或是中學教育形式相同。教師在開展活動時必須考慮和把握幼兒的年齡認知特點,才能使幼兒更好地理解所學內容,使活動能夠產生效果。經過兩年的探索與嘗試,我們根據幼兒的實際表現及過往資料的總結,對于幼兒園古詩誦讀活動的特點,形成了以下認識:
感悟性:古詩作為我國傳統文學形式之一,其中的意象與意境的表現可謂不少,這就意味著其蘊含的深層意義并不是簡單的口口相授就可以使幼兒明了的。因此,教師在進行活動時,必須把握語言上的技巧,讓幼兒能夠有所體驗,促使其進行思考與感悟,而不是教師一味地“自說自話”。
滲透性:古詩作為教育載體,其中所蘊含的教育價值是不可估量的,特別是關于傳統文化的相關內容。我們進行此類活動的目的之一就是激發幼兒對于傳統文化的興趣,但這一教育并不是直接和外顯的,而是滲透在游戲之中,滲透在幼兒一日生活中,滲透在幼兒的成長過程之中的,使幼兒在潛移默化中了解傳統文化、愛上傳統文化。
創新性:在幼兒園開展古詩誦讀活動不是墨守成規的知識技能的傳授,而是引導幼兒感知文化,讓其在潛移默化中得到熏陶。同樣,對于古詩內容的選擇也必須做到“揚棄”,取其精髓,并能夠以新的形式呈現在幼兒面前,為其終身發展打下堅實基礎。
科學性:古詩誦讀活動的主體是幼兒,這就要求教師必須尊重幼兒的年齡特點與認知水平,科學、合理地選擇所要教授的內容,并認真設計活動過程,確保幼兒能夠接受活動內容,并達到預期的教育目標。
三、各年齡段培養目標
根據“蒙以養正、誦詩導行”這一總體目標,經過兩年的實驗與研究,我們結合各年齡段幼兒的發展規律,制定出古詩誦讀的各年齡段培養目標,以此幫助活動的有效開展,并促進幼兒的全面發展。
年級 | 培養目標 |
3-4歲 | 1.學會安靜地聽老師、同伴說話,不隨便插嘴。 2.在鼓勵下,愿意在集體面前嘗試誦讀古詩。 3.樂意參加誦讀游戲活動,在游戲中大膽地跟讀經典內容。 4.喜歡誦讀古詩,并能夠準確發音。 |
4-5歲 | 1.能單獨在集體面前背誦古詩。 2.能專心欣賞同伴誦讀,并能夠進行模仿。 3.喜歡朗讀古詩,能和同伴合作有節奏地朗讀。 4.對理解古詩內容有興趣,能感受到古詩音韻之美。 |
5-6歲 | 1.能主動、積極、專注地傾聽同伴誦讀。 2.能獨立、自信地背誦古詩,注意音量、節奏、表情的變化。 3.能在活動中主動、自信地領讀,對認讀簡單的漢字感興趣。 4.能注意根據古詩的節律、內容有感情地背誦,能領會古詩的主要內涵。 |
四、幼兒園古詩誦讀活動設計和實施的理念
對于幼兒園教師來說,古詩誦讀活動的開展存在著一定難度。究其原因在于古詩的基本載體是文字。而在幼兒園中,識字教育很容易引起“小學化”傾向的發生。那么,教師要如何正確引導幼兒走進古詩?如何充分發揮古詩對幼兒全面發展的促進作用?如何防止“小學化”傾向的發生?本著教師是古詩和幼兒之間的橋梁這一根本關系,必然要求教師在設計和實施古詩誦讀活動時遵循以下理念:
“直面古詩,不求甚解”。在活動中,對于淺顯易懂的古詩內容,教師可以結合實際進行適度講解。而較難的古詩內容,鑒于幼兒現階段接受能力所限,則不深入講解,避免發生講解不當的情況,也為幼兒后續主動學習提供動機。
“揚棄選材”。我國古詩浩如煙海,其中很多內容并不適合幼兒學習與理解,教師在進行材料選擇上,必須慎重“揚棄”,科學地選取古詩教材,并在活動中針對一些晦澀枯燥的內容進行適度改變,以幫助幼兒學習理解。
“快樂游戲學詩文”。 游戲是幼兒最喜愛的活動,為了能夠讓古詩誦讀活動取得真正效果,教師要精心設計游戲活動形式,并選取有趣的故事、音樂或是圖片等。讓幼兒主動積極地投入參與到游戲之中,從而取得較好的學習效果。
五、活動方式的創新與應用
在活動開展形式方面,除進行集體教學活動以外,教師還可以有效利用碎片化時間以及區域活動,如餐前活動、安靜活動等環節,幫助幼兒更為靈活地體悟和理解古詩內容,并形成家園有效聯動,幫助幼兒進一步掌握古詩含義。另外,以春節、清明節、端午節、中秋節等傳統節日為契機,教師組織幼兒進行相關詩會、詩畫欣賞、以詩為畫等活動,在情趣結合的基礎上,引導孩子和家長一起沉浸在傳統詩歌的氛圍之中。
在現階段中,我園根據古詩誦讀活動實際開展情況,從幼兒古詩誦讀文本選擇,到具體方案的建構,再到與我園特有的“生態+”課程體系進行有機融合,已初步探索出古詩誦讀在幼兒園中開展的有效途徑,并從環境創設入手,經過專家的多次指導,建構有利于古詩誦讀活動開展的園所環境,同時對現有詩歌篇目進行梳理與匯總,整理活動開展以來的有效教學方法與活動開展方式,進行經驗總結,幫助幼兒得到更好的發展。
作者單位 西安市新城區筑夢幼兒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