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作實驗幼兒園 子課題名稱
西安市新城區大明宮幼兒園 《幼兒園文化熏陶的基本策略》
西安市新城區朝陽幼兒園 《幼兒園傳統文化元素的形成與使用》
西安中等職業學校第一幼兒園 《幼兒傳統體育游戲的開發和利用》
西安市新城區筑夢幼兒園 《幼兒國學經典誦讀選編》

表1  西安市新城區課題組合作園及研究主題

2019年2月,教育部哲學社會科學研究重大攻關項目《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學理構建、價值認同與教育策略研究》實驗基地落地西安市新城區,新城區四所幼兒園就如何開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教育實踐展開深入探索(見表1)。在一年多的教育實踐中,形成了豐富的教育實踐成果,積累了關于“研究模型探索”“價值取向探索”“實施策略探索”的豐富經驗。同時,各合作園所在課題組專家引領下,總結現階段研究誤區,明晰下一階段研究任務,結合當前疫情實際,積極開展教育探索。


學前期是兒童良好學習習慣和學習品質養成的關鍵時期,這一時期通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浸潤,發展兒童美好品性,培養兒童核心素養,是非常有必要和有價值的。新城區多所幼兒園從“大環境”到“小環境”,從“大課程”到“小課堂”,多方位落實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浸潤理念,初步探索出了幼兒園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的實踐路徑。


一、實踐精煉:傳統文化進幼兒園的方法性探索


新城區四所課題合作實驗幼兒園基于傳統文化元素、傳統國學經典誦讀、傳統體育游戲,探尋其與幼兒園教育相融合的實施策略,并從傳統文化熏陶角度探尋傳統文化促進兒童發展的有效路徑。

(一)“生活皆教育”理念下的課程融合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的國學經典如何融入幼兒園五大領域課程?新城區課題組實驗園幼兒園從課程內容、課程方法、課程組織策略方面探索了具體的實踐路徑。幼兒園教育提倡“生活皆教育”,幼兒園的一日生活均是教育素材,通過一日生活的各個環節,滲透傳統文化元素,支持幼兒初步感知傳統文化、理解傳統文化,繼而熱愛傳統文化。傳統文化中的國學經典素材蘊含豐富的教育價值,實驗園所在具體實踐探索中以兒童一日生活為切入點,將古詩誦讀融入幼兒一日生活的方方面面,巧用生活碎片時間,讓孩子感受、欣賞經典誦讀內容,培養幼兒對傳統經典誦讀的興趣;結合自然時間線,開展“二十四”節氣主題下的“飲食”“種植”“衛生”等主題活動;利用一日生活中的碎片時間,開展“特色角”活動,培養幼兒感受自然、了解自然的興趣和探究能力。

(二)“教育即游戲”取向下的形式探索

幼兒園的教育活動以游戲為主,兒童在游戲中獲得身心的全面發展。傳統文化課題合作實驗園以兒童游戲為基本的活動形式,開展各類傳統文化主題活動,以培養幼兒對傳統文化的學習興趣和學習能力。通過對傳統文化內容本身的創新——游戲化活動形式,以支持幼兒在游戲過程中快樂學習,建立“傳統文化內容”與“學習愉悅感”的聯系。如通過“垂釣”游戲感知《小兒垂釣》詩歌的誦唱美,提升幼兒語言表達能力,豐富幼兒想象力和相關“垂釣”知識圖式;通過“逛三園”游戲,豐富幼兒的生活經驗,了解固定節氣下的植物類型、民俗民風。教育即游戲,游戲即教育,通過游戲化的教育形式,支持幼兒經驗圖式的豐富,培養幼兒的學習興趣,提升幼兒探索學習的能力。

(三)“合力促發展”導向下的家園共育

家庭教育是影響3-6歲兒童發展的重要因素,幼兒園教育要想發揮教育效益的最大化,必須結合家庭教育的力量,合力促進幼兒的全面發展。傳統文化的浸潤不單單局限在幼兒園中,家庭場域的文化浸潤同樣重要。一方面,通過家園共育豐富幼兒園傳統文化特色課程內容,如通過家庭力量收集陜西區域內的特色民間游戲、民間習俗,以與兒童成長環境息息相關的傳統文化元素為素材,組建園所初級傳統文化素材庫;同時,借助“爺爺奶奶進課堂”類特色活動,拓展傳統文化學習空間、學習材料和學習形式。另一方面,以幼兒園為平臺,支持家庭傳統文化學習氛圍的養成。如借助幼兒園公眾宣傳平臺,面向家長推出如“傳統農學”“傳統編織”“傳統誦讀”“傳統家風”等與傳統文化相關主題內容,喚起家長群體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關注。


二、實踐反思:傳統文化進幼兒園的階段性自省


(一)基于現實的研究開展

自2019年6月確定實驗園所研究主題以來,各課題合作實驗園積極開展各類研究工作。在近期疫情影響之下,各幼兒園及時調整研究計劃,結合現實情況開展相適宜的研究活動,支持研究成果的落地。各實驗園在新城區教師進修學校的支持下,以“大主題——小主題——微主題”的研究思路,借助區級課題開展平臺,調動全園教師研究力,在研究中提升教師教科研能力,促成研究成果的切實落地。如新城區大明宮幼兒園課題組成員就“中華傳統文化元素在幼兒園環境創設中的應用研究”為主題開展線上研討活動,確定了以博物館主題打造幼兒園整體“大·小環境”研究思路;新城區朝陽幼兒園課題組教師參加線上研討活動,確定了以“二十四節氣”為主線的幼兒園走廊大環境創設思路,同時在疫情期間通過幼兒園微信公眾號推出傳統文化元素主題知識,以豐富幼兒、家長相關經驗;西安中等職業學校第一幼兒園以“幼兒游戲的開發和利用”為切入點,豐富研究主體的傳統文化素養,推動課題研究進展的新思路、新點子落地;新城區筑夢幼兒園持續采用多種形式開展古詩詞誦讀活動,整理活動開展以來的有效教學方法與活動開展方式,進行經驗總結,形成了科學的教學方法、教學形式以及教學內容,同時結合疫情,以幼兒興趣為出發點,調動幼兒和家長力量,定期通過幼兒園宣傳平臺推出“弘揚傳統文化 詠誦經典詩篇”系列活動,以期幫助家長和幼兒在家開展適宜的古詩誦讀活動,反響良好。

(二)基于反思的研究自省

課題組合作實驗幼兒園積極開展相關研討活動,但也凸顯出一些研究中存在的問題。第一,研究成果零散,未形成可視化的、鏈條性的整體研究成果。如未形成體系化的、完備的、適宜園所辦園理念的特色課程體系,現有課程大多以零散的實踐性經驗為主,亟待結合園本教育理念進行成果串聯;第二,作為“傳統文化”實驗合作校園,在環境創設上未形成“特色性的、極具代表性的”環境創設,現有環境創設大多基于零散的傳統文化元素應用,亟待結合園本教育理念,構建基于傳統文化的環境。


三、實踐導向:傳統文化進幼兒園的方向性思考


實踐既是經驗,又是導向。基于新城區課題實驗園所的現實開展情況,分析已有研究問題,為后續傳統文化進幼兒園帶來了方向性的實踐指引。

(一)“大同小異”,傳統文化元素進環境

各課題合作實驗幼兒園在后續研究中關注幼兒園環境打造,形成以中華傳統優秀文化為特色的園所環境,通過大環境“走廊—班級—區角—部室”整體打造擁有傳統文化氛圍的園所。

1.不同班級,不同創意。在各班級環境創設上,充分汲取中華傳統文化審美元素。如以青花瓷、農家樂、中國紅、編織工藝、古韻花坊等元素,在不同班級創設具有不同創意的傳統文化元素表現的班級環境。

2.同一區角,不同表現。在各區角環境創設上,充分展現了各班主題模式下的區角創設。如各班組共同的“有趣的圖紋”區角,在環境創設上充分展示了各班的活動主題,雖內容一致,但表達形式、區角材料迥異,以支持不同年齡階段兒童的學習發展。

3.特色部室,共同浸潤。開展以“大唐服飾”“陜西美食”等為主題的特色部室,各班年級組根據班級主題活動目標,在部室開展相應活動,發展幼兒核心素養,浸潤傳統文化元素。

(二)“幼兒國學經典誦讀選編”課題實踐導向

1.課程理念:幼兒園國學經典誦讀最基礎和最重要的核心經驗在于培養孩子的審美興趣與審美能力。幼兒園國學經典誦讀在教育活動的實施和組織上也是以藝術領域的感受與欣賞、表現與創作為活動目標,重點培養孩子對于中國傳統文化中的經典誦讀作品的喜愛和欣賞。

2.課程誤區:幼兒園國學經典誦讀在具體的教育活動中應避免教條式,避免以“背會”“讀會”為評價標準。關注孩子核心素養能力的發展,對作品本身的背誦和記憶僅是活動的附加價值。

3.課程梳理:按經典誦讀文本進行難易程度的梳理;按經典誦讀作品文本進行年齡段的劃分;按經典誦讀作品設計相應的領域活動。

(三)“幼兒園傳統文化元素的形成與使用”課題實踐導向

1.課程架構:梳理“二十四節氣”核心概念,并參照已有零散教育活動架構整體課程框架。在整體課程框架基礎上進行豐富。

2.研究單位:以班級為單位,深挖一個節氣的課程內容開發,在固定課程架構的基礎上豐富相關課程體系,形成五大領域各類豐富的教育活動設計,豐富形成整體課程內容。

3.課程素材豐富:開發除“二十四節氣”以外的其他傳統元素,在幼兒園班級環境創設、樓道環境創設、戶外環境創設方面形成以“中國傳統文化元素”為課程主題的“環境+課程”模式,系統化課題成果。

(四)“幼兒園文化熏陶的基本策略”課題實踐導向

1.下放研究目的:明晰研究目的,分解詳細的研究內容及研究目標,組建下位的研究小組,以研究小組為單位展開不同核心點“文化熏陶基本策略”的研究。

2.構建課程支架:下位研究小組就實踐中的“文化元素探索”形成相應“葉片式”實踐經驗,由課題組自下而上推導“樹狀型”研究成果,豐富傳統文化熏陶的整體教育路徑。

(五)“幼兒傳統體育游戲的開發和利用”課題實踐導向

1.課程架構:以“傳統體育秀”“體能訓練”“戶外游戲”為核心,厘清“傳統體育游戲”的維度概念。結合文獻資料和已有成果,采用“自上而下”加“自下而上”的構建模式確定課程架構,有計劃地形成課程體系。

2.課程內容:關于傳統體育游戲課程內容的選取,充分發揮家園共育中家長的作用。從幼兒園家庭委員會收集傳統體育游戲活動,充分體現陜西特色體育游戲,結合五大領域及指南中對體育活動的目標定位,對活動內容進行加工創新,形成獨具特色的傳統體育游戲課程。

(本文系教育部哲學社會科學研究重大攻關項目《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學理構建、價值認同與教育策略研究》課題研究成果。)

作者單位  西安市新城區教師進修學校


責任編輯:張 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