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好”學生手機,家校如何作為
作者:林煥新
發布時間:2021-02-09 10:11:42 來源:中國教育報
訪談嘉賓
張恒柱 南京市玄武區教育局副局長、南京市第十三中學校長
王殿軍 清華大學附屬中學校長
劉長海 華中科技大學教育科學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導師
陸云泉 北京一零一中學校長
張 娜 北京科技大學基礎教育管理中心主任兼科大附小書記
李 濤 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東北師范大學中國農村教育發展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導師
封留才 江蘇省泰州中學校長、特級教師
日前,教育部辦公廳印發《關于加強中小學生手機管理工作的通知》(以下簡稱《通知》),進一步指導中小學校學生手機管理工作,保護學生視力,讓學生在學校專心學習,防止沉迷網絡和游戲,促進學生身心健康發展。
學生手機管理始終是學校管理的一大難題,也是全社會高度關注的話題。《通知》印發的背景是什么?對于學校紓困有哪些指導意義?具體要如何操作?記者專訪了7位專家。
中小學生手機管控已是世界共識
記者:教育部多次就中小學生手機使用問題提出要求,為什么如此重視這一問題?
張恒柱:在中小學校,如何加強學生手機管理,是擺在廣大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個難題。手機不當使用影響學生情緒,還會給兒童帶來一系列健康問題,如造成記憶力衰退、睡眠障礙、視力下降等問題。從國際上看,管控中小學生在學校使用手機,已成世界共識。意大利、法國、德國、美國、英國、日本等國家已經通過立法或者其他形式明令禁止學生將手機帶進校園或者課堂,有的規定在教師和家長的引導下學生才能使用手機,芬蘭禁止向初三以下的學生銷售手機。
李濤:盡管手機使用給家長和孩子都帶來了諸多便利,但過度甚至沉溺玩手機卻成為新的社會頑癥。近年來,青少年近視率居高不下很大程度是由過度使用電子產品所導致的。2018年全國兒童青少年總體近視率為53.6%,2020年教育部對中小學生視力情況抽樣調查結果顯示,2020年上半年疫情期間中小學生的近視率增加了11.7%。此外,因過度沉溺玩手機而導致的青少年網絡成癮綜合征比例也快速上升,不同成癮類型所導致的持續抑郁、躁狂等不良心理疾病在青少年群體中日益嚴峻。為保護學生視力,讓學生在學校專心學習,防止沉迷網絡和游戲,促進學生身心健康發展,進一步加強中小學生手機管理工作尤為必要和緊迫。
記者:教育部此次印發《通知》有怎樣的意義?
陸云泉:2021年全國教育工作會議指出,要抓好中小學作業、睡眠、手機、讀物、體質管理,為落實落細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提供更加科學的導向、更為多樣的資源、更加靈活的方式。將手機和作業、睡眠、讀物、體質并列,并與立德樹人這一根本任務相關聯,可謂見微知著、意義深遠。
建設綠色網絡,引導中小學生合理上網、健康上網是加強未成年人網絡保護的重要內容。教育部一直高度重視網絡環境下的德育工作,注重引導中小學生合理上網、健康上網。教育部辦公廳印發《通知》,進一步明確了學校、家庭以及教育管理部門在手機管理中的責任和措施。
封留才:《通知》的出臺,從國家層面進一步完善了中小學生手機管理制度,是我國基礎教育治理能力現代化的又一重要舉措,為學生使用手機“立規”,為廣大家長教育孩子“立威”,為學校加強手機管理“立據”,具有較強的針對性、科學性和操作性。不僅有利于促進廣大青少年學生良好行為習慣的養成和健康快樂成長,而且有利于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全面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
管教結合,化危為機
記者:對于教師、家長和學生都關注的能不能帶手機進校園的問題,《通知》明確“有限帶入”原則,這要如何理解?
封留才:《通知》明確規定,學生原則上不得將個人手機帶入校園、禁止帶入課堂,教師不得用手機布置作業或要求學生利用手機完成作業。這些明令禁止的規定具有剛性約束,既對學生提要求,又對教師劃紅線。同時,《通知》從實際出發,考慮到學生及家長“確有需求的情形”,做了“有限帶入校園”的規定,這樣也能贏得廣大師生的理解支持,充分體現了“以生為本”的學生發展立場,既能破解難題、體現問題導向,有針對性地解決問題,又能實事求是、體現人文關懷,有溫度地靈活處置。
王殿軍:學生手機使用管理要因人而異、因時而異、因地制宜。一般來說,不建議小學生帶手機上學,必要時的家長聯系、緊急情況下的報警功能,一般的電話手表就可以實現。初中、高中可以允許學生帶手機上學,但不提倡帶功能過多、昂貴的手機,且要加強統一管理。
記者:手機管理始終是學校管理工作中的一大難題,《通知》要求,學校應將手機管理納入學校日常管理。具體應該怎樣操作?
李濤:允許手機“有限帶入”的基礎是細化校園“管理措施”。一方面,學校對于有限帶入校園的個人手機要安全統一保管,學生在申請使用個人手機時要做到便利和規范,管理者要切實保證學生在必要特需范圍內合理使用手機,不能讓有無帶入校園手機成為學生間相互攀比的標準,這就需要學校制定和完善明確、科學、便利、監督的管理流程和具體辦法;另一方面,學校應進一步完善校園內通訊類基礎設施設備服務功能,如采取設立校內公共電話、建立班主任溝通熱線等措施,解決學生與家長通話需求。同時,原則上采用紙質作業。
張恒柱:學校有效管理學生手機,需要管理和診斷。在管理上,我們可以通過家長、學生、教師三方一起制定一個共同的手機管理制度,幫助學生在學校、家庭都能養成良好習慣。當然,只有制度是不夠的,學校可以通過建設優秀班集體的方式,在班集體形成比較優秀的朋輩文化,開展豐富的活動,培養學生高雅的情趣,給孩子提供合適的解壓渠道。對于經過管理仍不能遵規守紀的學生,那就需要進行個案診斷,主要診斷“手機對這個孩子的意義是什么”“學生沒辦法放下手機背后的成長訴求是什么”等問題,以便增加教育引導的針對性和實效性。
王殿軍:學校要明確規定什么時間可以用手機,什么時間不能用,還應讓學生懂得手機的使用場合。學校應該將手機使用管理的要求明確告知每位教師、每個學生,然后由教師監督、學生互相監督,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習慣。
記者:許多教育管理者已經意識到,中小學生手機管理“堵不如疏”。《通知》也強調,要加強教育引導。那么,需要教給學生什么呢?怎么教?
王殿軍:學會正確使用手機是一門必修課,也是當下教育的一部分。學生手機使用管理折射出學校的管理理念和育人水平,必須堅持“管”與“教”結合,化危為機。要把手機使用管理當成對學生開展教育的契機,充分挖掘其中蘊含的教育價值。
其一,培養學生的自制力和自我管理能力。我們希望學生能學會控制和調節自己的情緒和舉止行為,自覺遵守學校的相關規定。針對手機使用,在不該用的時候要管住自己,該用的時候要正確使用。同時,要讓學生樹立長時間看電子屏幕會危害健康的意識,時時處處提醒自己控制手機的使用時間,做到非必須不使用。
其二,培養學生的規則意識。學生使用手機,學校和家庭要制定管理規則。制定手機使用管理規則不能只由教師或是家長說了算,要全班師生或全家人一起討論,并形成公約。學生自己參與制定的規則,就愿意去遵守,同時還學會了在社會管理當中通過協商取得一致意見的方法。
其三,提升學生的信息素養。在指導學生正確使用手機時,要教育引導學生提高對網絡虛假信息、網絡欺詐的辨別能力,提高在網絡虛擬環境下交友的警惕性,分清網絡世界與現實世界的區別,對網上各種言論要有正確認識的能力。
其四,讓學生懂得網絡禮儀。我們要教會學生如何文明地使用手機。同時,要教會學生如何使用規范的語言和標點符號,這樣學生進入社會后,在使用短信、微信等社交軟件時就會懂得基本的文明禮儀。
張恒柱:現在不少家長甚至老師簡單地用沒收、摔手機的方式解決問題,實際上這是激化矛盾而不是解決矛盾。教育方法要入情入理,讓學生真正意識到過度使用手機的危害性和加強管理的必要性。有些辦法可以讓孩子慢慢遠離手機,如增加戶外活動,幫助孩子制定科學的作息時間表等。
手機管理更需打出組合拳
記者:有老師反映,目前管理仍存在難點:出了校門是玩手機的“重災區”;家長不配合、學生逆反、社會質疑等問題讓手機管理成為學校、家長、學生之間的一場艱難“博弈”。這給未來校園手機管理工作帶來怎樣的啟示?
張娜:手機管理工作不僅僅是在“堵老鼠”,也不是僅僅將手機隔離在校園之外即可,而更多的是需要“打組合拳”,僅依靠家庭和青少年個體本身效果甚微。需要有相關的制度,聯合全社會、教育工作者的力量引導青少年認識到過度使用手機的危害,幫助青少年建立更科學的使用手機的方式方法,提升青少年對手機“為我所用”和防范“被其所迷”的應對能力。社會、學校和家庭要達成手機對青少年有負面影響的普遍共識,共同關心解決中小學生過度使用手機問題。
記者:許多家長苦惱,對孩子的手機管理不得其法。您有哪些建議呢?
劉長海:其一,做好統籌規劃,切實未雨綢繆。家長要帶領子女明確人生理想和成長方向。將促進子女健康成長放在家庭事務決策的重要位置,細致規劃家庭環境布置,引導子女養成閱讀、藝術、運動、實驗、社交等多方面的興趣。在賦予子女手機使用的權利時與子女約定手機使用時限等具體事項。
其二,做好防微杜漸,盡早提示引導。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假期里,很多家長將手機當作免費的保姆,放任子女無節制地使用手機,給開學后的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帶來嚴重阻礙。家長要充分利用子女年齡尚小、親子相處機會較多等有利條件,引導子女養成限時使用手機的好習慣;在子女使用手機時間較長時,利用戶外運動、家務勞動、社交活動等分散其注意力,防止子女形成手機依賴;在家庭中牢固確立手機管理規定的權威。
其三,做好親子溝通,促進自覺自律。家長要將問題當作教育的契機,學會通過高質量的溝通解決問題,促進子女形成正確的思想觀念。要學會傾聽子女的想法,因勢利導地引導子女轉變思想觀念。要積極與教師聯系,在家庭和學校之間達成手機管理共識,建立堅定有力的教育共同體。
其四,做好正面榜樣,樹立家長威信。要求子女做到的,家長首先要做到。所有家庭成員都要遵守手機使用的管理規定。家長帶頭遵守規定,主動用閱讀、運動等正能量活動充實自己的生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