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次到外地分享校本教研經驗時,有位年輕的L老師私下跟我說:“我們學校也開展了不少教研活動,但我感覺對年輕教師幫助不大。有時還挺無聊的。”還有一個C老師也感嘆地說:“等我老了,我就不用上公開課了。”

“為什么會無聊呢?”我想先聽聽L老師的看法。“因為很多時候,都是邀請的專家或老教師在滔滔不絕,侃侃而談,而我們年輕教師都是‘只能聽不能說’,您不覺得很無聊嗎?”“那你覺得怎樣才不無聊呢?”我追問道。“我覺得嘛,應該給年輕教師多點發言的機會,能參與到教研活動中去……”L老師稍作思考后說。而C老師之所以期待自己“變老”,是因為學校允許40周歲以上老師可以享受“不用上公開課,不用寫詳細教案,不要求做課題和寫論文”等“福利”。

聽L老師這么一說,我似乎明白了她的無聊與寂寞,原來是教研權利被剝奪,被忽視,被冷落。這實質上是教師教研主體意識的一種覺醒,是對主動參與教研的一種訴求,是對群體中平等地位的一種渴望,是一種對“霸權教研”的厭倦和對“平等教研”的向往。然而,在某些學校的日常校本教研中,專家、學校領導或資深教師過多的話語權無疑會擠占年輕教師的發言權。久而久之,年輕教師參與教研的熱情就會減弱,即使有不同的見解也礙于默認的資歷排序而不敢聲張。更有甚者,或已習慣于聽從所謂權威的論斷,沒有形成自己獨立之思想和自由之精神,就難以創造原創性的成果。試問,戴著鐐銬的舞者怎能跳出韻味與新意?

在我看來,好的校本教研應摒棄話語霸權,注重營造自由、平等和寬松的氛圍,調動每一個教師的教研激情,發揮各自在教研團隊中應有的作用,讓他們都能各抒己見、各顯神通,從而使彼此都能收獲參與感、歸屬感和榮譽感,進而在校本教研中相遇更好的自己,成就更好的教育,培育更好的學生。年輕教師無疑是校本教研的中堅力量,特別是他們的工作拼勁、研究激情和創新意識,能給校本教研帶來無限的可能和創意,如我國北斗導航衛星研制團隊的平均年齡只有31歲,這就是一個很好的例證。

老教師不但擁有豐富的專業知識、教學經驗和人生閱歷,而且思想成熟、做事沉穩、考慮周全,這些于學校的教育發展、課程改革和青年教師成長,都是非常重要的力量。所以,校本教研不僅不能把老教師“排除”在外,也不能以“福利”形式授之以特權,還應鼓勵他們參加校本教研。否則,就容易誤導教師校本教研的價值取向。

責任編輯:楊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