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情要從一次“校園體驗日之家長進校園”活動說起。

活動議程全部結束以后,一位學生家長走到我跟前問我:“老師,李文婧在班級表現還可以吧?”當聽到“李文婧”這個名字時,我的第一反應是回想這名同學平時在班里的表現,但卻沒有太多印象。只好象征性地告訴家長:“孩子在校整體表現不錯。”這名家長接著告訴我:“孩子說您平時幾乎沒有在全班同學面前讓她展示過自己,她課堂舉手您也沒讓她回答過問題,您是不是從心里已經放棄她了?”家長的話語令當時的氣氛非常尷尬,一時間空氣仿佛都凝固了。

回到家以后,我就一直在想,李文婧同學的確在班級中表現不錯,在班里也從不多事,性格乖巧,是一個十足的中等生。在平時的課堂上,難一點的問題她肯定不會,索性不讓她回答;簡單的問題又浪費課堂時間,所以基本不讓她回答。想到這里,我才意識到其實自己在無形中已經打擊了她脆弱的心靈。而班上這類同學還不在少數,他們通常對班級事務漠不關心,在班級的存在感不強,但卻都有著一顆積極向上的心。至此,我才真正意識到可能我正在不斷忽視著不止一個“李文婧”這樣的中等生。

其實在平時的工作中,接觸到很多這樣的中等生,但卻沒有站在他們的角度著想,經常性地不顧他們的感受,使他們時常處于被“孤立”的狀態。造成的后果是他們因為自己的付出得不到老師的認可而自暴自棄,學習積極性不斷下降,成績原地踏步或是不斷下滑。

自那以后,我在平時的教學中,下意識地關注那些之前處于我心靈“角落”的中等生,在課堂上積極鼓勵他們發言,幫助他們重拾學習的自信心;課后時常與他們談心交流,讓他們切實體會到老師的關愛。一段時間后,我看到了他們的轉變,看到他們從以前的“默默無聞”到現在的“一鳴驚人”,班級活動中也時常能看到他們盡情玩耍的身影。直至此刻,我才終于放下心來,幸好未造成太多的遺憾。

這件事情告訴我一個道理,班級所有的學生都是平等的。作為一名教師,要帶著欣賞的眼光看待每個學生,尤其是不能忽略中等生,他們的可塑性很強,成長后勁十足。我們應該努力為每個孩子創設發揮自我潛能的空間,讓他們健康快樂地成長。中等生是將要盛開的花,而老師是他們成長所需要的“陽光”和“養料”,我們需要給他們力量并靜待花期的到來。因為,遺忘的角落也需要陽光。

責任編輯:楊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