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層之臺,起于累土。100年篳路藍縷,守正創新,只為‘百年樹人’的不泯初心。”2020年12月19日,西安市碑林區大學南路小學迎來建校100周年。大學南路小學初創于1920年,當時校名為邊家村小學,1940年易名戰干小學,一度改名啟智小學。新中國成立后,學校規模不斷擴大,先后合并黃雁村小學、張家村小學,定名為黃邊張小學載入教育史冊。1972年更名為碑林區大學南路小學,沿用至今。100年的時間里,這所小學不僅培育了眾多英才,也見證了城市的滄桑巨變。

在正高級教師、校長李茵及其團隊的努力下,大學南路小學成為西安市首批一級小學,省級示范學校。145位一線教師中,擁有各級各類學科帶頭人、骨干、能手、特級教師達83人次,省市區各級“名師+”研修共同體15個。本報特專訪李茵校長,探訪其個人和學校“成為一棵樹,帶動一片林”的教育理念和實踐,感受這所百年學校在新時代的內在活力。

 

李茵自1978年參加工作以來,在小學教育中深耕了42年。她在實踐中兼容并蓄,善于突破創新,榮獲“全國先進工作者”“教育系統先進工作者”稱號,是西安市首位獲得正高級職稱的小學教師,曾榮獲西安市紅燭獎,被評為“西安市基礎教育突出貢獻校長”。她先后主持41項教科研課題,主編教材4部。

記者:李校長,您好!2020年您被表彰為“全國先進工作者”,這份榮譽的背后彰顯著您多年的努力和對教育事業的熱愛,我們了解到您出身于“勞模家庭”,您的母親也是一位優秀的教師,在這樣的家庭中成長,對您的職業選擇、人生追求、工作態度等方面一定有很大影響吧?

李茵:是的。身處擁有兩個勞模的家庭,每天的耳濡目染讓我深深地感受到,老一輩人對黨和政府有著極其深厚的感情,他們兢兢業業、艱苦奮斗、任勞任怨、不計報酬的品質令人感動,他們把濃濃的愛黨愛國的感情全都默默地轉化到了本職工作中,生活樸素,勤儉節約,骨子里很堅韌。他們看上去很普通,走在大街上誰也看不到他們的光環,但我知道他們就是勞模,就是自己學習的榜樣。

父輩身上散發出來的品質與氣質一直潛移默化地影響著我,這些年來,我和全國普通平凡的小學教師一樣,在基礎教育的土壤里默默耕耘。我覺得自己很幸運,干自己喜歡的事,這本身就是一種享受,樂趣自知。

記者:從教幾十年,您獲得了各級各類眾多榮譽,您是如何看待這些榮譽的?

李茵:所獲榮譽是國家及各級領導、政府對基礎教育的高度重視和鼎力扶持,是對每一個默默堅守、奮力耕耘的教育人的認可和鞭策!我的背后站著無數個甘于寂寞、甘于平凡的教育勞模,他們有情懷,有信仰,也有腳踏實地的才能,所以,這些榮譽是對整個基礎教育的獎賞,是對無數個修己以敬的勞動者的肯定和鼓勵!

記者:在您和團隊的努力下,大學南路小學的陽光工作室、無書包日、傳統文化校本教材編寫運用等工作都走在了省市前列,作為校長,您在帶領教師團隊在教育教學中開展創新性拓展性工作的法寶有哪些?請您分享這方面的管理經驗。

李茵:創新、開拓的原動力,皆是因為學生有需求,學校需發展,教師要成長。教育教學中有問題,我們就直面問題,去設計,去開發,去實踐,并做到極致。比如說,本世紀初期,小學課本里關于傳統文化方面的內容還比較少。有一次,我親耳聽見有個學生問家長:為什么司馬光砸缸?咋不砸別的東西?更讓我驚訝的是家長居然也不知道“司馬光砸缸”的典故,對孩子的問題一臉茫然。所以,我就下決心要和老師們精編一本適合學生閱讀的傳統文化校本教材,發掘源遠流長的傳統文化,形成學生積極健康的人生底色和品格。于是,我們根據學生需要和生活實際來確定、篩選內容。學習方式由體驗研究、綜合性的學習到走向社會生活研究實踐,充分發揮了學生的積極能動作用。參觀、訪問、調查,隨后的收集信息和處理,每一項都是學生的最愛。在這期間教師也得到了成長。參與的60多名教師上網查閱資料、跑圖書館、請教專家,歷經幾個寒暑,其間幾易其稿。從做計劃、征求意見、修正計劃、反復論證,到艱苦的搜集資料、選文、定稿、配圖、統稿、出版,再到課堂實踐,依據學情進行再修改,耗時兩年,凝聚著廣大教師的智慧和心血,每一步都堅實有力,這個艱苦的創造過程給教師們帶來的成長是深遠的。

記者:“優質教育資源最大化的輻射與增容,是一所百年名校的時代使命”,您是如何帶領團隊踐行這一觀點的?

李茵:一所名校在成長、發展和壯大的過程中,除了自身的文脈傳承,也是社會多方成就的結果。懂得報恩是中國人固有的本色。所以強師資、創品牌,孵化優質教育資源,輻射、引領、帶動區域內教育邁上優質均衡發展之路,成為一棵樹,帶出一片林,大學南路小學義不容辭。我們一方面通過“分層推進式”的梯隊培養模式精準培養教師,打造優秀教師團隊,既要木秀于林,還要合抱成才;另一方面積極探索均衡教育“優質帶動—互助共贏—交流聯動—共同發展”的新型工作模式。學校一半教師先后到陜西各地基層學校送教,或者承擔國培、教師繼續教育、新課程培訓、教師崗位培訓等任務,名師送教送培的足跡遍布陜西省。下一步我們將繼續做好有根的教育,像樹一樣成長,獨木成才,合木成林,成就一片優質“教育之林”。

記者:大學南路小學的“名校+”建設為“+校”帶來了很大變化,如何更好地激發“+校”辦學活力,和主校同頻共振,請您分享“名校+”建設的經驗。

李茵:“名校+”背后的胸襟、格局和擔當,就是一個靈魂碰撞另一個靈魂。第一,要有社會責任感,有大教育觀、有協同發展的定位。把幫別人當做自己學校發展、成長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第二,不是削峰填谷,而是和而不同。在深入調研的基礎上,進行菜單式交流和幫扶,不盲目的全盤復制,而是揚長補短,長善救失。第三,比翼雙飛,形成良性競爭。

記者:“名校+”建設為大學南路小學的發展帶來了新契機,有著典型的時代特征,在“名校+”建設中,大學南路小學作為主校,教師們有哪些收獲?

李茵:老師們用行動詮釋著一位普通教育工作者獻身教育的情懷,傳遞著愛與力量。首先是思想和精神上的提升。因為經常幫助別人,老師們獲得了更多的尊重、賞識和信賴,更具胸懷和視野。其次是業務能力的提升。大家在解決許許多多的問題中研究提升,在不斷復盤中讓研究向縱深發展。學習研究的風氣非常濃厚。再者是團隊意識非常強。團隊的發展是個人發展的土壤,它能為每一個人提供機會,搭建平臺,孕育成長。與“+校”形成研修共同體后,教師們共同謀劃教研內容,尤其是大家合力創新,合力做課題,合力集結教育教學成果,都能獲得成長和發展,都能享受到教育帶來的幸福。所以,一個自信、努力向上的團隊自然就形成了。此外,教師們的社會責任感增強了,大家利他心和大局意識強了,學會更多地去換位思考,這種在奉獻中的成長很快樂。

記者:大學南路小學在2020年迎來百年校慶,您是大學南路小學教師子弟,也是這所學校走出來的優秀學生、優秀教師,后來又回到學校任校長,將學校打造成名校,這一路走來,大學南路小學發生了很多變化,在您看來學校精神特質中不變的是什么?學校百年一脈傳承、需要師生們發揚光大的精神文化有哪些?

李茵:學校精神特質中不變的莫過于濃厚的學校文化、情感的歸屬和文化管理機制,以及在此影響下的雁陣效應。

一所百年存立的名校,始終散發著教育之光,就是一輩輩大南人追求卓越、勇敢擔當的精神風骨寫照。愿我們的師生始終敬畏教育,堅定目標,不負年華,不懈奮斗!無論在人生哪個階段,都能堅定目標,腳踏實地,攻堅克難,百折不撓,去迎接每一次人生挑戰。

記者:到2035年,我們國家教育要總體實現現代化,那時大學南路小學也將迎來115年校慶,在未來的15年內,您對這所和您人生有著密切聯系的百年學校有著怎樣的期待?您認為學校還需要加強哪些方面的工作以更好地在新時代煥發辦學活力?

李茵:在未來的15年內,教育形式將發生大的變化,“未來教師”只有運用“研究能力”,借助“教育科研”手段,才能有效應對新的變化和挑戰。未來學生的學習,從形式上,由固定班級授課模式轉為基于信息網絡技術、VR技術等的互動教學以及跨領域跨時空的學習模式。從內容上,已經逐步由單一學科知識的傳授轉向跨學科能力的培養;主題學習、項目學習等更為貼近學生現實生活,指向問題解決的學習方式將成為常態。希望我們的學校,延續先輩育才之光,以文化治校,牢記教育的永恒使命:傳播主流文化,形成與時代相契合的三觀;以創新強校,把創新能力擺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努力實現更多“從零到一”的突破,推動學習方式在各個維度發生變革。

學校要以史勵志,做有根的教育。既扎根中國傳統文化,又要有國際視野,扎實推進五育并舉,培養有理想有本領有擔當的未來公民。要立德樹人,做有靈魂的教育,以課程和教學為平臺,讓師生體驗學習的內在快樂和生命的價值。在時代浪潮中,鼓浪勇進!

記者:感謝您接受本報的采訪。

責任編輯:楊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