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南縣古城鎮中心小學副校長趙康嬋:把師者答卷寫在鄉村大地上
作者:馮 麗
發布時間:2021-01-15 15:18:58 來源:教師報
每個人都是潛力股,在不起舞的日子里,沒有人知道自己的潛力有多大,只有去沖擊每一個可能成功的點,才可能遇見不一樣的自己。
——趙康嬋
有人把教師專業成長比作一場艱難的穿越,對大部分鄉村教師來說,這場穿越要更艱難。
商洛市洛南縣古城鎮中心小學副校長趙康嬋,師范畢業后被分配到家鄉的農村小學,在鄉村教壇潛心耕耘的30年中,她成長為商洛市“名師大篷車”講師團成員、“送培到縣”專家庫成員、陜西省學科帶頭人、中西部鄉村首席教師,被譽為洛南鄉村教壇“怒放的玫瑰”。
趙康嬋身在曾為國家級貧困縣的鄉村小學,她是如何成長起來的呢?
剛入職時,或許是鄉村學校年輕教師太少的原因,趙康嬋很幸運地被領導當骨干苗子培養著,存在感十足,但自2006年調入古城鎮中心小學(以下簡稱古城小學)后,她明顯覺得一切都變了。實際上,從調入的第一天起,趙康嬋在隨堂聽課、常規教研、交流觀摩等學校一連串教學活動中,就沒敢怠慢過,但依然沒有獲得所期望的敞亮感,她經歷了前所未有的失落。
“不是說古城小學集聚著全鎮的優質資源嗎?不是說古城小學引領著全鎮教研教改的方向和潮流嗎?為什么依然有一種茫然無助和無奈感呢?”趙康嬋有時獨自坐在學校的花園邊,不止一次地追問自己:自己的差距在哪里?好教師究竟是什么樣子的?自己究竟要做一名怎樣的教師?在一次又一次的思索和追問中,趙康嬋終于明白:課品即人品。好教師首先要扎根課堂,在課堂上立己達人,在課堂上實現涅槃。
就這樣,似乎有一束光照進了趙康嬋的心房,她毅然開啟了教學內功的自我修煉模式。除了勤習每周的“三字一話一畫”外,多年自費訂閱專業報刊,廣泛涉獵教育教學方面的信息,做了上萬張資料卡片,記下十余萬字的學習筆記。研究經典課例,多次拜訪名師進行磨課……一次次的充電學習不僅拓寬了她的教育視野,豐厚了學科知識儲備,還點化了她的課堂教學實踐,她的課堂以凸顯語言文字運用,關注兒童言語品質為同行所青睞。與此同時,她的信息技術應用能力也是突飛猛進,躍入全鎮屈指可數的高手行列。
努力讓趙康嬋遇見了更好的自己。她的多個教學課件在省市級比賽中獲獎,縣、市、省級教學能手,省學科帶頭人,中西部鄉村首席教師一一收入囊中。在一次又一次的穿越中,她從迷茫走向敞亮,從一線教師成為名師,又從名師走向了明師。
談及破繭成蝶的秘訣,趙康嬋坦然稱自己首先受益于陜西省“三級三類”教師骨干體系建設的大環境,這個大環境讓各級領導非常重視培育和支持教師發展。還有在各級賽教的拔節而上的過程中,陜西省教學名師吳積軍、郗莉、王曉妮等名師給予很專業的指導。雞蛋從內部打破是生命,人生亦然。今天的趙康嬋與她自身久久為功的努力更是分不開。
榮獲一些頭銜和嘉獎后,有的老師選擇了更好的發展環境,集各種光環的趙康嬋依然選擇了留在距離縣城30公里的古城小學。“我生在這里,長在這里,現在要反哺這里。”趙康嬋說,“現在鎮上來的年輕教師干勁很足,努力向上生長,不過缺經驗和引領,在他們成長的大道上我愿做一盞明燈,指引他們前行到更遠的地方。”
做教師就是要把課上好。趙康嬋稱,一節課里,教師想讓學生學習什么,如何讓學生學會,這些都是每一位教師必須回答清楚的兩個問題。現在教育人都非常贊同“學本理念”,這就要求日常教育教學必須有學本的理念,鄉村教師更需要想方設法提升。從2013年起,趙康嬋先后赴商洛市六縣一區上示范課作報告,受益教師達6000余人。省級學科工作坊成立后,其坊員輻射商洛六縣一區20多所學校,依托坊主帶坊員、坊員帶徒弟,攜手抱團發展,培育出多名省市縣級教學能手,1名商洛市學科帶頭人,有力帶動了區域教育發展。
借力中西部鄉村首席教師平臺,趙康嬋的設想是以自己為核心,以所在學校為主平臺,建立一個適宜的“學習共同體”,與學生共成長,與區域內的同伴一起讀書、寫作、磨課交流,上出好課,讓鄉村的學生在家門口也能享受到優質資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