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陜西省教學能手(中學)評賽活動圓滿落幕,作為評委,我又一次體驗了將“我”放進文本里,放進“人”的生命場里的真切經歷,當我以發現的眼睛,辨別的耳朵,個體的思想和敏感的心靈去觸摸語文教學的土地和河流時,我發現,自己對于好課的定位越來越清晰而且堅定:

一堂真實的課,未必都是“好”課,但一堂“好”課,一定是讓學習真實發生的課。前一個“好”是曾經向往的看上去行云流水、順暢無阻的課,后一個“好” 是貼著文本,從細小的語言單位出發,從真實的生活體悟出發,在一行行文字里涵泳浸潤的課,師生一起有快有慢,有走有停,一步一步地行進,收獲一步一步的歡喜。

所幸,我們遇見了很多真實的或走向真實的課。選手們學科德育滲透、核心素養培育的意識很強,大都能夠鉆“標”研“本”,以新的教學理念指導自己教學行為的轉變,實教活學。能比較準確地把握統編教材的編寫意圖,明確單元教學目標,知曉三位一體的閱讀體系構建。最重要的一點是,有些老師能關注學情,重視教學起點,從學情出發設計教學,遵循學生語文學習的規律,讓學生在活動中,在情境任務中促進語言和思維同構共生,有意識地促使學生語文能力的提升,指向語文核心素養。

學生真學習,主體性回歸。課堂里,可以欣喜地看到,教師有慢一步、等一步的教學態度和情懷,善于給學生讀書、思考、交流的時間。例如,培養學生默讀習慣,讓單元教學目標落地;抓住自讀課文旁批和閱讀提示,融入統編教材的閱讀教學理念,突顯學生的主體性地位;讓學生參與板書的完成,增強生生之間、師生之間的互動;創設關聯生活的情境,帶領學生分角色朗讀體驗進入文本。因為尊重了個體差異,學生的學習過程明顯地從艱澀走向融通,有精彩處,有疑難處,有深刻也有膚淺,有共識也有偏差,學習效果最大化得到體現。

教師真引導,主導性適度。大多教師針對微型課特點,運用做減法的方式,針對性選定教學內容,簡化教學目標,簡化教學設計,簡化課堂提問,注重于集中選點,突破整篇。如以主問題教學改變課堂教學成串的“連問”和簡單易答的“碎問”;通過對比原文閱讀、刪減調換詞句等方式,給學生搭建學習支架;運用多種朗讀方式反復走進文本;注重方法的給予、總結,授之以漁;對學生進行中肯真誠的評價等等,教師的引導逐漸適時適度,一味以講授代替學習的現象有了很大的改善。

師生真合作,共同體建立。好的課堂里,不只有學生的學習,教師和學生融入文本閱讀、品味、體會、分享的過程也是教師再學習的過程,從這個意義上來說,教師不僅僅是教學內容選定的設計者,還是學生成長的引領者,是學生潛能的喚醒者,是影響和決定學生成長成才的合作者、參與者。在這個共同體中并不只是學生的學的過程與教師教的過程融合,更是教師和學生之間精神和心靈的碰撞,情感、思想和智慧的交融。教師和學生在理解、信任、交流、互動中臻至完善,達成共識,增長智慧,體驗生命,完善人格,從而才能夠觸摸教學的真諦和教育的本真。從這個視角來看,課堂上也明顯存在亟待教師提升改變的問題,諸如:教學的預設性過強,思路固化程式化,生硬推行教學任務,缺乏生成性的智慧引導;對學生的已有認知把握不足,架空分析;文言文教學中,學生對言的陌生造成理解的困難,對文本的感悟止于淺表;教師對文本的解讀缺少自己的見解思考,不能自如靈巧地與學生進行有效對話等等。

課堂是鮮活的,變化的、動態的、生成的。面對真實的生命個體,課堂教學需要真實地發生。我國著名教育家梅貽琦先生曾說:“學校猶水也,師生猶魚也,其行動猶游泳也,大魚前導,小魚尾隨,是從游也。”在知識的海洋里,教師是導游者,引領學生搏擊風浪,學會本領;學生是從游者,亦步亦趨、緊緊相隨、慢慢長大。若想擁有這一種“從游”式的師生關系,課堂教學中就必須讓學習真正發生,只有真自主、真合作、真思考、真探究、真分享、真交流、真體驗、真訓練、真引導,才能生成學習的高度,拓展學習的寬度,提高學習的熱度,提升學習的效度,點燃學習的亮度。

作者單位:安康市教學研究室



責任編輯:張 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