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載教育歷程,讓我在奉獻中成長,在成長中擔當,在擔當中領悟師者仁愛。自學校教育幫扶工作開展以來,我欣然接受工作任務,精心謀劃,精準幫扶,開始了我的教育幫扶之旅。

我的第一個幫扶對象現已在初中就讀,是一個特別靦腆懂事的女孩。從班內初識到入戶了解再到一次次的走近、輔導、交流,雖說對這位孩子的幫扶只有一年時間,但卻讓我感觸良多。

一次入戶走訪,我和同事摸黑來到我的幫扶對象小凡家。開門的是小凡奶奶,一個白發蒼蒼、穿著樸素、身體看起來有點孱弱的老人。一進門,老人家示意我們小聲點(因為孩子重病的爺爺已經睡下),隨后,便把我們帶到對面的另一間屋子。屋子燈光有點暗,但絲毫沒有影響我們完成入戶的任務。我拿著精心準備的教育政策宣傳資料,一遍遍耐心講解,生怕老人聽不明白。在深入了解到家庭的脫貧情況后,我被小凡爸爸吃苦耐勞、立志脫貧的堅強品質深深折服,各級政府及幫扶隊伍對小凡家的精準幫扶讓我深受鼓舞,讓我一下子明白了“精準扶貧”的重大意義,更加明確了自己作為一名教師應盡的教育幫扶職責——那便是賦予貧困家庭孩子更多的溫暖和師愛,引導他們有一個陽光的心態,時刻充滿迎難而上的勇氣和自強不息的斗志!

回到學校,當我再次面對小凡時,我便對她有了深層的了解,更是多了一份理解和愛護。她的各科成績提不上來,她與同學缺乏勇氣交流,上課也從不見她自信的目光、積極的發言,或許正是她從小缺失得太多、太多……小凡出生不久,母親便離家出走,至今未歸。家庭的重擔全落在小凡爸爸一人身上,上有二老常年和醫院打交道,下有兩個孩子都在上學,我深深感到小凡爸爸的不易。而雪上加霜的是小凡的爺爺、奶奶都身患殘疾,可想而知:小凡爸爸肩上的擔子又有多重!那么小凡的心事和學習又能找誰?所以我決定:從今以后,我一定要盡我所能去幫助這個孩子,我一定會像愛自己的孩子一樣去關心她、呵護她、溫暖她。

往后的日子里,沒事兒我就找小凡聊聊天、談談心(先打開她的心結,消除陌生感)。下課了,又主動帶她和同學們打球、踢毽子、跳繩(促進她與同學的交往)。而小凡的學習上,我更是想盡辦法:每天作業、練習堅持面批面改,每天抽出半小時給她“一對一”輔導。課堂上更是隨時捕捉她的眼神和反應,發現亮點,及時表揚。小凡在我的潛移默化下終于一點點發生變化。

轉眼到了2017年年底。有天晚上加完班后,我又習慣性地到教室看看,心想:今天布置的數學練習孩子們有沒有不會的?一進教室,孩子們倒很乖、很安靜,有點出乎意料!但隨之一連串的咳嗽聲傳入我的耳朵,四下張望,我看到正用手強撐頭寫作業的小凡已經咳得滿臉通紅。我心里暗暗責怪:身體都這樣了,還硬撐!便快步走上前去,輕聲對她說:“小凡,你跟老師出來一下。”隨后我帶她到校外一家常去的診所就醫:果然發燒了,三十八度九,醫生趕緊給她打了一支退燒針,并配了三天的藥。半個小時后燒終于退了下來,我的心才稍稍放下一些。回校的路上,我批評她為什么有病要硬撐著。看著她一聲不吭,我又有點不忍心,然后叮囑她:“以后生病,一定要第一時間告訴老師或爸爸;記得按時吃藥,每天三次,一定要在飯后服用;還要注意保暖、多喝水……”我絮絮叨叨說了很多,小凡都默默地應著。可是快進校門的時候,她突然轉過身鄭重地對我說:“老師,謝謝您,您對我真好!雖然你不是我的母親但勝似母親。”我分明看到小凡的眼中不知何時已經蓄滿淚水。我想,這是感動之淚,也是感激之淚!如果說教育是用一片樹葉搖動另一片樹葉,家訪是用一顆心靈感動另一顆心靈,那此刻,我想自己入門了!

2018年秋,隨著小凡小學畢業,另外一個小女孩小欣便成為了我新的幫扶對象。當時只滿六歲的她,稚嫩、靦腆、內向,平常話不多,總是一個人埋頭專注于自己的小世界。

在政府的大力支持和精準扶貧下,小欣家和大多數貧困家庭一樣,都順利脫了貧。小欣和妹妹上學有教育資助政策保障、有社會各界愛心助力,家人看病有醫療綠色通道,全家人都已住進了嶄新的保障性住房。看著家庭一天天的變化和孩子幸福的笑容,我的幫扶卻未曾停歇,我堅持五個做到:生活關懷,溫暖其心;學習輔導,樹立自信;文體活動,引導合群;定期談心,使其明理;入戶走訪,促進溝通。在我“多一份”的持續關愛下,現在的小欣樂觀、陽光、合群,上課聽講認真,作業按時完成,語數成績穩步上升。有好書、好東西,懂得和同學一起分享,并經常幫家人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

看到小欣及其全家的變化,我突然感覺猶如“春風拂面”,“貧困之冰”也被人間的真情所“融化”。全民行動,精準扶貧,就如孩子臉上開心的笑容,定會絢爛綻放!

作者單位:銅川市耀州區孫塬鎮中心小學


責任編輯:張 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