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動的課堂
作者:李 平
發布時間:2021-01-07 10:51:59
秋天的石柱塬碩果盈枝,豐收的喜悅溢滿鄉親臉頰,蘋果紅艷艷,玉米棒露著成熟而快樂的笑臉。三輪車裝著幸福的心愿,秋天有希望,豐收有快樂。鄉間小道在秋風中婉轉向前。
2020年9月16日,一支隊伍帶著送教的使命穿行在秋日寧靜的山路上。村莊被秋的豐收色彩暈染,清涼的風拂過車窗,我們被秋風裹挾著,飛一般急駛而過。30分鐘后,我們到達了送教少年的村莊——生寅村。
張柏是石柱鎮生寅村的殘疾少年,今年13歲,由于特殊原因,孩子無法正常上學,遵循習總書記關于送教下鄉的講話精神,真正做到“學有所教”的要求,結合扶貧扶智的精神,斬斷貧困代際相傳的路徑,學校及時組織力量,對轄區內的殘疾少年調查登記,及時了解實際情況,在確保孩子意愿及家長想法的基礎上,不落下任何一個少年,讓他們充分的感受教育的溫暖,感知知識的博大。每月兩次的送教活動,是我們開展校外課堂活動的重要內容,我們的老師做足了功課,從簡單的識字到完整句段的陳述,都細心講解,悉心引導。
當我們走下車時,害羞的張柏向著屋里打著手勢,支吾著什么,隨后她的爺爺,原生寅村的老支書走了出來,老人依然健談,身板硬朗,聲音洪亮。熱情的握手傳遞著感謝與感動。送教課堂就是在這樣的氛圍中開始的。孩子不拘束,一聲“老師好”讓這特殊的課堂開講了,張柏有一雙晶亮的眼睛,在與老師互動中,羞怯的舉動消失了,主動大膽的回答讓課堂有了效果。孩子書寫的《登鸛雀樓》,字體雖稚嫩卻整齊有力,間架結構有板有眼。張柏對學習的渴望寫滿臉頰。
另一個送教對象是石柱王益村的汪欣少年,與張柏不同的是,汪欣靦腆,膽小,對我們的到來總顯得不自在,后經過老師的引導,很快進入到了課程的學習中,汪欣基礎差,對圖形的識別僅停留在長或短上,后經過老師的引導,非常迅速地對生活中圖形的辨識有了一定的認識基礎。短暫的課程如清泉潺潺,流過孩子們的心田。
送教下鄉送的是溫暖,讓孩子的心靈陽光燦爛。短暫的交流,讓一顆心靈遇上陽光;輕輕的問候,讓一個心愿有了期盼。身體的殘疾是個缺憾,幸福的追求是美好的祈愿,當教育走進心靈,所有的荒蕪都會收斂腳步。磨礪意志的剛強,讓心有一個追求的方向。
送教下鄉送的是教育公平,教育改變孩子的命運,教育打開孩子認識世界的窗口,視野的寬廣讓心靈敞亮,知識的積累讓人生富足。不落下一個少年,讓教育的春風翠綠孩子生命的路途。人生百年立于教育,生命的幸福唯有知識的澆灌。
送教下鄉送的是光明,知識點亮生命的燈盞。每一個生命都有快樂生活的權利,受教育是每個公民的基本權利,更是生命偉大的意義。
送教,是移動的課堂,送去快樂,送走孤單。快樂是流動的河流,送教下鄉給的是幸福,帶去的是希望,流淌的是涓涓細流。
作者單位:銅川市耀州區石柱中學



